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联人 | 刘通:重塑生命,坚守希望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李菡丹
编辑 | 王碧清
全国青联委员、“85后”知名乳腺癌专家刘通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二病区主持工作,擅长乳腺癌微创手术、重建手术、腔镜手术等难治型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https://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502/07/gf020b2b8019d4c449ec8174ee8cef514.png?1080x715)
刘通
虽然年轻,但是在乳腺癌患者的心中,刘通早已是位“老专家”。他还是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的主要科研方向是肿瘤时空动态特征、肿瘤人工智能多模态诊断,曾获得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刘通常说:“罹患乳腺癌不应是人生的终点,而应该是人生的起点。乳腺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医生在为他们治病的同时,更要为他们治心。我们要懂得与病人换位思考,用最先进、最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来抚平乳腺癌患者的身心伤痛,帮助患者建立起回归社会、重新生活的信心。美丽从来就不止一种,即使‘残缺’,也可以同样精彩。”
刘通于198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受到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他坦言自己的理想一直是学医,治病救人。小时候,别的小朋友放学都是回家,他则是去父亲工作的医院,自己找一个安静点儿的病房,放下书包就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自己玩,父亲什么时候下班,他什么时候跟着一起回家。
所以,听诊器、注射器、止血带、医用剪刀……这些在刘通的眼中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物品。他还攒青霉素的药瓶盖儿,自己做成玩具小车。时隔这么多年,如今回忆起儿时的点点滴滴,他非常感慨:“那时,每次看到医生和护士们忙忙碌碌的,我都特别好奇,觉得他们做的事非常有意思,我也想成为他们。”
有一次,少年刘通爬墙时不小心把小腿划伤,他不想被父母责怪,于是就回家偷偷地自己处理伤口,甚至自己缝合。虽然伤口疼,但是看到自己缝合成功,内心的成就感满满。2005年高考,他考入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立志做一名外科医生。
刘通在大学期间,母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身体状况急速下降,“当时还没有治疗我母亲这种病的特效药,从确诊到去世仅仅一年的时间,非常快,这让我一时间不能接受,身心非常痛苦。缓了一段时间后,我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我要努力学习,勇攀医学高峰,成为一名医学专家。我相信这也是母亲最大的心愿”。
2010年,刘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博连读。为了方便半夜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他买来行军床放到实验室,经常一连很多天吃住在实验室。半夜,他定上闹钟,强迫自己到点起床做实验。到博士毕业时,他是同期学生中成绩最出色的一位。
博士毕业后,刘通到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他在办公室里依然准备了一张行军床,有时一连住六七天,挑灯夜战,只为尽早学成回国。2018年8月,刘通回国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三年后,他成为教授、博导。2023年9月,他晋升为主任医师。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刘通始终认为,所有的外科手术都应力求为患者保持躯体的完整,保证患者未来的人生不留遗憾。他致力于乳腺腔镜手术和假体植入手术等先进诊疗技术的开展,年平均完成腔镜保乳手术、腔镜微创手术、微创旋切术上千例,极大满足了患者治病的同时保持完好外形的需求。
刘通坦言:“治病更要治心,只有医患双方彼此信任,才能战胜病魔,实现共赢。”他回忆,有一位正值花季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她还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这对她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经过检查,刘通发现她的乳腺肿物较大,决定为她进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的治疗方案,但是由于新辅助化疗是否会加重她的视神经萎缩,目前尚无相关案例和文献报道。
于是,刘通多次通过电话、视频,联系全国各地相关领域专家,为这名患者会诊,并查阅文献求证,力求做到万无一失,最终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系统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而,此时这名患者由于心理压力陷入深深的抑郁。刘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仅在医学上给予她细致的治疗,还通过多次心理辅导,帮助她走出了阴影,使她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一次查房,这名患者紧紧握着刘通的手,眼含泪光,说:“我只知道你很高、手很大。虽然我眼睛看不清楚,但是只要握着你的手,听到你的声音,我就会觉得很安心。”经过长达半年的治疗,她完成手术并康复。出院后,她通过口述,由家人代笔写了一封感谢信,以此表达对刘通医疗团队的感激之情。她在信中写道:“感谢刘通医生教会我‘乳腺癌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生活的新起点’这个道理。我会带着大家满满的祝福与期待,坚强地踏上新的人生征程,书写属于我的精彩。”
还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确诊时还没有恋爱结婚。刘通给她检查后,认为可以做保乳手术,但是她希望不保乳,担心以后复发。于是,刘通每天都抽时间来病房给她做细致的科普讲解,一连做了5天的思想工作,每天至少谈1个小时,最终她同意保乳。
之后,这一手术做得非常成功,至今已过去5年了,这名患者每次复查的情况都很好,也结婚了,有了家庭,一家人很开心。她非常感谢刘通,每次来医院复查时都说:“感谢刘大夫,正是因为那5天、5个小时的耐心讲解,才有了今天的我和我的家庭,才有了我的新生活。”
刘通坚信:“只有科学技术的革新,才能让更多患者获得更多良机。”因此在临床工作之余,他仍旧会花大量时间深耕科学研究,致力于研发高效、低毒的治疗策略,获得三阳乳腺癌口服化疗策略、三阴乳腺癌免疫治疗疗效液体活检监测技术等多项研究成果。每当科研中有一点新的发现,他都会特别开心,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快乐。
如今,在肿瘤研究领域,刘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尤其在肿瘤代谢重编程、肿瘤时空动态特征和肿瘤人工智能多模态诊断,以及基础与临床转化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积累。他的研究不仅限于传统的实验室研究,还深入临床实践,通过结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
近五年,刘通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研究性论文16篇,影响因子大于20的3篇、大于10的10篇。其代表性成果包括:解析蛋白质非经典功能重塑恶性肿瘤代谢网络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在Nat Cell Biol发表了2篇论文;应用单细胞、空间多组学探索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微环境,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Nat Commun和J Immunother Cancer上;挖掘乳腺癌转移、化疗以及免疫治疗耐药潜在靶点,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Protein Cell、J Clin Invest、Nat Commun、J Immunother Cancer等。他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临床病理学》《肿瘤诊断治疗学》。
刘通介绍,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进入多学科协作和精准医学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他深刻认识到,乳腺癌不仅是一种局部疾病,更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治疗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子分型、肿瘤分期及个体化需求。
在治疗层面,我国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范围内推广乳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措施,使得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逐步提升。手术技术的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更微创的治疗选择。同时,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在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综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此外,免疫治疗尤其是PD-1/PD-L1抑制剂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正在逐步推进,为部分难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在研究层面,我国的乳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正在迅速崛起。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单细胞技术的分子机制研究,揭示了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通路,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也成为热点,特别是在乳腺癌免疫逃逸机制和代谢重编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尽管如此,我国乳腺癌的诊疗和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晚期患者的比例依然较高,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基层地区,诊断和治疗水平尚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的开展仍需加强,转化医学的成果转化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未来,我们的努力方向将集中在:第一,加强乳腺癌防控体系建设,推动全民筛查和健康教育工作;第二,进一步深化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动个体化和精准治疗的全面落地;第三,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可用技术;第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不断提高中国乳腺癌治疗的国际化水平。通过持续努力,我们相信,中国乳腺癌的研究和治疗将不断突破,为患者提供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刘通说。
多年来,刘通的生活字典里没有“休息日”这三个字,每一天他都在紧张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更是很少在家吃饭。每当深夜回到家中,他也只能轻轻地抱一抱熟睡中的女儿。了解他的学生们说:“刘教授总是在一天的手术过后,便匆匆赶往研究所、实验室与科研技术人员沟通。每逢周六周日,他便远赴外地,与国内科学前沿的研究团队深入沟通交流,与顶尖的医疗团队讨论患者治疗新策略。他不仅是患者心目中的青年名医,还是我们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https://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502/07/g241c5bf88a6e4f578f02946875444921.png?1080x801)
刘通(左三)在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青年辩论赛上做评委
刘通非常重视年轻医生的培养,对团队建设不遗余力。他鼓励青年医生积极参与科研和临床实践,并为学生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他曾多次组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带领团队与国际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水平。
经过刘通的言传身教,学生们也勇于追逐自己的梦想。经他指导的学生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卫星”奖、省级一等奖,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等奖。
当杨光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刘通就不断激励他成长。杨光回忆:“2023年炎热的夏天,刘教授因为我的一个科研想法,决定送我去更成熟的实验平台,与我第一次共赴合肥。我们在合肥夜晚的街头散步,在这两个小时期间,刘教授不仅规划了课题组的未来,畅聊如何打造一个互联合作、共同繁荣进步的团队,更详细地规划了关于我未来几年的科研人生道路。”在之后的一年里,刘通不仅实现了当初对杨光的规划,更是将课题组打造成设想的雏形。在杨光的眼里,刘通不仅是他科研方向的导师,更是他人生路上的导师。
有一次,任和在科研中遇到瓶颈,实验数据多次失败,心情低落,甚至动摇了继续科研的决心。刘通得知后,耐心倾听他的困惑,用自己的经验鼓励他:“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但坚持是成功的基石。”在老师的耐心开导下,任和重新燃起了对科研的热情。刘通不仅给予他精神支持,还为他的成长规划了清晰路径,精心指导他做课题研究,并为他争取到浙江大学的学习机会。
在浙江大学,任和开拓了眼界,学习了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回到哈尔滨后,刘通推荐他到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进行科研,帮助他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两年半前,刘健宇的母亲病情危急,被紧急送入ICU。刘通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他协调医院的主治医生,并亲自参与制订手术方案,这让刘健宇非常感动。他声音有些哽咽:“在我最困难的时刻,刘教授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不仅挽救了我的家庭,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攻读博士期间,我曾一度想要随波逐流、平淡无奇地完成学业,刘教授不厌其烦地教导我要敢于拼搏,把每一天都当作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他的谆谆教诲和坚定信念深深激励了我,让我感受到奋斗的力量。在博士二年级时,刘教授推荐我前往北京大学学习,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刘教授的信任和支持。”
2024年,作为全国青联委员,刘通跟随全国青联服务团医疗卫生界别到云南省文山州开展义诊活动。他不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边疆地区群众服务,更深刻感受到青联组织在凝聚青年力量、推动地区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https://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502/07/g92e19b76375b4448809b520249adaf05.png?1080x730)
刘通(左)在云南省文山州义诊
刘通表示:“作为团队成员中来自祖国最北方的医疗工作者,从最东北到最西南,从零下18度到零上18度,不变的感受就是不能忘记英雄,英雄为国戍边,我来护英雄平安。5天的时间,我随服务团深入丘北县医院、文山州医院,为边境地区群众进行健康义诊、免费查体,就大家关心的健康生活方式、乳腺肿瘤的预防与治疗等问题进行细致讲解,并对当地医疗团队进行业务培训,科普了肿瘤相关知识,也通过业务查房对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反复探讨,秉持着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未来,我将会参与到患者的手术过程,更好地为边境地区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治病救人始终是刘通心底最神圣的使命。他深知,医学领域就像一片广袤无垠的海洋,只有不断地探索未知、积极进取,才能持续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点亮更多希望之光。
今年,在新技术与新方案的应用上,刘通透露,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经实现了全科室、全覆盖,无论是哪个治疗组,都能紧跟医学前沿,让最新的医疗成果及时落地,惠及患者。其中,乳腺癌腔镜手术率同比增长了50%,这一数据的增长,体现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相关手术技术应用方面已经取得良好进展,意味着更多乳腺癌患者能够受益于更为先进、创伤更小的手术方式。
“目前,新技术使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代表着我们有了更强大的底气和能力,运用前沿且科学的方式应对各式各样的病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刘通说,“每一次新技术在科室里得以应用,都是我们在攻克病魔这条艰难道路上踏出的坚实步伐。而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在这条充满挑战却又满含希望的医学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盼望能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医学进步带来的巨大福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青联人 | 刘通:重塑生命,坚守希望》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