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丹青渡里的西厢魂 ——雷建德与林阑子的笔墨因缘

2025-04-17 02:59 阅读量:5k+

华人号:奇异新西兰

 根据《西厢记》学者雷建德编著的同名民间故事,画家林阑子绘画旅游连环画册《西厢轶事》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为普救寺增色不少。序者王大高(时任运城地区宣传部部长)说:“《西厢轶事》画册的问世,展示的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呼唤,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爱抚,一种超越自己的付出,一种凄婉悱恻的情感……”

后任山西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大高,专门撰联题词赠雷建德:“史钩铄铄济世长,但愿佳偶终成双。代有学士多研读,独树一帜雷西厢”。

f4d35bd443af83dcd7428437c931b69

(旅游连环画册《西厢轶事》出版)

2068169f1be64cb4ac3cc0067db5ce3

(王大高题词赠雷-西厢)

9d4c79ae28b311ab27f89b81a5c6bf9

(雷建德与林阑子及其文友在其北京画室不谋而合)

(一)

1997年深冬的西安,护城河结着薄冰,陕西旅游出版社的编辑室里却涌动着温热的墨香。当《西厢轶事》连环画册的校样最后一次摊开在办公桌上,当时青年画家林阑子望着封面上崔莺莺凭栏远眺的剪影,笔尖在"林阑子绘"的落款处停顿良久——这是他与千年古刹普救寺、与《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是一场用画笔重构爱情传奇的漫长修行。

古寺檐角的风铃声

三年前的暮春,林阑子第一次走进普救寺的梨花深院。斑驳的莺莺塔在暮色中投下斜影,藏经阁里泛黄的《西厢记》刻本还留着历代读者的批注。当他在寺内三大士佛洞发现雷建德整理的《西厢轶事》手稿时,泛黄纸页上"张生跳墙时衣袂勾住竹枝"的细节让他心头一震:“传统戏曲里的才子佳人太过工整,民间故事里的烟火气才是活的灵魂。”

雷建德的手稿记载着数十则未被经典收录的轶事:红娘偷藏莺莺绣鞋被张生撞见时的窘迫,老夫人悔婚当晚普救寺僧众议论纷纷的夜话,甚至包括张生考中后寄回的信笺如何被风沙磨破边角。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细节,在林阑子眼中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需要用画笔串成照亮现代人情感世界的项链。

他在普救寺里转游了数次,清晨在梨花盛开的回廊临摹飞天壁画,黄昏蹲在莺莺塔的砖缝前观察苔藓生长的纹路。当发现塔基石砖上有个心形凹痕,寺僧说这是"历代有情人抚摸而成",他立即掏出速写本:“这不就是最好的情感具象吗?让张生的指尖也触碰到同样的温度。”

画布上的呼吸声

创作绘画《西厢轶事》的日夜,林阑子的画室成了时空交错的驿站。他摒弃了传统工笔画的华丽设色,反而借鉴陕北剪纸的粗犷线条,在宣纸上营造出“时光被揉皱又展开”的质感。画到“长亭送别”场景时,他特意在莺莺的泪痕处留下未干的墨痕:“真正的离别,从来不是工整的对仗,而是墨色在宣纸上的自然晕染。”

为了表现张生夜读时烛火的颤动,他尝试了二十三种皴法,最后从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中获得灵感,让烛烟与窗棂的影子在画面上形成若即若离的呼应。当画到红娘抱妆匣撞见二人私会的瞬间,他没有描绘惯常的调笑神情,而是捕捉到少女转身时发簪勾住帷幔的刹那——“那是慌乱中藏着的温柔,是青春里特有的笨拙守护。”

雷建德曾在信中写道:“民间故事就像老槐树的年轮,每一道沟回都藏着风雨。”这句话成了林阑子的创作密码。他在张生的襕衫上暗纹绣着普救寺的砖纹,让莺莺的手帕角露出半枝寺里的古柏,甚至在每幅画的边角处都藏着极小的风铃图案——“这是古寺的呼吸,也是爱情穿越时空的回响。”

打开时光的信笺

画册出版之后,书店大门口前排起了长队。一位来自江南的老教师捧着书册落泪:“我奶奶当年就是这样给我讲西厢故事的,画里的槐树疤,和老宅门口那棵一模一样。”更有情侣在普救寺里“张生跳墙”的画幅前驻足,男生指着画中勾住衣料的竹枝笑说:“原来古人的浪漫,也带着被现实挂住的疼。”

业界评论家感叹:“当林阑子的笔尖触碰到雷建德的文字,不是简单的图文转换,而是两个灵魂在历史褶皱里的相认。这种相认,体现在画册中每一处精微的细节:莺莺发间的玉簪是唐代形制,张生的书卷上有宋代文人的题跋,就连红娘腰间的荷包,都是参照寺藏明代绣品复原。”“我不是在画故事,是在画那些被时光模糊的心跳。”林阑子在首发式上如是说。

二十八年后的今天,《西厢轶事》画册依然静静地躺在普救寺的文创店里,封面已有些许磨损,却更显温润。每当有游客翻开画页,总能在某个角落发现新的感动:或许是红娘裙摆上若隐若现的梨花图案,或许是老夫人鬓角那根与砖塔同色的银簪。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深情,正如普救寺千年不倒的塔基,支撑着爱情最本真的模样——不是空中楼阁的传奇,而是扎根人间烟火的长情。

暮春时节,林阑子与雷建德再次来到普救寺,看着壁画修复师在廊墙上描摹新的彩绘。林阑子他忽然想起画册最后一页:张生归来时,莺莺正在当年跳墙的竹丛旁栽种新枝。画中没有相拥的特写,只有两双手在泥土中即将触碰的瞬间——就像他的笔尖与雷建德的文字,在时光长河里完成的那个温柔的对接。风铃又起,雷建德感叹:“这一次,是千年故事与咱们当代文化艺术心灵的和鸣。”

(二)

在文化的百花园中,总有一些独特的作品能跨越不同艺术形式的界限,绽放出别样的光彩。1997年12月,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旅游连环画册《西厢轶事》,便是这样一部令人瞩目的佳作。它将雷建德的同名民间故事与著名书画家林澜子的精妙绘画完美融合,为普救古寺增添了一抹绚丽的文化色彩。

雷建德,一位对民间故事有着深厚热爱与执着挖掘的创作者。他深入民间,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西厢轶事》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个故事以普救寺为背景,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和动人的情感,宛如一颗被埋藏的明珠,等待着被发现和雕琢。

而林澜子,这位在书画领域有着卓越造诣的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西厢轶事》故事中的独特魅力。他凭借着自己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将雷建德笔下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在他的画笔下,普救寺的亭台楼阁、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书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细腻入微,将故事中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喜怒哀乐。

《西厢轶事》画册的问世,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画册,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文字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让不同艺术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序者王大高曾说:“《西厢轶事》画册的问世,展示的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呼唤,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爱抚,一种超越自己的付出,一种凄婉悱恻的情感……”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这本画册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雷建德用故事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林阑子用绘画赋予了这些情感和思想以具体的形象,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仿佛是两个灵魂在相互交流、相互呼应,共同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充满情感和诗意的爱情世界。

对于普救寺而言,《西厢轶事》画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礼物。普救寺作为《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本身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这本画册以生动的形式展现了普救寺的风光和与之相关的故事,进一步提升了普救寺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它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来到普救寺,去探寻故事中的场景,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浪漫与传奇。

《西厢轶事》画册是绘画与故事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它通过雷建德的故事和林阑子的绘画,向世人展示了民间故事的魅力和绘画艺术的精妙。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它如同一个闪亮的坐标,为我们指引着方向,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艺术形式相互融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相信这本画册将在文化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更多的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滋养。

(三)

1997年岁末的普救寺,檐角冰棱将阳光折射成七彩琉璃。林阑子握着一杆鼠须笔,在丈二宣纸上悬腕无数昼夜,终将雷建德笔下的"待月西厢"化作200幅丹青长卷。当陕西旅游出版社的样书跨过黄河冰凌抵达时,寺中那株古柏忽然抖落满身积雪——仿佛七百年前王实甫在此构思时惊落的墨点,终于等到了转世的契机。

创作的火种早在五年前便已埋藏。雷建德在永济老城墙根收集民间故事时,总看见白发老妪用烧火棍在沙地上勾画西厢人物。那些转瞬即逝的线条让他顿悟:口传文学与即兴绘画本是一对并蒂莲。直到某个雪夜,他在北京琉璃厂偶遇临摹永乐宫壁画的林阑子,发现这位书画家的速写本里,竟有与蒲州老妇如出一辙的稚拙笔触。

改编过程堪比敦煌壁画的重现。林澜子将雷建德收集的二十六则轶事拆解成二百个分镜,每幅构图都暗藏时空密码:张生题诗的粉墙延展成中条山脊,崔莺莺的罗裙褶皱里藏着黄河九曲;最绝的是"红娘传笺"场景,工笔重彩的丝帕上,竟用微楷抄录着金代诸宫调的残谱。当雷建德提议在“佛殿奇逢”画面嵌入元代《普救寺志》的木刻插图时,林阑子猛然掷笔大笑:"这才叫古今魂魄同框!"

序言作者王大高在普救寺塔院写就的评语,道破了这场艺术苦修的玄机。那些"灵魂呼唤灵魂"的字句,在付梓前夜被林阑子用朱砂抄录于经幢残碑——后来永济文化馆拓印时发现,朱色渗入青石的纹路,竟与壁画《佛说西厢姻缘图》的线条完美契合。而封面设计更藏妙心:书脊处特意压印的凹凸纹,正是普救寺唐代地砖的莲花纹样。

画册问世当月,普救寺游客留言簿突然多出许多稚嫩笔迹。有美院学生临摹“月下听琴”图时,发现画面暗角藏着的古琴形制,竟与近年出土的唐代雷氏琴完全一致;更神奇的是某日本汉学家指着“白马解围”中的盔甲纹样,惊呼这正是京都古寺珍藏的遣唐使甲胄样式。最动人的回响来自当地百姓——近八十岁的剪纸艺人展牡丹,照着画册剪出全套西厢人物,后来这些作品漂洋过海,成了巴黎中国文化年的焦点展品。

新世纪某个春分,雷建德和林阑子建议梨花深院应该新增AR导览装置。当游客用手机扫描廊柱雕花时,虚拟影像应该浮现林阑子当年创作的水墨动画——那些在1997年寒冬凝结的笔触,此刻正与雷建德收集的民间故事、王实甫的元曲唱词共同悬浮在数字空间。而当年画师遗落在禅房的半块松烟墨,早已长成寺中最老的连理柏,年轮里藏着西厢文化永不褪色的丹青密码。

编辑:shengjuan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丹青渡里的西厢魂 ——雷建德与林阑子的笔墨因缘》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东京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