2025-02-05 21:22 阅读量:1.4万+
华人号:闽姐姐湄洲女、惠安女与蟳埔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是闽中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也是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印记。她们靠海吃海,以海为生,千百年来炼就了勤劳、坚韧、善良、温婉等精神品质。让我们一同聚焦我省三大渔女所展现的巾帼风采,探寻她们身上所凝聚的精神力量。
蟳蜅女盘头插花
如同“行走的花园”
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来,“簪花围”文旅热度持续火爆,让兴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古老渔村焕发生机,成为泉州文旅的引流热点。不少海内外游客趁着春节假期来到泉州,感受簪花文化和“海丝遗珍”的魅力。
游客戴着簪花在蟳埔古厝拍照留影。(林熙 摄)
走入村中,人头攒动、花海如潮。入耳而来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与口音,擦肩而去的有大裾衫、纱丽服、娘惹服、马面裙等各色服饰,头顶却纷纷簪着簇簇花朵,蔚为可观。今年春节,蟳埔村接待6.54万人次,相比去年增长2.3%。
“蟳埔女十分看重自己的头饰。”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庄群介绍,蟳埔女以花为簪,日常随意扎一两圈,逢年过节则会戴上5串到7串不同颜色的花环来庆祝,远看像个小花园。
“家住鹧鸪大海汀,阿姨少小贩渔腥。罗巾竹笠新妆好,不插闲花鬓越青。”清代乾隆年间,就有诗人如此形容蟳埔村的渔女。
蟳埔村位于泉州湾晋江下游入海口北岸,背依鹧鸪山,三面临海。“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寻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涸成陆地矣,元明之际始有村落。”据清嘉庆年间《西山杂志》记载,蟳埔村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渔村。
庄群说,邻近该村的法石港曾是泉州重要贸易港口之一,来自阿拉伯和东南亚的商船均靠泊于此。因此有人说,这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宋时,有阿拉伯人从西域引进不少奇花异木,在蟳埔村附近建起云麓花园,还时常将鲜花赠送给蟳埔女簪戴,于是渐成风俗。现今,云麓已成为花村,蟳埔女仍习惯来此买花。
当然,也有人以泉州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为证,认为泉州汉人早有这种风俗。无论如何,蟳埔女习俗文化被世代传承了下来。
2005年,蟳埔女服饰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蟳埔女生活习俗》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初,某杂志封面上影视演员赵丽颖头戴簪花围的造型火遍大江南北,“蟳埔女”“簪花围”的热潮在明星效应的推动下应运而生。随后,一众明星及其粉丝蜂拥而至,蟳埔女的生计方式也陡然转变。
为赵丽颖制作簪花围之前,“晴天姐姐”黄丽泳已经营簪花店十年之久。从无人问津到如今门庭若市,从无人理解到大家纷纷加入这个行业,她既是这一转变的亲历者,也是推动者。在她看来,簪花围承载的是千年渔村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和力量。
“每天清晨,她们光着脚板,披着霞光,挑着蚝仔(海蛎)担子,矫健的身姿在晨风中摆动,一路上散发出清新而带着海水咸腥的气味,似乎她们挑的不是蚝仔,而是把大海也一起挑来了……”著名散文家单复笔下的《蟳埔阿姨》映入人们脑海中。
蟳埔村村民长年累月劳作在大海和滩涂上。在过去,海里捕鱼、虾、蟹,滩涂养蛏、捉蚌蛤、挖海蛎,几乎成为蟳埔女每日劳作的功课。她们爱花、爱美、爱生活,身着便于劳作的大裾衫、阔脚裤,头上却以鲜花为簪,耳戴丁香坠,还有金头钗、玳瑁梳点缀。
“经济头脑很好料。”挑着担子行走市场间的蟳埔女常被夸赞经济头脑极佳。她们在城乡海产品市场中如鱼得水,带着一家老小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现在,她们又找到了致富新风口。“以前大家主要从事滩涂养殖和海产品经营,现在纷纷都开起簪花围店、小吃店,做起了文旅生意。”庄群表示。
如今,蟳埔村形成了“三个90%”,即文旅从业人口90%是女性、文旅收入90%是女性创造的、服务的对象90%是女性的生动局面。“如果有机会,我想把蟳埔文化带到所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示,让发间国风成为全球时尚。”作为泉州蟳埔女文化传播大使的黄丽泳表示。为澳大利亚学生团介绍簪花技艺,与欧洲学生交流簪花文化,为巴黎奥运会设计簪花头饰,为中国奥运健儿助威……载着蟳埔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的一朵朵鲜花,正在众人的合力助推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听海
海洋之韵 别样风情
闽海渔女,向海放歌。
因为有了她们,3752公里的曲折海岸线上,风情万千。
因为有了她们,万千福建男儿安心下南洋、闯世界,创造侨乡神话。
她们是海的女儿,是花的传奇,是渔家守望者。
她们是海洋的精灵,遍布在沿海各个角落,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彰显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福建渔女文化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和渔业传统息息相关。
千百年来,福建渔女以海为生,勤劳是她们最显著的精神品质之一。她们每天辛勤劳动,无论是捕鱼、织网还是其他海上作业,都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
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勤于劳动、勇于奋斗,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渔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应当得到推崇和赞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