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吴学周:在化学领域勇攀高峰

2025-04-10 09:00 阅读量:9.6万+

华人号:海内与海外

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内,矗立着一座高3.85米的青铜半身科学家雕像。这位老科学家面带微笑望向远方,仿佛在给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的科研人员们指引着前路。他的眼神温暖纯粹,周身散发着朴实、内敛的气质,让人情不自禁地靠近、仰望。这位可亲可敬的老科学家就是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奠基人——吴学周。

童年岁月

1902年9月20日,吴学周出生在江西萍乡市,字萼晖,号化予,在族谱中名为同棠。吴学周的祖父吴曰铭是国学生,在封建社会不仅可以当夫子,如若努力苦读还可入仕为官。奈何当时已是晚清,前途渺茫,只能依靠祖上留下的薄田度日,再加上吴曰铭平日乐善好施,日子过得较为穷困。吴曰铭育有五子,最小的儿子便是吴学周的父亲。祖父吴曰铭为吴学周父亲取名汝济,字甘霖,号润膏,希望他能像济世的甘霖一样滋润国家。父亲吴润膏在外读书五年,戊戌变法后又在萍乡师范深造两年。当时的清王朝腐败无能,吴润膏遂放弃仕途之路,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吴学周

吴学周的母亲身体不好,患有严重痰疾,父亲既要教书又要照料妻儿,实在吃力,便在吴学周三岁时将其送到外婆家照顾。外婆非常怜爱瘦弱矮小的吴学周,为弥补他缺失的母爱,无微不至地关怀他。幼年的吴学周并不是难管教的孩子,他喜静,从不惹是生非,即使一个人独处,也能拿着一根狗尾巴草消磨半天。因此,外婆家的亲戚都说吴学周有大人样。

仅在外婆家住了两年,五岁的吴学周便被父亲接回家中,开始进行启蒙教育。因为父亲对吴学周的教育非常严格,同时其自身学习也较为刻苦,因此学业方面吴学周几乎不需要家人操心。稍小时,父亲为让吴学周识字,便教其《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中国传统启蒙经典;大一点,便开始教《资治通鉴》等充满中华人文精神、道德教诲的史书,以此开拓吴学周的视野,拓展其人生格局。因父亲曾接受过新式教育,因而也会为其讲解数学、地理等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此外,父亲还会为吴学周讲述家乡萍乡以外的见闻,让其知道中国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培养其爱国之心。

祖父、父亲讲究中华传统品德仁爱孝悌、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家风对吴学周有很深影响,家中长辈以身作则的良好品格逐渐塑造了吴学周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团结友恭、诚实公道的高尚人格。这种人格在吴学周童年时期就显现出来了,每当他与堂兄弟们玩耍时,从不与大家争吵,伙伴们都喜欢推选吴学周做孩子头,指挥大家唱歌、做游戏。

1911年,9岁的吴学周进入萍乡当地以优质教育著称的西区高等小学。这所学校管理较为严格,不可随便出校,学生们只能在校内吃大锅饭,且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吴学周在这里学会了如何缝扣子、洗衣服等日常事务。他虽个子矮小,但胜在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所以老师同学们都很喜爱他。有一次打饭,吴学周不小心被后面的同学挤进了放在地上的大饭桶,老师开玩笑说:“学周人小会读书,虽掉进饭桶,但他可不是饭桶啊!”

吴学周在萍乡小学不仅学习了语文、历史、地理,还接触到了英语、博物学,这为他此后从事化学打下了启蒙基础。此时的中国刚刚经过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正式迈入民国,然而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乘机压迫、侵略中国,国家动荡,百姓更是流离失所。吴学周看到西方经过科学革命与发展,国家强大、船坚炮利,迫切希望中国也能通过发展科技,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因此爱上自然科学,在心中种下科学救国的懵懂种子。

少年求学

1916年,吴学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省最早建立的中学之一——萍乡公立中学。这所学校彻底废除了旧式私塾教育,全面采用新式教育。学校不仅聘请大学毕业生和“海归”担任数理化教师,还花重金购买各类科学仪器,同时学校还聘请有声望的举人、进士担任语文、历史等文科教师。

在学习中,吴学周不仅刻苦认真且涉猎广泛,因此文理科成绩较为均衡。他从不死读书,非常善于思考,经常会向老师提问,并与同学讨论。课余时间,吴学周不仅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新派小说、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他都尽数涉猎。除了热爱读书,吴学周也爱各类体育文娱活动,以此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体育方面,他尤爱跑步、爬山、网球,有时候还会耍几下篮球、踢一下足球,这些体育运动成为了他坚持一生的习惯。娱乐方面,吴学周喜爱笙、箫、象棋,爱听京剧,平时最爱吹奏笙,而笙也陪伴了吴学周一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萍乡中学的师生积极参与罢课示威游行运动,公演《孔雀东南飞》,以此唤醒萍乡民众,支持革命。拥有一腔爱国热血的吴学周勇敢承担重任,负责宣传工作,当街向群众演讲,痛斥帝国主义、声讨卖国贼。

在萍乡中学学习的几年,吴学周从懵懂少年成长为略通国事的青年。毕业后,虽家中贫寒,但好在有亲友、乡邻、祠会的支持,吴学周得以进入条件优惠且离家较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今天的东南大学。

吴学周与助手江宜进(左)在一起交谈科研论文的修改意见

中学时期,数理化教员经常教育学生们,之所以列强们毫无顾忌地蚕食我中华大地,正是仗着船坚炮利,要救中国就要振兴科学、兴办实业。老师们的教导深深印在吴学周心中。因为化学是工业的基础,当吴学周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便自然选择化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他还为自己取了一个号——化予,以此督促自己将化学研究作为一生的事业。

吴学周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求学生活很是艰苦。当时江西省给每名江西籍大学生每年90元补助,但因各种原因这笔补助很难领到。家乡的吴氏宗族祠会每年补贴40元给吴学周,但这也管不了一年的生活开支。吴学周便只能艰难维持着缺衣少食的求学生活。冬天是他最难捱的时候,没有袜子,满脚冻疮只能用旧棉絮裹着脚;一床旧薄被难以御寒,经常被冻得彻夜难眠,只有等到家在南京的同学周末回家时,借着同学的被子好好睡上一觉。但即使求学生活如此艰辛,吴学周依然会尽自己应尽的责任。有一年,学校一座老旧的口子房起火烧毁,学生会号召每名学生捐助20元帮助重建,极度困难的吴学周完全可以向学校说明自己的情况,但他不仅没有报告学校,反而勇于承担,平日更加节衣缩食,又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硬是凑足这笔钱捐赠给学校。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求学环境中,吴学周养成了不怕困难、勤奋向上、自爱自尊的品格。

1921年,吴学周刚结束大一学习,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在此基础上成立国立东南大学。此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列强觊觎,全国都涌动着革命浪潮。东南大学的学子们也积极参加各种游行示威、宣传活动,此时的吴学周毫无文弱书生气,满腔热情地参加各类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爱国主义革命活动。

大学毕业一年后,吴学周因学识能力出众,被中国著名化学家张子高教授力荐,留校任教。此时,父亲见儿子终于完成学业,找到了稳定体面的工作,便来信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催促其结婚。吴学周对待生活严肃认真,大学生活中只有科技救国的抱负,从未想过爱情,虽然对父亲的安排感到意外,但为不忤逆父亲意愿,他还是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吴学周的夫人名为汤正行,同为萍乡人,曾读过两年女子职业学校。一开始,很多人认为这场包办婚姻不能长久,且二人文化程度差距大,很不看好两人感情。谁知吴学周对待婚姻非常忠诚,他与汤正行相亲相爱走过四十年,汤正行病逝后,他坚决拒绝续弦,认为续弦“对不起死者”。

赴美留学

1925至1928年间,受时局影响,东南大学经历了更换校长、更换名称等风波。此时吴学周的人生也处于颠沛、迷惘状态,科技救国的理想无法实现,他一度愤而辞职回到江西,在中国近代著名物理学家、校友吴有训的帮助下担任南昌中学物理化学教员。作为一名诚挚的爱国主义者,在南昌教书期间,吴学周默许学生参加革命斗争,所教学生中有不少是南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成员。

1928年,吴有训受聘去北京清华任教,临行前鼓励吴学周争取赴美留学。当年11月,吴学周以江西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美国公费留学资格,这对他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个关键转折点。他带着简单行李,不忘寄予乡情的笙、笛,告别祖国、亲友,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探索化学之路。

来到加州后,吴学周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研究中。即便是节假日,同学们都休息了,他还在潜心研究。除必修课外,吴学周选修了多门化学相关课程。他不仅注重基础科学理论学习,还很重视动手能力,几乎都是亲自动手完成各类科学实验。

吴学周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世界前沿科学发展动向。此时量子力学蓬勃发展,推动着实验科学迅速向前,他敏锐地察觉到分子光谱研究将成为未来科研领域的重要前沿阵地。因此,吴学周自学量子力学,将研究方向从经典化学转向分子光谱研究领域。导师贝杰非常喜爱对待科学严肃认真且具有开拓精神的吴学周。师生二人通力合作,共同开展多原子分子的吸收光谱研究。由于聪明好学又勤奋努力,吴学周提前完成了博士学业,于1931年夏天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化学类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发表两篇论文。博士毕业后一年内,吴学周又在《美国化学会志》《物理评论》等美国自然科学顶级期刊陆续发表几篇重要论文。20世纪30年代,分子光谱理论及其实验技术刚刚起步,吴学周的研究解决了多原子分子的一些重要结构和化学反应问题,这项开拓性工作使得他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赞扬与推崇,奠定了其在化学界的地位。

除了学习研究,吴学周的业余生活并不单调,他也会参加社交活动。活动中,吴学周一改科学探索中的严肃状态,表现得较为活跃。1930年,吴学周东南大学同班同学、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也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老同学在美国重逢,尤为高兴,便邀上意气相投的另两位中国留学生合租房子。房东老太太不像大多数当时的美国人一样歧视华人,经常邀请他们吃点心、喝茶、聊天,说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还表达了对中国的无限同情。因为吴学周英文好,跟房东老太太聊得最为投机,被笑称是大家的“外交部长”。

吴学周

当时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们都非常努力,周末都泡在实验室,力求尽快做出成绩,实现科技救国的理想。此时的吴学周总爱在学习之余挤出点时间吹奏笙箫,给枯燥的学习生活添点乐趣。他还不忘锻炼身体,爬山、网球,换着来。有时候,几个中国同学还相约一起郊游,吴学周总能在活动中活跃气氛,变身大家的“交际部长”。

在美国留学期间,由于经常遭遇歧视华人的行为,吴学周因此非常反感各类区别对待。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同情黑人处境、善待黑人朋友,经常参加黑人朋友举办的各类聚会、学术研讨会。黑人朋友们都很尊敬吴学周,甚至热情地称他“聪明的小个子吴”。其中有一位叫爱克斯的黑人,为给吴学周做实验时保持室内恒温条件,每到夏天都会从窗外递给他一大块冰块,吴学周对此非常感动,记忆犹新。

由于量子力学发源于欧洲,因此欧洲物理化学界特别重视分子光谱研究。为学习先进理念、交流学术思想,吴学周于1932年秋离开美国,应邀到德国达姆施塔特高等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这里他认识了挚友赫兹堡,两人在一起研究自由基光谱和分子振动光谱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跨国友谊。二战时,欧洲局势堪忧,吴学周担忧好友赫兹堡的处境,曾想方设法邀请其来华避难、工作。1981年,两位老人再次在我国长春重逢,追忆往事、探讨学术,为化学界留下一段科学无国界的异国友谊佳话。

报效国家

在美期间,吴学周经常阅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从中了解家国情况。每当读到日本侵华罪行时,他十分愤慨,加倍将满腔报国热血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德国期间,日寇侵华的消息越来越密集地传来,吴学周再也无法潜心科研,最终决定回到祖国,为挽救国家危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33年夏,吴学周怀抱科技救国之心,回到阔别五年的祖国。回国时,江西萍乡吴氏宗族锣鼓喧天地迎接他归来,以此显示家族荣耀。吴学周却没有如乡民们期待中西装革履的样子,仍旧是灰色长袍加布鞋,外加一把油纸伞。大家想让他上轿子,抬着走,吴学周坚持步行。长辈们明白他的想法,纷纷感叹吴学周没有丢掉朴实无华的本色。即使是民国期间成为国内化学界知名专家,他也未曾丢掉这一本色。抗战时期,吴学周奉命到江西检查防化工作。省政府派人去车站迎接,接他的人只注意着寻找衣着华丽的“检查官”,却怎么也没想到吴学周依旧是一袭蓝布长袍,背着简单的粗布行李袋,一个人摸到了省政府,让接他的人扑了个空。

应中国分析化学先驱、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王琎邀请,回国后的吴学周受聘为化学所研究员,加入研究员力量较为薄弱的无机及理论化学组。他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继续进行分子光谱研究,推动物理化学研究的发展,并作为骨干力量组建了分子光谱研究室,带领研究室的研究员们在美国、德国等国际物理化学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物理评论》《化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发表十几篇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我国多原子分子光谱研究打开国际局面作出突出贡献。

吴学周的研究不仅限于为我国化学研究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他的研究也积极服务于民族抗战。他认为,科学服务抗战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淞沪会战中,吴学周与同事们为抗战部队解决了防毒问题,为中华民族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贡献了科技力量。

1937年冬,抗战形势转危,国立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纷纷迁至桂林、昆明、重庆等西南地区。为确保科学仪器、文献资料安全运送到昆明,吴学周采取走海路,绕道越南海防再进入昆明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当时学界传为佳话。吴学周认为,比起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抗战战士,自己能够在战时做科研是非常弥足珍贵的。因而,即使在物资条件尤为匮乏的情况下,他与同事们也想尽办法创造一切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诸多成果,尤其是苯基乙酮醛之定量分析法在世界上首次取得成功。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当年10月,吴学周等人被委派前往上海接收自然科学馆。当时,国民党军政人员都抢着做这份肥差,从中渔利,大发其财。吴学周却依旧洁身自好、秉公办事,哪怕是一张纸也要写进接收手册。当时,有一批驻扎在科研大楼的美军,他们预备盗卖楼内仪器、地毯等物资。在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面前,吴学周毫不畏惧、挺身而出,严正指出美军此举严重损坏美国政府的声誉与威信,逼得美国大兵不得不退赃。

解放战争期间,吴学周目睹国民党种种荒唐行为,对他们极为失望。国民党撤逃台湾之际,吴学周断然拒绝其威逼利诱。他不但自己不去台湾,还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们开展斗争,甚至不顾生死,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们将中国近代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桢同志保护起来,以防国民党绑架。吴学周的行为充分体现出爱国知识分子高风亮节的气度。

新中国成立后,吴学周被任命为中科院物理化学所所长。1950年初,国家要在东北组建中科院东北分院,并预备将上海化学研究所迁至东北。当时,很多在上海的科学研究员很不情愿离开上海,而此时的吴学周已近年过半百,但他仍然响应国家号召,欣然接受这一重任。

吴学周(中)与唐敖庆、王大珩交谈

来到长春后,作为物化所所长的吴学周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一刻也不敢懈怠。当时所里的科研人员很少,高级研究员更是稀少。为改变这一状况,吴学周采用多种方法培养科研人才。他创办外语学习班,为派遣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学术科研成果交流,开拓青年科研人员视野;创办长春化学学院、中等化学专科学校,培养基础人才队伍。在教育学生时,他经常告诫,做科研要严格仔细,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还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勇于追寻新领域。吴学周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对待科研的态度。他曾经对学生讲过自己早年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他刚刚将写好的论文送往邮局,准备寄到国外发表,回到家中却发现论文中引用的一个实验数据有差错,他又急忙返回邮局,几番周折地追回寄出的论文。

在长春工作的几十年,吴学周带领全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如试验制作成功我国第一台EPR仪、第一台60兆赫高分辨NMR谱仪,合成军工甲醇胶等;开创了原子能化学、稀土化学、半导体化学等新学科,为我国化学相关工业、化学领域教学科研作出了杰出贡献。

吴学周的一生都在践行着科学家精神。他胸怀祖国,在化学领域勇攀高峰、追求真理,却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带领后辈们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生活中的吴学周自始至终都保留着儿时朴实无华的作风。1983年吴学周去世后,留给子女的仅有陪伴了一生的笙,还有一副网球拍和平时惯用的人造革手提包。子女将其平日节省下的1万元捐献给应化所,应化所用这笔钱设立了吴学周科学技术奖,以此纪念他为我国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并勉励后辈学习其可亲可敬的科学家精神。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吴学周:在化学领域勇攀高峰》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侨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