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军营观察丨飞行训练场走来“抓训智囊团”

2025-03-31 07:29 阅读量:5.8万+

华人号:军事天地

  集智破解直升机攻击难关

  ■邢 沛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童祖静

  “位某高地反斜面目标,前出搜索!”初春时节,夜色如墨,陆军某陆航旅一场实战化训练正在进行。

  飞行员驾驶直升机在空中完成一套高难度战术动作后,精准锁定目标。

  这一套新战术动作的主创者,正是该旅“抓训智囊团”成员——某营飞行教员滕勇。

  “在山地攻防战斗中,反斜面目标位于背向进攻方向的一侧山坡,过去直升机只能采用迂回进攻的方式展开打击,容易被‘敌’发现,这一直都是直升机作战的难点。”滕教员告诉记者,去年一次实战化训练中,该旅就有多个机组被“敌”在反斜面部署的低空防空武器“重创”。

  破解“反斜面之困”,消灭“山那边”的目标,该旅调集多专业骨干组成的“抓训智囊团”,再度发挥重要作用。滕教员和其他“抓训智囊团”成员在反复征求飞行员意见和综合考虑武器装备作战性能后,紧贴实战需要设计和升级战术动作,形成新战法。

  “山谷中,面对山体如何隐蔽跃升”“跃升时,如何规避火力打击”“跃升后,如何第一时间发现目标”……面对多个实战运用难题,滕教员和其他“抓训智囊团”成员日夜奋战,梳理出5类26种典型作战场景深入展开细致研究,并借助飞行战术模拟训练系统反复检验。他们将针对性训练细化为“理论学研、模拟试训、实装带飞、实弹检验”4个阶段,逐步提升训练难度,在循序渐进中帮助飞行员掌握作战技巧。

  滕教员告诉记者,他们在研究探索中,还借鉴拉力赛副驾驶提供导航的模式,大幅提升了训练精确度。

  如今,在“抓训智囊团”的推动下,新的战术动作已多次在训练中进行验证,既有效破解了“反斜面之困”,又联动推进多个战法创新,打开了训练新局面。

  飞行训练场走来“抓训智囊团”

  ■张宇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童祖静

  陆军某陆航旅组织直升机海上训练。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欢朋摄

  集智更利于攻关,“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说起“抓训智囊团”的诞生过程,陆军某陆航旅领导提起了一次难题攻关经历。

  一次实弹射击考核,某直升机连连长郭恒龙担任裁判组成员。他发现,在较为复杂的条件下,其他弹种成绩尚可,但某型火箭弹射击精度波动较大,命中率忽高忽低。

  复盘总结会上,郭恒龙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复杂条件下稳定该型火箭弹命中率?

  可是问题抛出后,一时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对策。

  不久,郭恒龙受领任务,代表旅队参加大项训练活动。他将带领机组,完成对“敌”地面目标的火力打击任务。

  在进行作战筹划时,郭恒龙发现:战场环境较为复杂,目标性质类型多样,仅依靠空地导弹难以摧毁所有目标,费效比也并不科学。此时,该型火箭弹命中率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他们面前。机组成员认真研究偏差值,详细分析影响因素,全力查找影响命中率的“症结”。

  在实飞训练的模拟攻击中,郭恒龙发现瞄准目标时,直升机机体受多种因素影响会产生一定晃动,可能会导致激光测距发生偏移。

  “火箭弹命中率低的问题可能是距离测量不准导致的。”经过研究论证,他们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射击时,直升机机体哪怕只有轻微的晃动,弹着点都有可能产生不小的误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旅飞行骨干和技术骨干汇聚一堂,通过对武器设备原理进行研究分析,决定改变以往瞄准、测距的一贯做法,创新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射击方法,使直升机测距摆脱机体晃动影响。

  在后来的大项训练任务中,该旅实弹射击取得“满堂彩”,官兵们自主创新的“精准攻击法”逐渐应用开来。

  “集智更利于攻关,‘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此次经历,让该旅党委有了一个共识: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必须有一支理论功底深、专业技术精、创新意识强的骨干团队。

  为此,该旅结合自身训练特点,采取“个人申请、营连推荐、资质审查、综合考评、资质认证”的步骤,遴选飞行、机务、通信、气象等专业骨干组成“抓训智囊团”,作为旅党委领战抓训的“参谋”“助手”。

  在旅领导直接调动下,团队成员一线参训跟训,强化训练指导和过程监督,有效提升了部队战备训练水平。记者了解到,“抓训智囊团”运行一年后,全旅有20余名官兵在上级比武活动中摘金夺银,该旅先后被陆军表彰为“战备工作先进单位”“装备工作先进单位”。

  哪里有训练难题,“外脑”就链接到哪里

  走下战机,飞行骨干王晋博已完成当日飞行计划,然而他并没有休息。跑道旁,他时而拿起秒表计时,时而带上相机跑向降落点,认真观察每架战机起飞和降落。

  “飞机降落时,机身姿态保持不够平稳,轮胎接地过于粗猛。”当日飞行训练讲评会上,王晋博投影出一张降落点图片,对轮胎摩擦痕迹进行分析。讲台下,被讲评的机组成员认真记录问题,研究整改措施。

  作为首批改装某型直升机的飞行员,王晋博不仅自身飞行技术过硬,还是优秀的飞行教员,曾带教出不少飞行骨干。像王晋博这样的骨干在该旅不乏其人,他们被吸纳进“抓训智囊团”,在抓好自身训练的同时当好“参谋”“助手”,辅助旅党委抓好部队练兵备战工作。

  该旅领导告诉记者,“抓训智囊团”成员大部分是营连骨干人才,通过在全旅层面加强资源统筹,发挥他们身处训练一线的优势,让旅党委领战抓训的触角向末端延伸。

  为此,他们调整飞行训练指挥组人员编成,采取轮流值班的方式,安排“抓训智囊团”对应的专业小组进场跟训,全程指导督导训练开展,并对当日飞行训练各要素履职情况进行讲评,助力部队解决训练难题。

  在该旅组织的每周训练分析会上,需要对本周飞行训练进行集中讲评,并对下周飞行训练进行研究筹划和要点提示。“抓训智囊团”成员的发言常常是“重头戏”。

  “五六分钟的发言看似简单,却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事例支撑,才能提出管用的建议。”王晋博告诉记者,一周紧张忙碌的飞行训练结束后,不少战友都已就寝入睡,而自己经常在飞参判读室挑灯夜战。

  在一次实弹射击训练中,多枚空地导弹未命中目标。精确制导武器为何没有命中?这个结果让官兵出乎意料,大家纷纷把目光转向“抓训智囊团”,期待他们在周讲评会上拨开“迷雾”。

  深夜,飞参判读室灯火通明。飞行骨干史军滔一帧一帧回放画面,一组一组判读飞行参数,气象预报师仔细分析当日天气情况对导弹的影响,弹药负责人积极对接厂家,进一步查找原因……

  “通过观察分析,可能是由于目标位置特殊,攻击距离较近,加上风向、地形等因素影响,第一发导弹命中后产生火焰、粉尘等干扰物质,对后续导弹造成干扰,导致命中率降低。”在当周的训练分析会上,史军滔的分析发言,为解决问题打开了“突破口”。

  哪里有训练难题,“外脑”就链接到哪里。前不久一次旅党委议战议训会上,如何提升火力打击效率被列为重点课题,列席的“抓训智囊团”成员围绕课题积极发言,提出解决措施。

  在随后的攻关研究中,史军滔带领攻关小组根据目标性质,采取不同高度、不同距离和不同攻击方式进行检验性射击,广泛收集整理多组数据,结合射击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套火力打击效率更高的组合攻击新方法应运而生。

  为进一步激发“抓训智囊团”的创新活力和训练热情,该旅党委尝试用主创人员姓名来命名各类战法打法。

  “是谁创新的战法,就用谁的名字命名。”“抓训智囊团”成员们深入练兵场摸实情、谋实策,扭住影响备战打仗的瓶颈问题集智攻关,“严科教学法”“张景导气法”等一批成果也随之“诞生”,部队战斗力基础不断夯实。

  “抓训智囊团”运行以来,骨干成员常态参加教学研讨、考核督导和难点攻关等活动,梳理总结的多项抓训经验在旅党委议战议训会上被采纳。

  辅助领战抓训,要有“本领恐慌”,必须主动突破自我

  在飞行模拟训练中心,飞行员张灏在模拟舱内时而“驾机穿越山谷”,时而“与‘敌’展开空中格斗”……“抓训智囊团”成员雒星身在指挥中心,通过大屏观看飞行训练全程。

  “飞行状态没保持好,原因是压杆蹬舵力度稍大了些。”张灏的训练一结束,雒星就拿到了飞行参数评估报告表,对照图表上的数据曲线进行飞行人员能力分析。而这些新鲜出炉的数据,经过梳理总结后,都会第一时间呈到旅党委议战议训会上,成为旅党委研究训练形势的重要依据。

  “以往飞行教学主要依靠手把手带教,效益并不高。”雒星告诉记者,为此,“抓训智囊团”主动联系厂家院所,与“外脑”组网,携手开发战术模拟训练系统,预设不同地域空域、不同对抗条件和不同电磁环境的模拟战场,组织开展多个新课目训练。

  未来战场瞬息万变,战斗进程明显加快,装备抢救抢修效率必须跟上作战节奏。记者在该旅机务训练中心看到,旅保障部领导正在督导一场直升机线路故障排除训练。

  一名航电师拿着平板电脑,采用“抓训智囊团”成员、机务骨干郑玮自主研究的“智能化通断测试系统”,接上插头插针,屏幕上很快就出现指示,电缆通断的具体位置一目了然。

  以往排查线路故障位置需要更换机载设备,严重影响抢修效率。郑玮带领战友将分离式布线图进行系统整合,搭建新系统,通过数千次测试论证,通断测试准确度达90%以上。

  “创新连着部队战斗力,哪怕一点点的错漏都不能有。”就在大家准备申报成果时,郑玮却叫了“暂停”:10%的失败概率不排除,贻误战机的后果不堪设想。随后的300多个日夜里,郑玮带领战友潜心研究,认真分析影响精准度的诸多因素,并逐一消除或降低。

  “辅助领战抓训,要有‘本领恐慌’,必须主动突破自我。”这是“抓训智囊团”成员们的共识。

  前段时间,部队改装某型直升机。“关键时刻必须挺出来!”新装备集成化程度高,综合航电系统复杂,座舱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抓训智囊团”成员率先踏上改装之旅。

  改装队伍中,特级飞行员卢陶是年龄最大的飞行员,机械师韩北君是年龄最大的“老空勤”。作为“抓训智囊团”成员,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体力、精力和记忆力都不比年轻时候,面对系统复杂、操控陌生、风险未知的新机型,他们选择下“苦功夫”“笨功夫”。

  经过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卢陶和韩北君成为全旅第一个完成首飞的机组,改装团队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第一批战机的试飞交接,连厂家都感到“了不起”。在“抓训智囊团”成员带教下,大批飞行人员顺利完成改装,新课目训练成效取得突破。

  骨干团队勇于攻关,党委领战坚强有力。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将持续深化前期做法,进一步建强壮大“抓训智囊团”,助推部队建设转型,加速提升实战能力。

  (本版人名均为化名,采访中得到孙宏平、袁诚、代建华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锐视点

  畅通智慧转化链路

  ■刘 兵

  古人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历史一再证明,最富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往往孕育于基层实践的沃土之中。而在决策学中的“群体智慧”理论,说的也是在众人参与论证下,个体智慧得以聚合,抵消偏见、修正错误。

  立足训练执勤一线、身处备战打仗前沿,基层官兵作为武器装备的操作者、战法训法的实践者,其想法往往最符合部队实际,也最贴近战位需要。但是个人智慧总有一定局限性,再有经验的维修骨干,也不可能精通所有排除故障的方法,运用基层智慧集智攻关战训难题,有助于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提质增效。正如一位学者感叹的那样:“用好群众智慧,整个世界就是你的智囊团!”

  建立开放包容的参与机制,群体智慧才能发挥真正威力。搭建对话平台,形成常态化意见收集网络,营造“人人皆可建言”的氛围;打破专业壁垒,让不同专业之间产生思想碰撞,吸收借鉴经验方法;善于梳理分析,从大量的群体智慧中,寻找关键有用信息,服务战训难题解决。

  群体智慧的作用发挥,最终还是要看战训效能转化比,否则也只是纸上谈兵。形成智慧转化的畅通链路,需要打造“创新共享平台”,让分散的基层智慧得以汇聚、碰撞、进化;需要建立价值转化机制,通过“实践—理论—效能”的良性循环,将群体智慧转化为战斗力提升动能;需要树立动态更新理念,及时吸收新观念、新想法,定期完善更新“成果库”,做到与时俱进地转化运用。

  未来战场具有鲜明的“智战”特点,群体智慧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基层官兵位于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善于倾听一线的想法,想方设法“借智”“集智”,努力实现众筹与众创并举,才能在关键时刻精准施策、决战决胜。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军营观察丨飞行训练场走来“抓训智囊团”》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马来西亚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军事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