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 22:13 阅读量:2.8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贵州墨尔本飘来贵州香:一碗牛肉粉的跨洋突围战
四月的墨尔本已进入秋季,市中心街头的黔庄贵州牛羊肉粉店却热气腾腾。玻璃橱窗上凝结的水珠模糊了街道的轮廓,却挡不住食客们的热情——有人举着手机对着红亮的汤头拍照,有人用英语向同伴解释贵州酸汤的奇妙口感,贵商总会·天下贵州人代表团在孔祥柱团长的带领下,刚跨进黔庄贵州牛羊粉店,就被此起彼伏的"老板,加勺糊辣椒"惊了神:"这哪儿像在南半球,分明是把贵阳街头的烟火气搬来了墨尔本。"
当酸汤撞上澳式早咖:一场意外的味觉联姻
下午三点,正是当地下午茶时间,店里却坐满了操着各国口音的食客。穿西装的印度工程师正用叉子卷着米粉,金发的咖啡店老板对着碗底的贵州泡菜竖起大拇指:"我每周三来,就为这口让舌头跳舞的汤。"服务员一边快手端粉一边介绍,从2018年第一家店开业至今,墨尔本已有四家黔庄分店,周末单店流水能超过1000碗。
这碗征服南半球的粉有着典型的贵州基因:牛骨熬制的汤底泛着奶白,酸汤是用凯里红酸汤引子自然发酵,糊辣椒面必须选用花溪辣椒现炒现磨。但细看菜单,却藏着巧妙的本地化改良:汤勺换成了西式长柄勺,"澳洲人爱酸甜,我们就把酸汤的酸度调低10%,加了点番茄提鲜。"店长揭开后厨的不锈钢桶,汤底里飘着的迷迭香与木姜子意外和谐。
这种改良背后是无数次试错。创始人回忆起首店开业时的窘境:"澳洲人第一次见米粉,问是不是意大利面的亲戚,有人把酸汤当成罗宋汤,还有人投诉辣椒太'危险'。"如今菜单上的"黔味小贴士"用漫画形式解释折耳根、木姜子、糊辣椒,成了食客们的打卡热点,一碗粉变成了文化载体,常有客人喝完汤后掏出小本本:"这辣椒面怎么买?酸汤能不能邮寄?
从街头到国际:解码黔味出海的"粉"式密码
在国内,贵州牛羊肉粉早已上演"逆袭传奇"。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贵州牛肉粉门店超过3万家,北上广深每平方公里就有2.3家,甚至在新疆喀什、海南三亚都能看到"贵州牛肉粉"的招牌。当这种"毛细血管式"的渗透延伸到海外,其成功路径暗合了三个关键因子:
味觉的普适性与独特性共生。比起火锅的浓烈、川菜的麻辣,酸汤的复合口感更易被不同文化接受。专家指出:"酸味是全球共通的味觉记忆,贵州酸汤的层次却独一无二——红酸的番茄发酵香、白酸的米汤醇厚感、糟辣的微辣回甜,这种立体味觉体验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在墨尔本的餐饮调查中,贵州牛肉粉击败炸酱面、担担面,成为留学生最想"安利"给本地朋友的中式美食。
轻量化商业模式的胜利。相比需要专业厨师的中餐正餐,牛肉粉店标准化程度高:汤底提前熬制、配料定量包装、米粉冷链配送,即使是毫无餐饮经验的创业者,经过两周培训也能上手。墨尔本的四家分店中,都是由总部提供中央厨房配送的核心料包,既保证风味统一,又降低人力成本。这种"轻资产+强供应链"模式,让黔庄在疫情期间逆势扩张。
情感经济的跨文化共振。在墨尔本留学的贵州学生小杨每周必吃牛肉粉:"汤头一浇,辣椒一撒,瞬间回到贵阳的清晨。"这种乡愁驱动的消费,被经营者转化为情感纽带。当墨尔本的华人妈妈带着孩子来吃粉,指着墙上的贵州风景说"这是妈妈的家乡",一碗粉就成了代际文化传承的载体。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黔味全球化的破局之路
尽管成绩亮眼,贵州牛肉粉的出海之路仍有隐忧。店长坦言:"老外偶尔来猎奇,但回头客还是华人居多。"如何突破"文化飞地",真正融入当地饮食体系?或许可以从这三个维度破局:
打造"黔味符号"的超级IP。目前海外门店多以"贵州牛肉粉"统称,缺乏统一的品牌识别。参考"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的区域品牌建设,或许可以提炼更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比如将苗族图腾转化为品牌LOGO,用侗寨鼓楼造型设计餐具,让食客一看到红底银纹的包装,就联想到贵州的山水人文。墨尔本设计师团队正在尝试的"黔味元宇宙"项目,通过AR技术让食客扫描碗底就能看到黄果树瀑布的3D影像,不失为年轻化的破圈尝试。
构建"在地化创新"的产品矩阵。黔庄的贵州牛羊肉粉已迈出第一步,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融合当地食材:澳洲和牛与贵州黄牛的混搭,西蓝花、牛油果与酸汤的碰撞,甚至开发早餐场景的"牛肉粉可颂三明治"。在布里斯班,有店主将粉汤用于意大利面调味,创造出"意式酸汤面",意外成为网红款。这种"守正出奇"的产品哲学,既能保留核心风味,又能制造新鲜感。
编织"政商民协同"的出海网络。贵商总会此次的探访之旅已释放积极信号:代表团与贵凤凰商议,希望贵凤凰将贵州牛肉粉等小吃纳入"他们出海版图",尽快走向国际化。政府层面的背书能加速市场认可,而民间力量同样重要,孔祥柱会长希望,32海外贵州商会应该把“黔味出海”列入发展规划中,通过品牌加盟,提供技术培训、供应链支持,鼓励本地创业者加入。当企业、社团、政府形成合力,单点突破就能转化为集群效应。
暮色中的墨尔本街头,黔庄的霓虹灯牌亮起"贵州牛羊肉粉"的中文灯箱格外醒目,穿围裙的服务员擦着汗笑说:"今早有个澳洲小哥说,这粉比他妈妈做的汤还暖。"从南明河畔到亚拉河边,这碗带着折耳根香的热汤,正在用最温暖的方式,书写着中国美食全球化的新故事。或许正如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刘学文所说:"当世界尝到贵州的酸与辣,尝到的不仅是一碗米粉的滋味,更是一个省份走向开放的勇气与智慧。"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