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09:30 阅读量:3.4万+
华人号:中华儿女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梁伟
编辑 | 张惠清
2025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红缨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这位从湖南醴陵远赴黔南的“采茶人”,用十多年的时间将万亩荒山化为“绿色银行”,从“茶叶”到“茶业”,以实干绘就乡村产业振兴新图景,让小茶叶成为乡村振兴“金叶子”。她更是以女性的坚韧与温度,点亮了山区百姓的致富之路。
黄红缨在黄金芽示范推广基地
这些年,黄红缨获得的荣誉很多: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女企业家……她说:“能够获得这些荣誉,我既兴奋,又忐忑。这些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每一个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奋斗者。站在领奖台上,我热泪盈眶,因为眼前浮现的是采茶女们生满老茧却温暖有力的双手。这些荣誉属于凌晨四点就上山管护茶园的乡亲,属于把毕生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的老茶师,更属于每一个在乡村振兴路上笃定前行的追梦人!”
醴陵这片红色故土,先后走出了李立三、左权、耿飚、蔡申熙、杨得志、陈明仁等一大批仁人志士。1968年出生于此的黄红缨,从小便听着革命故事长大。斯人已去,但他们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在这座城市的人心中生根发芽。黄红缨说,那份红色情怀流淌在自己血液中。儿时的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所以读中专的时候,黄红缨选择了护幼专业。毕业后进入醴陵市高压电容器厂的医务室,抱上了“铁饭碗”。
如果说1980年代最火的词是“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最火的词就是“下海经商”。那个年代,杭州武林路人声鼎沸,上海华亭路灯光不熄,重庆朝天门营业到凌晨……一时间,财富洪流涌动,机会仅属于敢于冒险的人们。
黄红缨就是喜欢挑战、敢于冒险的人。回忆当年,她说:“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喜欢东奔西跑,看到好的营生就想在家乡做起来。我胆子很大,想到什么就去闯,所以选择创业。”
那时候的黄红缨开过超市,做过餐饮等等。1996年,她决定做乡村旅游,她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因为在北京昌平,在福建厦门,她都看到了这个行业的良好发展方向。之所以选择乡村,理由很简单,她认为农村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在田间地头劳作能让人亲身感受四季更替和自然的韵律,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满足。通过辛勤耕耘,看着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人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就这样,黄红缨建立起自己的绿色生态立体农业产业园,成为湖南省第一批从事乡村旅游的创业者。当时,公司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及销售、禽畜养殖及销售、生态农业旅游、餐饮服务、土地平整等业务。公司秉承“帮农、利农、惠农”的服务宗旨,绿色经营、诚信经营,为农业相关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收入不菲。在众多业务中,黄红缨偏爱200多亩的老茶园,自小爱喝茶的她将这里打造成茶文化体验区。
2009年,由于国家开发建设修建高速公路,产业园被征收停止营业。那时候的黄红缨早已实现财富自由,她想以后的日子能够过得轻松些。黄红缨说:“当时就想着产业园既然关了,团队也可以顺势解散,给大伙分分钱,他们也能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出人意料的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拿钱走人,他们还想跟着黄红缨后面继续干农业。
那一刻,黄红缨知道,自己的决定势必影响团队其他成员的选择。深思熟虑之后,她决定带着大家伙一起向前冲,并且将目标定在了“茶”上。她说:“第二次创业的话,和第一次截然不同。我想的是,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呢?我看了很多书,最后决定种植茶叶。”
既然要种茶,就到最适合种茶的地方去!为选择一个好地方,两位团队成员开车拉上黄红缨,就此踏上了考察之路。或许谁都没想到,这一考察,用了两年半时间。他们驱车12万公里,充分了解全国各地的茶区。黄红缨的目标就是,致力于传承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传统制茶技艺,同时不断探索创新,结合现代科技与市场需求,推动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的发展,让古老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的集约规模化农业示范区和茶叶主产区。她北到山东、河南,东到浙江,福建,南到两广,西到云贵川。她重点对各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进行调研,同时也关注当地的人文环境、政策支持以及产业发展潜力等因素。
“这里的穷,颠覆了我的想象”
2011年,黄红缨第一次来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沿途尽是崎岖颠簸的山路,虽然里程不远,却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很难想象,当地百姓出行及运输还靠骡子、马匹。走进农户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盏15瓦的白炽灯,还总舍不得开。在山上做活的老农,一天就啃两个土豆果腹……这里被称作“四无”村寨,无水、无电、无路、无网络。
黄红缨(左)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仲华在茶园查看茶叶生长状态
黄红缨说:“当时,这里是贵州最贫穷的地方,而且这里的穷,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连通讯都没有,我要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还得开车去镇上。”
但是,黄红缨最终还是选择位于北纬27°的瓮安县种植有机茶。原因有很多: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处云贵高原过渡阶梯地带,海拔、气候、经度、纬度适宜,土壤结构良好、酸碱度适中且富含有机物质,常年云雾缭绕,年均气温15.2摄氏度,非常适合种植茶叶,而且能种出高品质好茶。使黄红缨最终下定决心将产业投放在瓮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红色是瓮安最鲜明的“底色”,红色文化是瓮安的“根”和“魂”。在瓮安,中央政治局召开猴场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在瓮安,红军浴血奋战,创造了千军万马强渡乌江的战斗奇迹;在瓮安,红军成立了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农民政权和武装——桐梓坡农会和游击队……
选择瓮安,黄红缨说是命中注定的。2012年10月,她创办的茶企正式入驻瓮安县建中镇。那时的她就暗暗下了决心,要在这一片土地上亲手书写自己的奇迹。
遥想创业之初,黄红缨说“真的很难”。那时路都没有,只能买挖掘机来挖路。在烈日下、风雨中,她带着团队开山路、平土地、筑梯田,一个月就瘦了十几斤。因为初来乍到,当地农民对她缺乏信任,干一天活,就要结清一天工资,拖一天都不行!黄红缨知道,这里的村民,生活太困难了。他们对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农业产业完全不了解,最担心的就是上当受骗,活白干了。所以在最初的几个月中,黄红缨开启频繁往返模式,在瓮安县城和建中镇果水村穿梭,从银行提取现金兑换零钱,每天一分不少地付清茶农的工资。
黄红缨说:“干农业是天下最辛苦的行业,只有低下头、放下身段,面朝黄土背朝天,才有收成。土地不会欺骗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取信于民,必将赢得百姓信任。”慢慢地,茶农们愈发信任黄红缨,她更感觉自己有责任带领这帮农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经过一系列艰辛的前期准备工作后,黄红缨引进了第一批价值上百万元的“黄金芽”茶树苗。“黄金芽”是珍稀的黄化茶树种质资源品种,对生长环境和种植技术要求颇高,培育难度较大,且市场前景广阔,如果种植成功,将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黄红缨满心期待这些茶树苗能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开启她的茶产业梦想。
然而,命运似乎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面积冰雪凝冻灾害袭击了这片茶园。由于黄红缨团队缺乏在当地种植“黄金芽”的经验,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预估不足,再加上“黄金芽”本身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弱,这批茶树苗难以抵御严寒。
看着逐渐枯萎的茶树苗,黄红缨心急如焚。她和团队日夜守护在茶园,尝试各种补救措施,如给茶苗覆盖保暖物、喷洒防冻液等,但都无济于事。短短几天时间,70%的茶树苗焦枯死亡,200多万元的茶苗全部打了水漂。
黄红缨说:“当时特别困难,对于一个农企来说,一开始就损失了几百万,可能有的企业就彻底倒下了。虽然我很沮丧,但是我的意志特别坚定。我的团队,当地茶农都依靠着我,所以我不能倒下,必须前进。我和团队不断反思失败原因,四处拜访茶叶专家,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和经验。我们知道,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此后,黄红缨更加努力投入茶园建设和管理中。她带领团队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打井灌溉、架设电网、修建道路,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黄红缨逐渐掌握“黄金芽”在当地的种植规律和技巧。经过悉心培育,黄红缨的茶园终于迎来丰收。曾经荒芜的山地变成万亩多彩美丽的茶园,“黄金芽”也成为贵州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黄红缨(右一)在茶园指导茶农标准采摘
在2013年至2015年三年时间里,黄红缨流转建中镇果水、太文、凤凰三个村的40余座荒山,种植茶树1.26万亩。常规茶园3年至5年成园,而黄红缨打造的有机茶园,则需要7年左右成园丰产,投入也是常规茶园的3倍以上。但她坚信,有机茶园才能赢得未来。在她的精心培育下,万亩茶园全部通过欧盟有机、中国有机认证,选育的“黄金芽”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整个茶园迎来丰产期,年产茶达30万斤。
除了黄金芽,2017年,黄红缨首创贵州老白茶工艺,破解贵州茶叶夏秋不下树的难题,以“头雁”引领百余家茶企发展老白茶;2022年,研发都匀毛尖标准化生产线,被授予“都匀毛尖茶实物标准样制作企业”。
当下,黄红缨的茶企已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和六条工艺生产线,获得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生产的“绿、红、白、黑”四大类200多个产品,内销全国29个省份,远销欧洲、中东等地。黄红缨用12年时间将茶产业做到了全省前列。当下,她正在加快新项目“‘茶博士’茶技能培训中心”建设,计划加快推动三产“茶旅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黄红缨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送几条鱼给村民们,只能解一时之饥,我更愿意教他们打水池子、养鱼、捕鱼。农村发展离不开产业带动,不然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她说。
这些年,黄红缨始终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断帮助群众提升思想意识、务工技能、就业层次,每期培训班少则两三百人,多则七八百人,并聘请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的专家博士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科普培训,牵线搭桥给其他中小企业和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金融担保等便利服务支持。为让培训不流于形式,每次培训之前,她都会准备现金红包,只要参加培训的农民认真听讲,能够回答出专家的问题,都可以现场抽取红包。所以,当地农民在培训会上的态度都极其认真。此外,黄红缨还依托村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联动工作模式,将组织生活开在群众中、茶山上、车间内,开展了一系列比学习,比技能,比奉献活动,培养党员群众的带头致富能力。
“现在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果水村村民袁生帝高兴地说,有了技能等级证书,工作好找了,收入也增加了,靠所学的技术脱贫致富不成问题。
发展至今,黄红缨茶企每年提供300个以上稳定就业岗位和1800余个季节性工作岗位,年均发放劳务工资近2000万元,帮助茶农实现人均年增收1.3万余元。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帮扶建中镇858户村民连续多年获得保本分红收益。
多年来,黄红缨的茶业公司先后自主开山修路30余公里;疏浚旧有沟渠埂10余公里;挖掘水井3口;架设灌溉管道20多条;灌溉泵送设备10余套;安装高压变电器6座;架设信号塔1座,部分实现4G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当地村民被黄红缨感动着,黄红缨同样也被当地村民所感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在并不富裕的前提下,能够慷慨解囊,最终捐款17000余元,这样的场景,黄红缨每次提起,眼眶都是湿润的。她说,这片红色土地孕育出来的人民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愿意帮助别人的心。
曾经的山路崎岖,土路泥泞,已成为昨日记忆。那个曾经令人逃离的穷乡僻壤不复存在,茶企业的兴起,让昔日贫瘠的山村迎来蝶变。高速路通到村庄门口,村组路延伸到家家户户,村民收入年年攀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000多元跃升至如今的1.7万多元。今天的茶产业已经成为建中镇的主导产业,全镇现有茶园面积3.56万余亩,而黄红缨的茶园占三分之一。
2021年4月,黄红缨把户口从湖南迁至瓮安。“企业有今天的发展,靠的是党和国家政策好。一切离不开政策支持、团队付出和社会关怀。我的身后有这么多员工、这么多村民,我不能辜负她们的信任和期望。”黄红缨说,“对于未来,我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更大更强,成为贵州茶叶界的一张名片”。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