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促进其与河南文旅行业的深度融合,“孔子周游列国行迹文化带研究筹备会议”于4月10日在郑州隆重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多地的文化、教育、研究机构代表及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孔子行迹文化带的内涵界定、跨区域协作机制及文旅融合路径,为中华文化传承与河南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祭孔仪式启幕,文化传承薪火相传
以传统礼仪致敬先贤,4月10日上午,一场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在郑州文庙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主办,文旅部虚拟现实中心、中科院长光所、河南省创意产业协会、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河南省旅游业商会等多家单位协办,河南省先锋国学文化研究院承办。郑州市、濮阳市、商丘市、开封市、洛阳市等孔子行迹沿线地市的文化教育部门及孔子文化研究机构的相关代表出席参与,共同缅怀先贤,传承文化,同时,也彰显了跨区域文化协作与文旅融合的决心。

凝聚共识,共绘文化带研究蓝图
4月10日下午,主题为《儒学国际传播的现代价值》的“孔子周游列国行迹文化带研究筹备会议”在黄河人文传习馆举行。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儒联、中国政法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儒学专家、历史学者,以及河南省内孔子行迹沿线省市的政府、文化、教育部门、研究机构负责人。与会专家围绕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议就孔子周游列国行迹文化带的研究达成了多项重要共识:
1、文化带内涵界定:系统梳理孔子周游路线、讲学遗址及相关文献,构建涵盖历史、哲学、民俗的多元研究框架,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
2、跨区域协作机制:成立孔子周游列国文化带研究课题组,整合考古、文旅资源,推进遗址保护与数字化复原工程,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3、文旅融合路径:规划“孔子周游列国”主题研学路线,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如孔子讲学场景再现、儒家文化主题民宿等,将孔子文化融入河南旅游产品中,促进文化精品类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助力乡村振兴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孔子文化数字化展示平台,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参与度。
权威发声: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活力
在会议发言环节,多位权威专家发表了真知灼见。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会长马汉跃提出,将依托郑州、濮阳、商丘等地的孔子遗迹,打造“中原儒学文化走廊”,与山东曲阜形成联动效应,共同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还表示,希望通过文旅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际儒联副会长单纯强调,研究孔子周游文化带不仅是追溯历史,更是为当代社会治理、文化自信提供智慧源泉。他呼吁以创新手段活化文化遗产,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金名片。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孔志胜和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副会长任晓林共同指出,河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对孔子周游列国文化的研究与转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提出,通过深入研究与转化,不仅可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旅品牌,还能为中华文脉传承、新时代文明建设、全球文明重建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孔志胜
现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孔志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河南省内多地市代表分享了孔子文化在当地文旅融合中的实践案例。如濮阳市依托孔子居卫十年的历史背景,开发了“孔子在卫”文化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商丘市则利用孔子过宋时的历史典故,打造了“孔子行迹文化园”,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下一步行动明确,学术与实践并驾齐驱
会议还提名了“孔子周游行迹文化带研究课题组成员名单”,并明确了下一步行动计划。计划年内完成《行迹考据图谱》编撰工作,同时联动国家、省市各地文旅部门等相关机构,打造行迹示范项目或示范区域,并启动首批孔子周游列国行迹遗址保护试点。此外,2026年将举办“国际儒学研学文化论坛”,邀请海内外学者共探文化带的全球价值,推动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背景链接:
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意义孔子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前484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期间,孔子率弟子传播“仁”“礼”思想,历经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留下众多典故与文化遗产。其行迹形成的文化带,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见证,更是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深远启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