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 01:07 阅读量:5k+
华人号:法国侨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从小,我们唱着《国际歌》长大。
它是课堂上的集体记忆,是耳边熟悉的旋律,是心中激荡过的热血。但直到今天,2025年4月18日,站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树荫下,我才第一次知道,那首响彻世界的战歌,它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Eugène Pottier),就静静长眠于此。
他的墓前并不喧哗,却让人驻足良久。
一张绿色长椅静静排开,仿佛邀请人们坐下倾听。他的墓碑上墓碑上是一本大大的写着国际歌歌词的翻开的大书……上面刻着那句我们最熟悉的歌词……
而墓旁,是一棵参天大树,将这位用诗点燃革命的战士悄悄庇护。
一首从废墟中写出的战歌
1871年春天,巴黎公社被血腥镇压,街头尸横遍野,硝烟尚未散尽。就在这场浩劫的第三天,鲍狄埃躲在郊区一间阁楼里,怀着悲痛与愤怒写下了这首后来命名为《国际歌》的诗。
那不是哀悼,而是号角。
那是一首为还未熄灭的斗志而写的诗。
十多年后,这首诗被谱上曲子,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理想的象征。它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在无数广场、集会、抗争中响起,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工人出身的街垒诗人
鲍狄埃出生于1816年,来自巴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3岁起当童工,14岁就写下了第一首革命诗《自由万岁》,回应1830年七月革命。他的诗,从一开始就紧紧扎根于人民与斗争之中。
1848年,他参加革命,冲上街垒;
1871年,他成为巴黎公社委员之一。
在“流血周”中即便右手受伤,他仍未退出战斗。他不仅是一位街头战士,更是以诗记录战斗的人民歌者。
公社失败后,他被判死刑,被迫流亡英美近十年。在海外,他继续写作、组织工人运动,把革命的火种带入国际。
用诗作武器的人
他的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却拥有穿透灵魂的力量。《人民》《一八四八年六月》《该拆掉的老房子》《白色恐怖》……一首首诗,记录着那个世纪的呐喊与苦难,展现了一个时代工人阶级的愤怒与希望。
1887年,鲍狄埃在贫困中逝世。他的一生几乎没有安稳,但他留给世界的,不只是诗,更是精神。
今天,在这座宁静的巴黎墓园里,我们终于看见他真正的样子:
不是某位遥远的诗人,而是那个曾用笔、用血、用信念,为“全世界受苦的人”写下未来的人。
在他的墓前,我轻声默念:“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作者:钱海芬
推广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