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13:51
华人号:日本新华侨◆《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进入四月下旬的日本千叶县印西市,空气中飘荡着樱瓣将尽未尽时那种略带哀愁的甜香。让我时常感到意外的是,这座人口刚逾十万的关东小城市,居然有十二座宗像神社,而我住宅二十分钟步程外,便是一座不甚起眼的“户神宗像神社”。这天,我们开始探寻,听着碎石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仿佛是某种古老的密码,正被不谙世事的过客偶然破译。
我初次听闻“宗像神社”之名,还是三十余年前在福冈县博多市求学的日子。九州大学图书馆泛黄的《日本书纪》抄本里,记载着“宗像三女神”的传说:天照大神与素盏呜尊誓约的时候,三位女神从十拳剑中诞生出来,成为玄界滩的守护神。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些源自筑紫海洋信仰的神明,能够跨越千里到关东平原的农作地带生根发芽。
石阶转折处,忽现一座鸟居。右侧石柱阴刻着“文政十三年”(1830年)的字样,左侧则记载着“氏子中”三字——这是江户时代町内居民共同奉祀的证明。我在翻阅《成田市史》附属资料篇时曾见过类似记载,关东的宗像神社多由九州移民建立,他们被称为“海人”或“水人”,擅长治水与稻作。想来这斑驳鸟居背后,藏着一段背井离乡又落地生根的故事。顺带说一句,我们在途中一个大院内,发现了一座在冲绳才有的“屋形墓”坟墓,不禁想问:那时的琉球人已经移民日本关东了?
穿过鸟居,参道两侧的杉树投下细长的影子。这些树龄三百余年的巨木,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的《千叶县神社志》里被描述为“枝干如龙蛇盘踞”。神社本殿比想象中更简素,流造式的屋顶覆着厚厚的青苔,檐角悬着的铜铃早已哑默。正欲细看殿前铭牌,忽闻身后枯枝断裂声——是只花斑野猫,它轻巧跃上拜殿前的石狮头顶,那石狮竟与九州宗像大社的样式如出一辙。
本殿右侧有块风化严重的石碑,蹲身辨认,隐约可见“安永七年”(1778年)的年号。这让我想起在位于千叶县佐仓市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见过的“移民路线图”。十八世纪中期,日本九州地区大旱,许多宗像氏信徒沿濑户内海东迁,部分人最终抵达下总国(今天的千叶县)开垦新田。他们想必把故乡的镇守神分灵至此,石碑背面模糊的“航海安全”四字,透露着这群陆上行舟者的集体记忆。
神社后方有片不起眼的洼地,当地人说那是“雨乞之池”。《千叶县气象灾害史》记载,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大旱时,周边七村联合在此举行求雨祭典。此刻池面漂浮着几片樱瓣,倒映着云影天光,很难想象当年数百人跪拜呼号的场景。池畔有株树干中空的老梅,树洞里塞满了五円硬币,现代人的祈愿方式倒是直白得多。
返程时特意绕道神社西侧的小丘。站在这里可以望见不远处的印旛沼,水面闪烁着细碎的金光。忽然理解为何选址于此——虽不及九州玄界滩的壮阔,但这片水域在夕阳下,或许能让移民们想起故乡的海。《延喜式》记载的“宗像三神”本是航海守护神,而在关东内陆,她们悄然转型为农业神。看看,日本神道教的弹性也在于此,诸神可以随着信徒的需要而改变职掌,唯一要做到的是始终保持某种本质的连续性。
本殿侧面那些不自然的修补痕迹,原来每道伤痕都是历史的注脚。这时,再想十二座宗像神社在印西市的分布,感到恰似星座图上的光点,标记着的是一条看不见的移民之路。
返回途中脑洞大开,忽然明白所谓日本历史,不过是无数个“户神宗像神社”的集合——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细节,往往保存着最真实的生命记忆。这座平凡的小神社,承载着跨越千年的迁徙、信仰的嬗变与庶民的生存智慧。下次探访时,或许该邮购上一枝九州的山茶花,放在这里那株具有生命力的山茶树下。(2025年4月22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