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在废弃与呐喊中寻找艺术的真相 | 张鉴墙

 

在废弃与呐喊中

寻找艺术的真相

 

画家张鉴墙的故事

Image

01

呐喊的地球仪

社会追问

 

      2025年的一个春日,北京通州宋庄的一间敞亮的展厅中,一组"来信"让来访者驻足不前,那不是普通的信件,而是张鉴墙用油画精心复制的特殊信件。每一封都保持着原件大小,笔迹从钢笔到马克笔甚至手印,纤毫毕现。这些在现实中"被作为毫无意义的垃圾被处理掉"的信件,此刻被郑重其事地悬挂在展厅的白墙上,发出无声的呐喊。

 

      不远处,一组名为《灿·烂》的雕塑更令人震撼,腐烂的地球仪表面绘制着扭曲的图形,仿佛在控诉"人类对地球生态和环境无休止的施虐"。这就是画家张鉴墙的艺术世界:从社会边缘拾取被丢弃的碎片,将它们转化为刺痛观者良心的艺术符号。

 

Image

 

      张鉴墙,1970年出生于新疆伊犁,这片广袤而苍凉的土地赋予他最初的视觉记忆。1992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接受了严格的学院训练,却在毕业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1995年,他与栗宪庭、方力钧、岳敏君等11位艺术家共同进驻北京通州宋庄,成为这个后来发展为中国最大艺术家聚集区的“拓荒者”。在宋庄这片充满实验精神的土壤上,张鉴墙的艺术语言逐渐成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弃物美学”,他选择那些被社会主流忽视或抛弃的人、物和风景作为创作主题。

 

Image

 

Image

 

   《宋伟》系列是这种美学的典型代表。画中的主人公曾是北京餐饮业大亨,1989年因赞助《中国现代艺术展》而闻名艺术圈,却在九十年代中期从美国归来后精神失常,流落宋庄街头。张鉴墙捕捉了这位“社会遗弃者”醉酒后的不堪和落寞,画面中扭曲的面容和失焦的眼神,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隐喻。正如艺术评论家栗宪庭所言:“张鉴墙的作品选择了‘被丢弃’的人、物、风景入画,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忧伤感觉。”

02

从新疆到宋庄

荆棘之路

 

 

 

 

Image
Image

 

 

 

 

      1994年的某个冬夜,北京郊外一间没有暖气的简陋画室里,24岁的张鉴墙正在为一幅名为《黑色的堡子湾》的油画做最后调整。手指因寒冷而僵硬,调色板上的颜料几乎结冰,但他仍坚持用最精细的笔触描绘大同农村的破败院落。这幅后来在全国美展中获得优秀奖的作品,诞生于他人生中最困顿的时期,刚从中央美院毕业,没有稳定收入,靠偶尔卖画维持生计。多年后他回忆道:"那时候买不起新画布,经常在旧画上覆盖新作品,一层又一层,就像我们那一代人的命运。"

 

      这种物质上的窘迫在张鉴墙早期的艺术生涯中如影随形。初到宋庄时,他与几位艺术家合租农舍,冬天靠烧煤炉取暖,夏天则在闷热的平房里挥汗创作。但正是这种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让他对社会底层的“弃民”产生了深刻共情。1994年在大同深入生活期间,他创作了20幅反映当地农民生活的作品,《黑色的堡子湾》是其中之一。画面中阴暗的色调和厚重的肌理,不仅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更是艺术家内心压抑感的外化。

Image
Image

《灿 · 烂》 

Image

 

      张鉴墙的坚持在1990年代末期开始获得回报。2000年创作的《灿·烂》系列雕塑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其中一件改造过的地球仪作品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博物馆展出。这件将地球仪转化为“呐喊”形象的作品,既表达了对环境问题的忧虑,也暗喻了全球化时代人类的生存困境。然而成功并未改变他的创作态度,他依然保持着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每天坚持写生,用小幅油画记录社会转型期的变迁。

03

十年写生

在快速变迁中捕捉永恒

 

      2010年,张鉴墙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十年写生》。在这个数码影像日益普及的时代,他选择回归最传统的创作方式:带着画箱走遍中国西北,在自然光线下直接写生。这些大多在30x40cm至40x60cm之间的小幅作品,如《祁连山下》《太行钩月》《敦煌晚秋》等,摒弃了宏大叙事,专注于瞬间感受的真实记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尔纯评价道:“张鉴墙的速写技法熟练有功力,他喜欢直接的以速写素材发展成油画作品,并保留素材的生动性。”

 

      这种写生实践在张鉴墙这里超越了技法层面,成为一种抵抗方式:抵抗图像时代的视觉快餐,抵抗艺术市场的浮躁风气,也抵抗记忆的快速消逝。他的风景画中经常出现废弃的村落、破败的砖厂、无人问津的角落,这些被现代化进程抛在后面的场景,在他的笔下获得了某种尊严和诗意。《废弃的家园》系列中,坍塌的土墙和杂草丛生的院落不再仅仅是衰败的象征,而成为时间流逝的见证者,沉默地诉说着几代人的生活故事。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张鉴墙的写生作品虽然描绘的是具体地域的景观,却因其情感的真实而具有普遍感染力。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郭雅希这样描述观看体验:“鉴墙的画有着非常敏锐的色彩感觉,可是静静的品味却不仅仅是色彩的魅力;进一步静静的品味,又感悟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可是在被他色彩背后的情感感动之余,再进一步感受,原来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即作者的魂、景物的魂与观赏者的魂的共振!”这种“共振效应,使他的小幅写生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观照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04

艺术表达与社会参与

从个人表达到公共关怀

 

      2015年12月,山西大同大学的校园里,一场特殊的画展正在举行。张鉴墙带来了从90年代初以来的70幅作品,跨越了他艺术生涯的大部分阶段。在开幕式上,他这样阐述展览主题:“用艺术的手法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是本次画展的主题,也是我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这次展览开启了他持续至今的高校艺术巡展计划。截至2024年,他的作品已在包括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在内的全国24所大学展出。

 

      这些高校展览不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一种艺术理念的传递。张鉴墙经常在展览期间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与学生分享他的创作经验。他尤其强调:“当今的艺术家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文化立场和社会关怀。” 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许多艺术学子,一位在大同大学观看展览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看到过用如此撼动心灵的艺术手法去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有非常强烈的人文精神。”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张鉴墙的社会关怀也体现在他与不同机构的合作中。2011年,他在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作品展,将艺术创作与社会问题研究相结合。他的作品被哈佛大学、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机构收藏,显示出超越文化边界的对话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一件作品被著名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收藏,这种跨界认可表明了他的艺术语言具有广泛的沟通力。

05

弃物中的光芒

精神馈赠

 

      从新疆伊犁的广袤天地,到中央美院的严谨训练,再到宋庄的实验土壤,张鉴墙的艺术之路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多个面向。他既继承了学院派对造型和色彩的严谨态度,又保持了前卫艺术的批判精神;既能创作具有国际视野的装置作品,又始终扎根于本土写生传统。这种双重性使他的作品既有技术上的精湛,又有思想上的深度。

 

      如今,年过五十的张鉴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继续着他的《十年写生》计划。他的作品价格在艺术市场上稳步上升,但他始终与商业潮流保持距离,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在于拍卖行的数字,而在于能否触动观者的心灵,引发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思考。

Image
Image

 

      张鉴墙的艺术实践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种珍贵的样本:在日益浮躁的艺术生态中,如何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真诚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坚守文化的根性;在图像泛滥的时代,如何恢复“观看”的深度和尊严。他用三十余年的坚持证明:艺术的力量不在于题材的宏大或形式的炫目,而在于艺术家能否从最普通、甚至最卑微的事物中发现光芒,就像他从被忽视的群体、腐烂的地球仪、废弃的村落中发现的那些光芒一样。

 

Image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在废弃与呐喊中寻找艺术的真相 | 张鉴墙》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荷兰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