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20:20 阅读量:4.4万+
华人号:淅川头条河南淅川出土的玉器集中发现在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三处楚国贵族墓群。其中1976——1978年下寺楚墓出土的大量玉器证明,在春秋中晚期,楚国王室公族使用玉器已非常普遍,它们对追溯楚国用玉的源头,研究楚国早期玉器的品种、形制、工艺等是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0——1991年和尚岭、徐家岭发掘的墓地的年代自春秋晚期延续到战国中期,对研究淅川玉器的发展演变更显得弥足珍贵。
淅川所出楚国玉器,由于文物的特殊价值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很少做过岩性与产地鉴定。从直观上看,玉器的颜色大致有灰、灰白、白、乳白、淡绿等。其原料主要以丹江、汉水流域的鄂豫交界处所产玉、南阳玉为主,也有不少和田玉。
玉器在中国古代原始文化中,是作为原始部落的图腾标志。至商周时期,玉器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古人佩戴玉器,不仅是对财富的炫耀,也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玉本身具有一种高雅、圣洁的美,是其他东西不能替代的。古人佩玉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人也要像玉一样。“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玉从此被赋予许多人格化的色彩,用玉象征人们的精神世界,象征高尚的道德人格,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所以玉器要成组佩戴,悬在胸前腹下,随着人的行走步态有韵律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步幅、速度与佩玉相和谐,表现出君子的仪态、气质和风度。玉器作为楚文化的载体,它有其自己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出楚人的精湛技艺,更体现出楚人的精神、政治、道德和文化观念。
玉器的生产和制作在当时无疑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从找矿、开采、选料、开片、成型,到雕琢、钻孔、磨光,无一不需要专门的技能人才。据史料记载,楚国对玉器的制作是非常重视的,官府里专门设有玉尹掌管玉器制作,具体从事玉器制作的玉工称玉人。楚国这种带有官办性质的工官组织,集中了一批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并可在行业内部进行分工协作,为改进工艺、提高质量提供了条件。淅川玉器的纹样有云纹、谷纹、涡纹、网纹、圆圈纹、圆点纹、钭格纹、方格纹、直线纹、弦纹、水波纹、綯索纹、蚕纹、蟠虺纹、龙凤纹等,在工艺上采用了隐起、平凸、镂空、阴线、单面或双面琢等多种技法,它集平雕、浅浮雕、透雕、阴线刻等技法于一身,雕琢出许多难度极大的工艺品。
笔者在此仅就淅川楚墓出土的几件造型独特、纹饰新颖的玉器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玉人(图1),春秋中期,高3.6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8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白玉,润泽细腻,质密微透。圆管状体,一侧琢磨成浮雕人像。玉人头顶扁平,圆头短颈。细目,鼻梁及鼻翼宽阔,双耳外凸长大,闭口。胸部可见双乳。袖手至于胸腹间。下身着蔽膝。短腿,双足叉立。
玉璧(图2)
玉璧(图2),春秋中期,直径6.3——6.8厘米,厚0.27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青白玉,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斑块和鸡骨白色,不透明。片状,近圆形,外饰三个凸饰,其中两侧为“山”字形饰,上部为“凹”字形饰。两面纹饰相同,饰四个兽首纹和变形龙纹;玉璧边沿装饰了突起的脊牙,这在造型上是对传统固定格式的一大突破。一方面继承西周的固有传统,一方面孕育新的发展因素,成为春秋时期淅川玉器的鲜明特点。
玉牌饰(图3)
玉牌饰(图3),春秋晚期,长7.1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青白玉,器表受沁呈乳白色。片状,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上下端居中各钻一圆孔。正面下部饰一兽面纹,两侧饰对称的龙头纹,龙头作瞠目侈吻吐舌状,四周对称的牙脊实是龙头的舌、鼻、眼、角轮廓,细部填以缜密的绞丝纹和麟纹,其间饰以蟠虺纹,卷曲盘缠,神秘莫测,堪称绝世精品。它见证了楚国制玉工艺水平,为春秋晚期玉器纹饰的典范。
玉虎(图4)
玉虎(图4),春秋晚期,长14.6厘米,厚0.5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
青白玉,温润微透,部分受沁呈灰白色,扁平状,虎呈反向“U”字形,凹背屈肢收爪作伏卧状,口、尾各有一穿。背面光素,正面饰纹。头、前肢饰变形龙纹,身饰竖直的平行曲线纹,臀、尾中部饰简化龙纹,上下边饰绞丝纹。它灵活运用粗阴线和细阴线交互的手法,阴刻线条纹饰更为繁密流畅,刻工精细熟练,细部特征更加突出,整体形象非常生动,动感增强,形成了生机无限的华美装饰效果。形体、纹饰与刻工的完美统一,是虎形玉佩最突出的特点,这是春秋中晚期开始出现的新工艺,这一工艺上的创新,产生出强烈的动感和立体效果,是玉雕艺术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
玉柄铁匕(图5)
玉柄铁匕(图5),春秋晚期,柄长10厘米,两头宽3.8厘米,中间宽2.1厘米,厚0.5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0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青白玉,温润细腻,微透。体呈“工”字形,周边多雕刻有对称的脊齿,顶端琢有銎眼,以纳匕首柄于銎内。表面饰兽面纹和卷云纹,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玉柄铁匕之一。这说明大约在春秋晚期,楚国的玉匠已经掌握了将玉质材料用于铁器装饰的技术。
玉梳(图6)
玉梳(图6),春秋晚期,高7.7厘米,宽5.6厘米,厚0.5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黄色,略有红色沁斑。体扁平,呈“T”字形,平背,两边各有一凸脊,下部有18个梳齿,梳齿尖锐,间距均匀。上部两面皆以阴线刻变形龙纹。玉梳是贵族们的生活用具,主要用来梳发,亦可用作头饰佩带。
玉龙(图7)
玉龙(图7),春秋晚期,直径0.54厘米, 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淅川县博物馆藏。
青白玉,温润微透,有褐色沁斑。大半圆屈体呈钩状,截面呈椭圆形。粗端平齐,钻一浅孔,表示龙口,口后有一通穿,当表示龙眼,口下一斜穿。尾端有浅窝。器表饰綯索纹。玉色抛光明亮,造型独特。
玉玦(图8)
玉玦(图8),春秋晚期,直径5.85厘米,孔径2.8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白玉,润泽细腻,器表受沁呈微黄色,微透明。两面皆饰简化龙头纹。
玉冲牙(图9)
玉冲牙(图9),春秋晚期,长5.7厘米,宽1.4厘米,厚0.42厘米,1978年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青玉,局部受沁呈褐色斑块,半透明。牛角形,扁平,首端刻为兽头形,首部有一小圆孔,尾端尖锐。器两面饰蚕节纹,有的蚕节上刻绞丝纹。
玉环(图10)
玉环(图10),战国早期,直径14.1厘米,厚0.75厘米,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10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白玉,有大面积红褐色沁斑。有内、外廓,两面均饰隆起的谷纹。
淅川出土的楚国玉器以其独特的造型、新颖的纹饰、精湛的工艺显示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楚国玉匠无与伦比的创造才能,反映了楚人的民族精神、道德观、价值观,凝聚着楚人民族精神之魂,在我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独树于世界艺术之林。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