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 04:23 阅读量:5.3万+
华人号:财经快车近期,各地陆续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导下,研究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与山东等经济大省都在经济工作部署中特别强调了“开门红”。聚焦扩内需、稳外贸、扩投资、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力争实现2025年一季度良好开局。
“这些举措有助于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推动重点项目实施,以及强化消费、投资等领域的刺激,可以在年度开始之际就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为全年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袁帅认为,这些部署有助于展现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力与执行力,吸引更多企业投资、人才流动以及政策资源。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通过实现“开门红”,这些经济大省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身竞争优势。
北沿江高铁沪宁段站前Ⅲ标江苏省太仓市项目现场,铁路建设者正在进行连续梁施工作业。(图片由CNSPHOTO提供)
1
扩内需举措频频
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首。新年伊始,多地对扩内需工作展开谋划。
一方面,多地出台新政激发消费活力。比如,江苏省出台《江苏省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围绕夜间商业消费提出15条具体措施,这是江苏省首次出台关于繁荣夜经济的系统性政策文件;河南省新政提出,围绕零售、餐饮、文旅、住宿等重点领域再发放2亿元新春消费券。
另一方面,也有地方将举办多场促消费活动。比如,上海市明确,要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国际光影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推进新型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加快打造以国货潮牌为引领的消费自主品牌。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业态,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
此外,广东、广西、重庆、宁夏等多地陆续部署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衔接工作。
中国城市专家网智库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对记者表示,预计地方政府将通过多种措施,例如,发放消费券、鼓励电商销售等方式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在扩内需思路方面,各地根据地方实际条件,因地制宜,扩内需举措各具特色。
比如,江苏省把消费能力作为重点切入,指出要统筹推进促消费、增收入、惠民生,更加注重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居民增收,用心用情做好教育、医疗、生育、养老以及困难群体保障等工作,在改善民生中释放消费潜力。
云南省突出消费场景,提出以旅游升级为牵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从消费端推动云南旅游(002059)由观光游向深度游升级,深化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把“旅居云南”作为实现深度游的重要抓手。
值得关注的是,“两新”“两重”成为各地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
比如,福建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召开党组(扩大)会,提出全方位扩大内需、加力推进“两重”“两新”工作。
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撬动更多大宗消费。更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
“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落实‘两新’政策还有较大空间。”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两新”政策实施以来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2025年政策还要加力扩围,也是各地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
2
改革成为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推动重大改革落地见效,成为各地发力2025年经济的重要方向。
浙江省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同时,加快推动重大改革落地见效,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据悉,浙江将高标准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深化新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推进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争先进位,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
广东省明确,要狠抓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广东省还要求要紧扣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化实施“湾区通”工程,扎实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
上海市新年首次市委季度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推动制定一批重大改革政策、复制推广一批制度创新成果。重庆市提出,进一步细化年度改革目标任务,优化改革项目生成机制,总结提炼固化改革成果、完善制度机制,抓好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3
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进入2025年,“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重点工作。为此,多地列出“新年计划”,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力争下好“先手棋”。
浙江省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省表示,要聚力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体系。
海南省明确,将依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一批种业科技攻关项目,发布可共享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1000份以上。大力培育发展生物制造产业,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推动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此外,多个直辖市也提出大力推进产业焕新,推动经济增长向“新”而行。
上海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深化张江高新区、“大零号湾”等创新载体建设,发展高质量孵化器,着力培育硬科技企业。
同时,上海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北京市也在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北京计划在2025年积极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个未来产业;加快6G实验室和6G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完善首批10个育新基地功能,支持一批种子项目落地转化,梯度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加快商业星座组网等试点示范,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苏州市强调,要抢先布局未来产业,谋划发展低空经济、具身智能、元宇宙、量子科技、未来显示、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争创全国、省级未来产业试点示范。聚焦“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行动,以“AI+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全面开放场景,重点引育100个工业垂直领域大模型,争创国家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制造应用基地。
此外,苏州市还明确,2025年要持续推进“103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到2026年,打造四大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元。
“各地在部署中提到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这表明政府不仅关注短期经济增长,更重视长期结构转型和发展质量提升。比如,苏州市提出将打造四大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此类规划有利于地方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记者表示。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