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0 21:59 阅读量:5.9万+
华人号:豫教育1978年,在北京妙应寺的白塔塔刹中,曾发现了一卷乾隆御笔《心经》。
每逢太皇太后寿辰,这位帝王便焚香沐手,以金粉抄经祈福。
百年流转,帝王将相已成尘土,但《心经》开篇中“观自在”三字,仍在叩问众生:
为何我们总被外境牵动?为何自在如此难求?
这部最短的佛教经典《心经》,虽仅有260字,却让无数人照见生命的真相:
真正的自在,不在外求,而在破执;不靠他人给予,全凭心性观照。
01#
观自在: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观世音菩萨叫作观自在,“观自在”用白话文说就是:观照自己是否真正存在当下,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在当下。
我们常常是人在这儿,心却飘向了远方,或是被各种妄想占据。
真正的观自在,包含观境自在、观照自在、观用自在。
观境自在:是用般若智慧观照自己的世界,使其圆通无碍;
观照自在:是能洞察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远离一切障碍,证得实相;
观用自在:则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从体起用,神化自在。
说起这观自在,不禁想起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
一日,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打坐。
苏东坡修行不及佛印,心中却不服气,便想借机刁难佛印。
他问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微笑着回答:“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后,心中窃喜,随即反问道:“你可知你在我眼中像什么?像一堆牛粪!”
本以为佛印会生气,可佛印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毫无愠色。
苏东坡自以为赢了,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将此事说给妹妹苏小妹听。
苏小妹聪慧过人,听后笑着说:“哥哥,你输了。禅师心中是佛,所以看你也是佛;你心中是牛粪,看他自然就是牛粪了。”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在修行上还差得远。
人最可怜之处就是不自在,一般人都没有为自己而生活,都是在为别人生活。
观自在,即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在”。
若心随外境流转,便如风中芦苇,东风吹也倒,西风吹也倒;
若心定如佛,则如崖上磐石,“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观世音菩萨以“观自在”为名,正是提醒众生:
真正的自在,是超越外相,直指本心。
就像佛印禅师,他内心坚定,心中有佛,所以无论面对怎样的言语,都能保持自在。
正是:
心中有莲台,牛粪亦庄严;
胸藏般若智,毁誉俱云烟。
02#
行般若:千江映月处,寂照本无痕
“般若波罗蜜多”,意为通过智慧抵达解脱的彼岸。
而“行深”之时,便是行持般若最为得力的时刻,是从文字般若深入到观照般若,进而证入实相般若的关键时刻,此时,达到寂照不二的境界。
寂,是内心如如不动,不为外界的喧嚣所扰;
照,则是如明镜般,虽无分别心,却能清晰映照万物。
就如同天上的明月,无私地将光辉洒向千江万水,无论江河大小,都能映出明月的影子。
这便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美妙意境。
在这个境界中,修行者能以无分别心对待世间万物,洞察事物的本质。
03#
照五蕴:粪蛆能乘凉,净秽皆幻相
“照见五蕴皆空”,是《心经》中极为关键的一句,引导我们洞察世界的本质。
五蕴,又称为五阴、五众、五聚,是对一切有为法的概括,包括:
、
色蕴(物质、现象)
受蕴(感受、情感)
想蕴(头脑产生的意象及心理活动)
行蕴(造作、行动、意志)
识蕴(认识、分别能力)
然而,《心经》中所说的 “照见五蕴皆空”,指出这五蕴的本质其实是空。
这里的“空”并非是一无所有,而是指事物的存在是依赖于各种因缘条件的,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
良宽禅师说:“结草成茅庵,离散归原野。”
甭说茅草屋,即使是现在的楼房,沙子水泥堆砌而成,百年之后,轰然倒塌,风吹雨淋,自然尘归土,土归土,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世间万物看似真实存在,实则如梦幻泡影,皆是因缘聚合的暂时显现,其性本空。
您要问了,什么是空?
空便是不二法门,不分好赖,不分你我,众生平等,万法归一。
有一个故事,赵州禅师向他的徒弟文远禅师开玩笑说:“我们今天来比赛,哪个人赢了,就吃这一块饼。”
徒弟想:跟师父比什么呢?“好吧!师父你说要怎么个比赛法?”
“我们来比赛,谁把自己说得最肮脏最无用,那个人就赢了。”
文远禅师说:“师父你先说。”
赵州禅师就说:“我是一头驴子。”
文远禅师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说:“我是屁股里解出来的大便。”
文远禅师:“我是大便里面的蛆。”
赵州禅师一听,你是大便里面的蛆,这太肮脏、太渺小了,我找不到东西再比了。
于是他就问:“你说你是大便里的蛆,那你这个蛆在大便里面做什么呢?”
文远禅师说:“我在里面乘凉。”
文远禅师在大便里乘凉,我们能吗?
在常人眼中,大便肮脏至极,而文远禅师却能在其中找到清凉自在,这体现了禅者净秽不二的境界。
在他们心中,没有绝对的干净与肮脏,一切都是平等的,都是空性的显现。
您要问了,“照见五蕴皆空”,又怎样呢?我还是苦哇!
04#
度苦厄:沙海现莲台,无我即解脱
这不就来了?“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佛家说,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阴炽盛。
这些痛苦的根源,其实在于我们对“我”的执着。
老子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因为我们执着于这个“我”,所以才会有各种欲望和烦恼。
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害怕被批评和否定;
我们追求物质享受和财富自由,认为这些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安全感。
然而,这些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当我们无法满足它们时,痛苦便随之而来。
而“照见五蕴皆空”,正是打破这种痛苦循环的关键。
当我们真正领悟到五蕴皆空的道理,就能放下对“我”的执着。
痛苦的根源从欲望而来,只要我把杂染的欲望降到最低,就不苦了;
痛苦的根源是从愚痴、邪知、邪见、执著、愚昧来的,那么我不去执著它,就不苦了。
我能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智慧,明白身体是因缘和合的皮囊,不在妄想、颠倒、自私、执着上花工夫,就不苦了。
不再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外界的事物上,而是从内心去寻找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此时,我们就能“度一切苦厄”,摆脱痛苦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
玄奘西行穿越莫贺延碛沙漠时,迷路失水,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口腹干焦、头晕目眩。
绝境中,他一心念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放下对生死的执着,无惧外界困境,终凭信念迎来转机,成功走出沙漠,度此苦厄。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玄奘一样,通过修行来增加自己的精神力量。
所谓: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佛教说苦不是目的,佛教说苦不是要我们受苦,佛教讲苦是要我们知道苦,借着苦成长与修行,进入般若境界,进入更高的思维维度。
就如爬楼而上,在一层你能听见窗外吵闹,吵闹声催促你快爬快爬;
五层就小声了,再爬;
那十层呢?一百层呢?
听不到了,能看到的尽是风景。
所有你感到的苦楚,可以说,是因为你站的高度还不够高而已。
因此,五蕴皆空,心无挂碍,则万般苦厄皆是渡舟。
写在最后
《心经》开篇二十五字,道尽人生至理:观自在,破执念,度苦厄。
苏东坡的“牛粪之辩”、赵州禅师的“蛆虫乘凉”、玄奘法师的“穿越沙海”,皆在启示世人——
“世间万相皆空相,心底无尘即净土。”
愿你我皆能:
观心自在,行深般若;
照破五蕴,笑度苦厄。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