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22:39 阅读量:1.8万+
华人号:文艺河南汉字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它铭记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华夏历史的足迹。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解析汉字的魅力?书法专业人士和圈外人眼中的汉字有怎样的不同?面对AI与印刷的普及,学习书法又有怎样的价值?1月7日,由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策划主办的“行走河南谈艺录”第4期活动在吴行工作室开展,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吴行,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李逸峰,(全国)书画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程志宏三位“大咖”与书法学习者、爱好者、文艺评论工作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这些话题。
植根中华民族基因的共性美
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汉字传承和书法教育的政策,各小学3—6年级学生每周都至少上一节书法课,这些都体现了书法在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上的作用。在这个打字盛行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学书法?在这一问题上,嘉宾们都认为这要归结于汉字的独特魅力。
吴行说:“汉字之美更能体现中国之美,体现中国的文化之美。中国人从小接触汉字 人人都对汉字有一种通俗的共性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书写出来就能判断好和坏。中华文明依赖汉字来传承。”吴行提到,古代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为“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中国人从认识汉字开始就在这个结构里摸索。一旦汉字消失了,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也会造成影响。
吴行
与只有发音的字母相比,汉字不仅有发音,还有更深层的美。李逸峰介绍说,鲁迅明确表达过“汉字三美”。它们是格律诗那样的音美、书法那样形美,以及包含形声字、音意的意美。比如青草的青,我们今天的“青”可能只是颜色,但他其实承载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力,也承载着青春、青年、青史、青睐等众多美好象征。
程志宏
程志宏提到,汉字从最开始的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字形都代表着我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认识,再逐渐变成了固定的字意。各个时期,这些含义基本都在一个大的架构之下进行调整,这种美也是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逐渐生发的。在程志宏看来,印刷不能算是书法,虽然它收录了不同的字体,但仍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和印刷相比,书法则更具有人们个体的思想。
李逸峰
中原书风守正创新
作为经验丰富的书法从业者,三位嘉宾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都临摹了诸多名家作品,也对书法的学习存在不同的心得体会。例如吴行最欣赏王羲之和苏东坡的作品。李逸峰从唐楷入手,还临摹魏碑、魏晋的楷书等。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我们学习书法时往往会有一个从博览到专精的过程,要从某个阶段找到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点来学习,才能从量变达到质变。虽然古今书家的取法不同,但最终能达到和谐的都成了大家。
在嘉宾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提到平时临摹的书法名家,大家往往都集中于古代书家。对于书体发展和创新的研究,人们往往也将目光集中于古代。和古代相比,当代书家想要实现创新似乎更为困难。程志宏认为,“古人的汉字之美经过了千百年的积累。这种质朴之美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构架,我们大多数后人很难逃脱这个构架。”因此,当代人往往都是在传统美、经典美的基础上,对汉字做一些小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在古人的基础上往前走,但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其实明清书家也面临过这个问题,他们也是在古人汉字的面貌上做了一些简单的变形。
吴行则认为,书法的学习只有继承。“我们现在看到的创新,其实扒开来讲,就是每个人的审美差异不一样,最后差异形成了个性。”在吴行看来,书法有它的本体,不超越本体,就没法谈创新。一味追求狂、怪,最后反而会被时代所淘汰。书法的发展史,就是留下那些主流的东西,淘汰掉不能持久的东西。吴行还提到,其实现在很多人搞的“创新”古人也都做过。比如网上流行的“吼书”,怀素当年就已经会“忽然绝叫三五声”了。
李逸峰表示,书法既有传,也有统。书法并不是完全不能创新,但书法的“法”是不能创新的。“书法可能在传播方式、展览形式上会创新,但本体上不能创新。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不宜轻易谈创新的。”但在古人范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个人风格是有可能实现的。
书法欣赏也分层次
书法的学习蕴含着深厚的门道,书法欣赏则同样具有门道。吴行认为,共性美多的书法我们更容易接受。许多书家创作书法时追求平整,但时间长了,可能就会去探索不同的风格。书法的规律是螺旋上升的,一旦在险绝上走过了,就会回到原点,但这已经进入了另一个过程,与初期的学习状态已经是两回事了。许多人都是从共性审美发展到有个人趣味的审美。
书法的音美、形美、意美都需要通过我们的认知和阅读来展现。身为书法教育者,李逸峰提到,书法的欣赏也分层次。给专业学生讲书法欣赏的时候更多从书写体验的角度来讲,书写的难度系数也是书法的一个重要的指数,要是给普通外行讲,就很难去讲难度系数。但另一方面,书法审美是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的。即使一个人不会写书法,潜意识还是懂得怎样去看汉字。“汉字的结构是有边界的,超出这个边界就不是这个字了,甚至不再是汉字了。对于这种破坏汉字结构、字法的情况,顶多算是水墨游戏,就不是书法了。”
不断壮大的创作队伍
河南的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南作为文化大省,自古也有着丰富的书法资源。今天的河南书法又是怎样的面貌?吴行提到,在当代书法中,河南占有很大的分量。中国书协成员里,河南人占了十分之一。河南书协的人数更是高达1.7万人。各种展赛中,河南书家也已经成了一个大的团队,如今这个团队也一直在完善。吴行相信,有这么庞大的基础队伍,河南书法未来一定能进入全国一线。
李逸峰向听众介绍了河南书法教育的发展成果。他说,全国有书法学院的高校并不多,而河南属于书法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当前,郑州大学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书法学院的211高校,当前有400多名书法专业学生、20多名书法老师,这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规模。对于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的教育方针,李逸峰将其概括为“综合素质良好”“专业能力突出”“书法文化传承”三个关键词。他说:“河南书法教育的自信就是河南书法的自信。只有让我们的孩子把眼中会认的字,变成口中会读的字,再变成手中会写的字,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产生对汉字的感情。”
程志宏则提到,2024年获得兰亭奖的河南书法家有3位,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但他认为,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时代的缩影。有时候,学习书法不一定非要夸大情趣或者纯粹艺术化的表达,认真研习基础性的书法也会有一席之地。
年轻人的书法传承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些人认为书法专业不利于就业,因此不看好这一专业的前景。但事实上,书法专业也一直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活动中,在座的诸多书法专业研究生也纷纷围绕自己在书法创作、书法教学方面的疑问与嘉宾们展开交流。通过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下书法专业的年轻人中不乏从小热爱书法并致力于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展的后继者。
古人学习书法,往往喜欢抱着一类书“啃”到老,而当代的年轻人则面对着更多的选择。许多学生在热爱书法的同时,也对过于丰富的书法临帖感到茫然。吴行表示,在越来越多的书法资料面前,年轻一代更应该学会先把同类书体合并,再在类型之间进行选择,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书法风格。只有通过学习将审美差异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更大提升。
嘉宾指导学生
活动现场,吴行与学生代表分别展示了自己的书法创作,进行了跨越辈分的“切磋”,对学生的创作给予悉心指导和鼓励。
吴行现场创作
信息革命带来了新的变革,今天的年轻人会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用心感悟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之美,努力把美好的文明传承和赓续下去。
来源 |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