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缅怀:邱荣洲老师二三事

2023-06-28 08:00 阅读量:3.1万+

华人号:龙岩文化研究会·岩声

缅怀:邱荣洲老师二三事

 宋客 

邱荣洲老师走了,我十分震惊,也非常伤感。邱荣洲是我龙岩师专读书时的历史老师,主要教授“宋元明清”专题。又因为邱老师夫人郭老师是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艺术顾问,被誉为“山歌皇后”,还因为邱老师退休后一直从事地方史研究和文物考证、鉴赏,还常常为我们报纸写稿,称得上是闽西日报的“铁粉”,因此我们之间一直保持联系。闻此噩耗,当晚我给郭老师打个电话表示问候,次日一早便携家人一同前往吊唁。

邱荣洲老师是龙岩人,1937年生。196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分配到龙岩侨中工作。“文革”时下放到龙岩小池、龙门等地,后到龙岩四中教书。1981年调到龙岩师专任教,历任龙岩师专图书馆副馆长、办公室副主任、人事科长、历史系主任等职。郭老师说,邱老师今年86岁,是128日凌晨1225走的,走得很安祥,没有一点痛苦。就在住院前几天,还在为漳平收藏家协会提供的一件文物做鉴定报告,写着写着,字迹歪歪斜斜,就回头对她说,咦,我的字怎么写得那么难看呢?郭老师笑笑,其实她们全家都对邱老师隐瞒了他的病情。想起邱荣洲老师的点点滴滴,不禁悲从中来,又特别亲切。

那是198612月,邱老师带领我们班前往长汀县河田镇乌石岽开展考古实习。由于河田是南方典型的水土流失区,长期的流水冲刷造成土壤沙化,地表裸露,许多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物件不经意间就能捡拾。一日,班上两位同学分别捡到一块石犁头,全班同学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邱老师喜不自禁,摩挲着两件珍宝,还抚摸着同学的头,伸出大拇指,连连夸赞。实习结束,我们扛着几大箱同学们一起捡得的石锛、石箭、石簇、印纹陶片(器)等,满载而归。无疑,两件石犁头是此行最大的收获。后来,邱老师以两件石犁石为由头,写出论文《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乌石岽出土的二件新石器时代的石犁之我见》,分别刊于《龙岩师专学报》1989年七卷第一期,中国社科核心期刊《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

邱老师在论文中写道:“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古越族人的奥秘,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六日,我带龙岩师专84级文史班的同学,在长汀县河田镇活动了一周,用四天的时间(十二日至十五日)到乌石岽一带进行考古实习,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尤其值得庆幸的是发现了迄今鲜未人知的式样与已知不同的二件古石犁。”“十三日上午十时许张炎传同学在主峰的东坡山凹里拾得石犁(Ⅱ),十四日下午五时左右张建兴同学在主峰南坡山腰处拾取了石犁(Ⅰ)”,并判定古石犁是闽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产工具,自豪地宣称,“不管怎么样,石犁的问世标志着原始农业进入犁耕阶段,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农业史上的一个革命,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古越族文化踏进文明时代,也证明了我国三大古老民族的古越族,在历史上是创造古代文明的一支主力军,是有贡献的伟大民族。”闻此言,酣畅淋漓,信哉。考古实习,让我们大开眼界,也大大激发了我们对闽西这片土地的热爱,激发了对研究闽西古代文明的极大兴趣,甚至受益终身。

邱老师退休后,始终关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并花费大量时间投入龙岩本土文化的调研、传播,只为一分情怀,丝毫不求名利。对于龙岩文化,他总是充满激情,骑一辆摩托车,深入乡间,风雨无阻,获得第一手口碑实录,不厌其烦,反复校核,取得成果时还不忘与学生分享心得。龙岩“采茶灯”究竟发源于何时何地?一些传说仅仅还是传说,并无可信的资料佐证,一次,邱老师终于在新罗区苏坂镇美山村发掘出一份记谱于清咸丰年间的手抄曲谱,并有相关史料加以佐证,为龙岩“采茶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完整的传承谱系,使龙岩“采茶灯”终于在2014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龙岩文化研究会成立后,邱老师更是劳碌奔波,不畏艰难,组织或参与龙岩许多传统村落、族姓源流、宗祠文化、民间文艺、舞台戏曲等方面的研究,令人感佩。他曾经带领一班人,绕道连城赖源,进入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考察,形成洋洋万言的《竹贯村历史文化考略》,为竹贯村荣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奠定了坚实基础;带领一帮文人雅士深入离龙岩城60多公里的白沙镇孔党村考察,形成《孔党村三坛民主尊王信俗考》,揭开了历史上宁洋县历史文化遗存考据新篇;深入连城县宣和乡升星村对“继志堂、修纪堂”古建筑进行详细考察,为该建筑列入各级文物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前往三明市尤溪县考察清岩宫,对祖殿内悬挂的一块“漳平施主”牌匾进行考察,得出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漳平市灵地乡易坪村、长垵村许、陈、孙等族人“乐善好施”,支持祖殿兴建、修复,两地之间联系热络等留下的绝世佳话;考察龙岩洞,被洞壁上镌刻的兰花所感动,情不自禁地写下《龙岩洞遗址中永不开败的龙岩素心兰》一文,以绮丽、多情的文笔歌颂兰之高洁,呼吁龙岩市民“共襄义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龙岩洞,使龙岩洞成为怀古的胜地,使这丛洞中结晶的龙岩素心兰,真正成为永不开败的名花。”杂树生花,其文灼灼,其情切切,韵味无穷。

邱老师还喜欢收藏、鉴赏古玩。偶尔拾得的,或藏友送来的一件瓷器、铜器,邱老师总是为之着迷,左看右看,把玩再三,再拿出尺子上下测量,长宽高厚、豁口形状、材料成色、性质特点、功能用途等,既记下数据,更赋予情感,付诸笔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人耳目一新,心生爱怜。如今,邱老师走了,我作为学生再也不能聆听他的教诲,向他好好讨教龙岩本土文化的事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宏论,诚为悲恸、遗憾!邱荣洲老师的突然离世,是闽西史学界特别是龙岩本土文化研究的一大损失,然而他的敬业精神、求实作风、爱护学生的情怀和质朴风范却永留人间。郭义山教授为邱老师撰写的挽联“荣耀载八闽青史,英魂归蓬岛瀛洲”,正是邱老师一生的写照。

前往邱老师家,望着敬爱的邱荣洲老师的遗像,一幕幕往事在脑海掠过。我点燃一支心香,轻轻地向老师说,邱老师,我是你龙岩师专文史班的学生,今天看你来了,感谢你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关心、教育、培养,让我们成长;如今,你成了神,学生一定以老师为榜样,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并发扬光大。愿你保佑大家身体健康、合家安泰,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邱老师你一路走好……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缅怀:邱荣洲老师二三事》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