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11:48 阅读量:5k+
华人号:IBD
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在何处?
从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宾客云集,到第七届进博会成果丰硕;从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到重点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今年以来,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今天的中国紧密联系世界,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究竟“高”在何处?哪些领域的开放措施尤为值得期待?在日前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2024国是论坛”上,“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重要议题之一,与会专家围绕上述问题贡献智慧。
深化互利合作
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
今年,中国自贸“朋友圈”持续扩容,诸多好消息传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与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塞尔维亚等双边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实施与洪都拉斯的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启动与萨尔瓦多的自贸协定谈判、与新西兰的自贸协定负面清单谈判。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3左右。
自贸协定的内容亦在不断丰富,比如标准合作、贸易单证数字化等新内容逐步纳入中国在签、在谈的自贸协定。
同时,中国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了拥有22个自贸试验区的“雁阵”,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将30条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贡献“自贸方案”。
“全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维护世界和平、深化互利合作,是各国的现实需要和人类的共同心愿。”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系研究员、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从共建“一带一路”到RCEP实施生效,再到自贸伙伴扩容、自贸试验区加速建设,在何茂春看来,中国不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并且厚植了发展的信心。近年来,中国企业紧跟国家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吃苦耐劳、勇于创新,还具有较强的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批新型的企业家,是中国开放成果的宝贵财富之一,也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何茂春说。
对标国际规则
服务业开放有序推进
今年11月1日起,2024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正式施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正有序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不断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国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申明浩表示,当前,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近30年来,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值的比重已经从5%增长到了30%,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数字经济下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服务贸易继续快速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55181.4亿元,同比增长14.5%。业界认为,中国服务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一系列重磅举措接连落地——3月,商务部发布实施了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标志着首次在全国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了跨境服务贸易梯度开放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项任务举措、70多条具体政策措施,对新形势下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9月,商务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
如何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表示,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发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的作用,围绕科研、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同时,促进资源要素跨境流动,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便利专业人才跨境流动、优化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促进技术成果交易和运用、推动数据跨境高效便利安全流动等方面切实发力。此外,要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发挥对外开放平台引领作用,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
申明浩认为,推动“数字+服务”的智慧开放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和金融等领域的开放,通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构建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
中国经济如何持续激发向“新”力?
要问今年中国经济最热的词是什么,无疑是“新质生产力”。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95万亿元,同比增长4.8%,中国经济显示出“稳”和“进”的向好态势,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这一成绩与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推进密不可分。
在日前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2024国是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当前经济运行与新质生产力之间联系”“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热点议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今年经济最大的亮点是以科技创新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深空深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加快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黄汉权进一步表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以及存量政策的落地落细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持续推出发力,特别是“两新”“两重”政策效果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全年经济呈现“前高、中低、后扬”走势,实现全年的增长目标很有希望。
展望2025年,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黄汉权认为,要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人才培养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除了产业政策,体制机制改革更为重要。”黄汉权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势必会引起生产关系的调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下一步,要通过改革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通过激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国际合作等措施来推动生产力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探讨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时,与会专家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技术的新突破、要素的新组合、产业的新变革、效率的新提升。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6G为基础的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是国际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也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张平指出,发展新一代ICT技术需要填补数字鸿沟。关键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树根”,需要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作用,瞄准6G、芯片、AI、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战略性科技项目;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树冠”,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先立后破 因地制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业界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要因地制宜发展。
在黄汉权看来,因地制宜的“地”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地区,其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地”制宜。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
二是因“技”制宜。当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因技制宜就是要分析研判新技术发展路径和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技术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式。
三是因“业”制宜。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链,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有序布局未来产业,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秘书长贺德方亦表示,要立足地区禀赋和经济基础,明确自身条件方向,发展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潜力的产业集群,走差异化的地区发展之路。
“要避免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上盲目追热点、上项目,上下一般粗,同质化发展。”贺德方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布局、孕育到发展和成熟,一般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贺德方建议,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试点实施一批制度型开放举措,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成渝、武汉、西安等地打造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创新要素聚集地,深化东西部的科技合作。(白舒婕)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