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18:45 阅读量:4.6万+
华人号:福建城事图/文
《福清侨乡报》社
记者郭成辉
被誉为福清市“南大门”的新厝镇,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笔架山。笔架山坐北朝南,南邻新厝镇新厝村林地,东与渔溪镇东漈村相邻,西依莆田市官庄村山峦。新厝镇“五峰寺”之一的碧峰禅寺,就坐落在笔架山怀中。听闻近年来碧峰禅寺修葺一新。日前,记者慕名前往采风。(接上期)
碧峰禅寺风光-郭成辉摄
儿时琐忆话砍柴
是啊,40多年前的孩提时代,记者在每年的秋冬交替季节,总有20多天会“义无反顾”地往碧峰禅寺跑。那可不是去考古,当时没有这概念;也不是去旅游,当年没有那雅兴。连续20多天往碧峰禅寺山里跑,为的是砍柴,为的是生计所迫。
砍柴
老家与碧峰禅寺相隔约13公里,为什么要不辞辛苦往那边跑?因为生产队的山林分配在那里。为了到生产队的山场割柴草,必须赶在曙光照耀在山顶时,能乘着“天光”就可以在山坡上割柴草。一旦天亮了,就会挑剔眼前的柴草稀疏,要跑来跑去选择柴草密集地,是谓“这山望着那山高”。其结果,是割不到柴草的。因此,每天凌晨2时许,村民们就在那条油光可鉴的福莆仙古驿道山路上跋涉了。
书法家陈春华先为碧峰禅寺题字-郭成辉摄
书法家陈春华先为碧峰禅寺题字-郭成辉摄
那时的农村,可以用炊烟袅袅形容祥和静谧。那是因为家家户户只有一种炊事能源——干柴!所以,村庄附近的山头上全部被村民们铲除的光秃秃的。就是10多公里之外的碧峰禅寺山场,也是靠“封山育柴”的制约,才有每年一度的“开山”。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记者才十三四岁吧,人都没有“枪担”(一种两头尖的挑柴工具)高,每天凌晨荷着“枪担”,带上麻绳、柴刀和干粮,就“叮叮咚咚”深一脚浅一脚“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们进山了。在碧峰禅寺的山坡上,按照各个生产队的人口数划分了可供割柴草的“领地”,由于柴草稀疏,硕果仅存的几棵树木又不能砍伐,一天下来也就只能割到一担多的柴草。即便如此,等到20多天后的再次“封山育柴”时,碧峰禅寺的山坡上已是“满目疮痍”成为“秃子”了。
砍柴
砍柴,除了要早起“行军”,要山路跋涉,还要辛勤割柴。更重要的是,回程要挑着柴草“负重前行”。那个累啊,口舌干燥,腰酸背痛,步履维艰......谁经历谁知晓。(二。待续)
碧峰禅寺风光-郭成辉摄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