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17:20 阅读量:5k+
华人号:奇异新西兰《西厢记》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学者雷建德,与音乐大家宗国昌合作《西厢记·民族交响叙事曲》在香港出版,其中雷建德《西厢情思·歌词》,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时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维庆专门题词祝贺。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兼党组书记杨波予以作序:认为“《西厢记》的各类版本很多,但用民族交响叙事曲的手法表现这部古典名剧,还是头一次。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不但具有原始性创新,而且还填补了中国《西厢记》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也填补了用民族交响乐手段描写历史爱情名剧的空白。专家推测,这种以歌言情,以词抒意的民族交响叙事曲如果在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也会受到大众欢迎。”
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音乐指挥家张福全第一时间为《西厢记·民族交响叙事曲》配器。张福全这位著名音乐大师的古风乐曲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以古代乐曲特别是宫廷音乐为素材的作品,如《雅乐》系列、《燕乐》系列等;二是全新古风乐曲作品,如《茶乐》系列、《六大古都》系列等;三是为中国古代景苑影视片的配乐作品,如《紫禁城》系列片、《云冈石窟》、《大禹故乡行》等;四是古史题材的影视音乐,如《香君恨》、《花木兰》、《苏三》等。在民族音乐领域里,特别是在中国台湾国乐界,张福全的名字并不陌生——仅台湾的“中国龙”、“爱华”、“风潮”三大出版公司就用多种语版总计出版了张福全的古风乐曲二十余盘共上百首,行销世界各地。
时任深圳书法家协会会长刘伟力题写书名。
青年美术家畅达为本书精心插图。
(雷建德与音乐家合作出版《西厢记·民族交响叙事曲》)
(时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维庆题词祝贺)
(一)
雷建德《民族交响叙事曲 - 西厢记》歌词,先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后,由运城地区音乐家协会主席宗国昌谱曲,著名音乐大家张福全配器。期间,雷建德建议乐曲里适当揉进了蒲州当地蒲剧和眉户戏剧音乐因素,还携带音乐教授的夫人远赴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现场考察。
第一乐章 《初遇》
斜阳漫抚塔影绵,
桃蕾轻舒杏瓣残。
密叶深荫双紫燕,
罗袖戏波语春寒。
重门深掩古萧寺,
秋波藏情盼意传。
前世未书鸳鸯卷,
隔墙花影印春澜。
第二乐章 《听琴》
晚钟连杵鼓三捶,
明月临轩抚素琴。
桃靥杏腮如画女,
青灯照案弄织锦。
风吟疏竹曲栏里,
痴傻书生调素桐。
檐下铁马断肠语,
掠鬓娇姿侧耳闻。
第三乐章 《幽会》
月移花影舞娑婆,
修竹环珮响玎珰。
并蒂睡莲偎鸳枕,
露凝牡丹情韵长。
千古风流传佳话,
岂止春闺一夜香。
鱼水交融同秦晋,
待月西厢意未央。
第四乐章 《离别》
洞箫凄婉诉离音,
古道夕阳信马吟。
青山默送常分袂,
淡霭轻笼倦鸟沉。
晓看霜林如泪染,
生离死别恋人喑。
九曲黄河添悲溢,
知音难遇几秋心?
(二)
雷建德倾情创作的《民族交响叙事曲 - 西厢记》歌词,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古典画卷,将《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以细腻且富有诗意的笔触娓娓道来,每个乐章都独具特色,共同构建出一个浪漫而深情的艺术世界。
典雅的意境营造
雷建德歌词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古典意境的精准营造。在《初遇》乐章中,“斜阳漫抚塔影绵,桃蕾轻舒杏瓣残”,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黄土高原斜阳映照、花影斑驳的动人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惆怅的氛围。“密叶深荫双紫燕,罗袖戏波语春寒”,双紫燕的灵动与佳人罗袖戏波的娇柔相互映衬,为初遇的场景增添了几分浪漫与神秘。这种意境的营造,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普救寺庙之中,亲眼见证崔莺莺与张生的初次邂逅。
《听琴》乐章里,“晚钟连杵鼓三捶,明月临轩抚素琴”,晚钟、明月、素琴,这些古典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将书生张君瑞的痴情与佳人崔莺莺的心动表现得淋漓尽致。“风吟疏竹曲栏里,痴傻书生调素桐”,风声、竹声与琴声交织,进一步渲染了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
生动的人物刻画
雷建德歌词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崔莺莺和张生这两个经典人物形象。在《初遇》中,“秋波藏情盼意传,前世未书鸳鸯卷,隔墙花影印春澜”,将崔莺莺初见张生时的羞涩与心动表现得恰到好处。她秋波流转,心中藏着情意,却又羞于表达,只能盼望着对方能读懂自己的心意。而张生在《听琴》中“痴傻书生调素桐”的描写,将他对崔莺莺的痴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博得佳人青睐,他用心地弹奏着素琴,尽显痴态。
《幽会》乐章中,“并蒂睡莲偎鸳枕,露凝牡丹情韵长”,用并蒂睡莲和露凝牡丹来形容崔莺莺的娇美与深情,同时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甜蜜与美好。而“鱼水交融同秦晋,待月西厢意未央”,则进一步展现了他们幽会时的浓情蜜意和对未来的期许。
深沉的情感表达
雷建德歌词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情感,从初遇时的心动,到听琴时的倾心,再到幽会时的甜蜜,最后离别时的痛苦,每一个阶段的情感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在《离别》乐章中,“洞箫凄婉诉离音,古道夕阳信马吟”,洞箫的凄婉之声与古道夕阳的落寞景象相互映衬,将离别的悲伤之情渲染到了极致。“晓看霜林如泪染,生离死别恋人喑”,霜林如泪染的描写,更是将恋人之间生离死别的痛苦表现得刻骨铭心。
文化内涵的传承
雷建德的歌词不仅是对《西厢记》故事的简单演绎,更是对传统爱情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弘扬。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意象和文化典故,如“待月西厢”“秦晋之好”等,这些元素的运用,让歌词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歌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赞美和追求,以及对人性美好的向往。
雷建德的《民族交响叙事曲 - 西厢记》歌词以其典雅的意境、生动的人物刻画、深沉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不仅是对《西厢记》这一经典名著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精彩演绎,让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三)
雷建德为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创作的歌词,犹如一幅以音符为墨、管弦为笔的工笔长卷,将王实甫笔下的经典爱情故事解构浓缩成四个诗意盎然的乐章。这些浸透东方美学意蕴的文字,在音乐叙事的框架里生长出独特的戏剧张力,既保持古典戏曲的典雅基因,又注入现代交响诗篇的时空纵深。
第一乐章《初遇》以视觉蒙太奇建构诗意场域。“斜阳漫抚塔影绵”的静态光影与“罗袖戏波语春寒”的动态涟漪形成对位,普救寺的深门古刹与春澜花影构成多重隐喻空间。“双紫燕”的并栖暗合着崔张初遇的悸动,而“前世未书鸳鸯卷”的宿命感,则如低音提琴的持续音般萦绕在春日景致之下。这种视觉意象的层叠铺陈,恰似交响乐队各声部的音色交织,为后续乐章的情感迸发埋下伏笔。
第二乐章《听琴》将听觉感知转化为通感意象。晚钟与琴声的碰撞不再是简单的声响描写,“风吟疏竹曲栏里”将听觉外化为触觉的震颤,“檐下铁马断肠语”则将金属声响具象化为情感符号。尤其“痴傻书生调素桐”的自我解嘲,与“掠鬓娇姿侧耳闻”的隐秘情动形成精妙对仗,如同双簧管与长笛的对话,在克制中迸发情感张力,完美再现戏曲“听琴”折子的心理暗流。
第三乐章《幽会》以物象符号重构情欲诗学。月影与修竹的摇曳不再停留于环境描写,“并蒂睡莲偎鸳枕”的隐喻系统既延续《金瓶梅》的香艳传统,又通过“露凝牡丹情韵长”的冷凝处理达成审美升华。值得玩味的是“岂止春闺一夜香”的辩证表达,既承认情欲的即时性,又用“千古风流”将其纳入永恒诗学范畴,恰似交响曲高潮乐章中铜管的热烈与弦乐的绵长交织。
第四乐章《离别》在时空错位中完成悲剧升华。“洞箫凄婉”与“信马吟”的空间并置,“九曲黄河”与“几秋心”的时间折叠,构建出超越具体场景的抒情维度。最精妙处在于“晓看霜林如泪染”的视觉通感,将崔莺莺“淋漓襟袖啼红泪”的典故转化为现代诗性表达,使离别之痛获得山水画般的苍茫意境,如同定音鼓渐弱后留下的余韵震颤。
雷建德这部歌词创作的价值,在于成功解构了传统戏曲文本的线性叙事,通过意象群的蒙太奇组接、通感系统的立体构建、情感张力的音乐化处理,使古典题材在交响诗篇中重获新生。当“待月西厢”的古老约定遇上现代作曲技法,当工尺谱的基因融入十二平均律的血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与音乐的联姻,更是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艺术场域中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恰似第四乐章中“淡霭轻笼倦鸟沉”的意境,在传统与现代的暮色交融处,飞出一曲不朽的情诗韵律。
编辑:shengjuan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