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0:17 阅读量:5万+
华人号:文化论坛文/图 吴富贵
(中国前驻中东国家外交官)
四大文明古国榜上有名
伊拉克(Republic Of Iraq),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历史悠久,公元前2000年建立巴比伦王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1958年建立伊拉克共和国。同年8月25日同中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发源地,对其所在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属于派生文明,深受临近地区原生文明的影响。
巴格达(Baghdad),伊拉克首都,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国土中部,跨底格里斯河两岸,距幼发拉底河仅30余公里。面积860平方公里。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古波斯语意为“神赐的地方”,4000多年前即为重镇。公元762年由阿拔斯王朝哈里发. 曼苏尔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始建,定为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当时的城市呈圆形,故以“圆城”闻名。后逐渐扩展到东岸,东岸成为市中心,称为“鲁萨法赫”;西岸转而为郊区,称为“卡尔赫”,东、西两岸之间有5座大桥相连。在长达数个世纪中,它曾是西亚和中东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通的中心。同时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公元前4700年就出现了城邦国家。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巴比伦其名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
古巴比伦城规模宏伟壮美,出土有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伊拉克巴比伦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巴比伦古城门遗址
伊拉克巴比伦古城门遗址,敕建于公元575年,门洞内直视可见两棵茂盛的伊拉克蜜枣树。
伊拉克巴比伦古城门遗址雄姿
吴富贵教授夫妇在巴比伦古城门前合影
吴富贵教授与伊拉克朋友在巴比伦古城门前合影留念
吴富贵教授夫妇在巴比伦古城遗址解说牌前合影
伊拉克驻华大使馆办公楼建筑造型为巴比伦古城门遗址,由中方承建,展示了伊拉克巴比伦古王国的悠久历史风采。
目前,中国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这其中,外国驻华使馆馆舍风格独树一帜,造型独特的唯伊拉克驻华大使馆。
伊拉克驻华大使馆办公楼建筑以巴比伦古城门遗址为原型,馆内复制了“浓缩版巴比伦古城门”。图为王燕教授在巴比伦古城门造型的办公楼建筑物前留影。
伊拉克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牌
伊拉克驻华大使馆院内墙壁上,复原的巴士拉古城遗址景观中的各种神兽图像
吴富贵教授、王燕教授到访伊拉克驻华大使馆
伊拉克驻华使馆院内墙壁上,满目皆是巴士拉古城遗址复原景观神兽图像
王燕教授到访伊拉克驻华大使馆
吴富贵教授夫妇在伊拉克萨马拉螺旋塔前留影
图为巴格达希尔顿饭店用面粉、蔗糖、食用油、香料等食品原料制作的可食用的螺旋塔。
枣香 枣乡
——椰枣之邦伊拉克
儿时记忆中的伊拉克蜜枣
笔者是50后在京城出生的满族后裔。记得上小学学习阿拉伯语的60年代,家中的餐桌上多了一种新鲜水果—伊拉克蜜枣。爸爸告诉我,它来自西亚人类文明发源地,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伊拉克。
真是无巧不成书。自幼学习阿拉伯语的我,遇上个外教竟然是位伊拉克女教师。她送给我们这些中国小学生的开学见面礼物,是每人一盒枣肉棉软如饴、甘甜如蜜的伊拉克蜜枣。时光如白驹过隙,命运驱使,10多年在国内接受系统阿拉伯语专业教育大学毕业之后的我,竟然“有缘万里来相会”,有机会来到一千零一夜的故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大学继续深造。
乡音乡情,枣乡枣香。从故乡一路走来,一路感慨,伊拉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永远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过去的是岁月,难忘的是乡情!
伊拉克椰枣,是这块土地上最美、最吉祥的意象,也是自古以来伊拉克最主要的物产之一。
提起椰枣(Phoenix dactylifera),人们自然要想到西亚文明古国伊拉克。因为,恒古至今,伊拉克不仅盛产椰枣,而且质量之佳是举世闻名的。
难怪刚到巴格达,多位伊拉克朋友对我说,过往伊拉克的各国游客,除了被那琳琅满目的阿拉伯市场、闻名于世的清真寺尖塔等名胜古迹吸引外,更对那挺拔高大,常年苍翠的热带椰枣林留下难以忘却的美好印象。的确,百闻不如亲眼见,西亚古国伊拉克最出名的,除了乌黑发亮的石油,就要算果肉绵软如饴、甘甜如蜜的营养佳品伊拉克椰枣了。
吴富贵教授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院内采摘椰枣
伊拉克全国盛产椰枣的地区很多,其中最有名、椰枣最集中的产地首推南部地区。那里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椰枣林。晚秋时节,从首都巴格达乘车越往南,椰枣树长得越茂盛。当我们驱车来到阿拉伯河南端伊拉克最大的集陆、海、空交通枢纽于一身的海港城市巴士拉时,放眼望去,满目是一望无际的椰枣绿树,装扮着葱郁的伊拉克山野,构成了西亚地区独特的椰枣林风光。
每当盛夏来临,整个城市掩映在青葱翠绿的椰枣林海中,农家院落里、大街小巷的食品货摊上,整串整串黄橙橙新鲜香甜的椰枣随处可见,满目皆是。因此,世界各国游客赠予巴士拉“椰枣城”的美誉。若从低空飞行的飞机眩窗眺望椰枣林,仿佛阿拉伯河边的土地上,撑满了无数把硕大的巨伞,在烈日骄阳下,迎候着前来观光的各国游客。
王燕教授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院内采摘椰枣
伊拉克地处亚洲西部,气候温和、湿润,有栽种椰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椰枣种植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在伊拉克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椰枣树根深叶茂,滋润着、哺育着一代一代勤劳智慧的伊拉克人民。据伊拉克国家椰枣贸易委员会统计,目前,伊拉克拥有椰枣树3200多万株,差不多平均每人有3株。全国约有半数以上的人直接或间接从事着种植、加工、运销、出口等与椰枣有关的农业、工业或贸易工作。伊拉克每年生产椰枣达50万吨,70%左右供出口,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位,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伊拉克的椰枣为雌雄异株的棕榈科海枣属常绿大乔木。树干一般不分枝,挺拔直立,高达20~30米;羽状复叶着生在顶端,叶长可达2~3米,终年不落。雌树结果,雄树不结果。但雌树必须经雄树传粉后,方能结果。在雄树开花的季节里,当地农民用小刀在树干上划开一道口子,顷刻,里边会流出一股透明的胶质状态液体,口感与蜂蜜一样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伊拉克椰枣精。
吴富贵教授在伊拉克驻华使馆院内椰枣树下
伊拉克椰枣树极耐炎热,抗干旱性强,似乎它与伊拉克大地自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便是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上;赤日无雨的环境中,依然苍翠挺拔,充满生机。伊拉克朋友告诉我,如能及时实施人工授粉,一棵椰枣树多的一次竟能结上几十千克椰枣。伊拉克的椰枣树自然寿命很长,一般可达150多年左右。据说在巴格达还能找到三、四百年的高龄大树呢。
晶莹剔透的伊拉克椰枣
伊拉克有3200多万颗椰枣树,但种类、名称、产地、形态、颜色和味道各有不同,品种多达500多种。在巴士论的农贸市场上,我见到过的椰枣品种便不下几十个;其中一种名叫巴尔本枣的果实最大,长约7—8公分,直径3公分,(七八厘米,直径达三厘米),恰似一条小香蕉,主人递给我一条,剥皮放进嘴里,嗬!酥甜鲜美,唇齿留香。椰枣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据科学研究,1千克(1公斤)的椰枣能产生大约3000卡的热量,即一个成年人一天活动所需要的热量。自古至今,伊拉克人历来就把椰枣当作餐桌上的主要食品,枣汁和牛奶、羊奶混在一起食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相传,穆斯林的先知穆罕默德,在斋月开斋的第一顿饭上,吃的第一种食物便是椰枣。从此斋月开斋吃椰枣自古便成为当地民俗,一直沿袭至今。
在伊拉克,人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椰枣,无论年节假日,举国欢庆的节日里,走亲访友带上一串串椰枣,就算是一份厚礼;用椰枣果仁经过烘干磨碎,可代替咖啡饮料;用椰枣制成的药膏可以治疗红肿,脓肿、脱臼和溃疡等病症;椰枣果仁可加工成枣糖、枣泥糕点、枣饼干、枣罐头、枣泥酱、枣粉和糖浆等各类极富特色的伊拉克美味食品;在农村,椰枣树的树干是人们搭房建屋的好材料;椰枣树叶还能代替瓦盖在屋顶上防雨;椰枣树的叶脉和皮层的纤维可编织绳索、席子、篮子、麻袋等等。此外,当地人还擅长用椰枣树的顶芽和花的蕊苞当作蔬菜,配上橄榄油,烹饪出别具特色风味的伊拉克美食莱肴。
巴格达街头叫卖伊拉克椰枣树树芯(树干中间部分)美味食品,据说它可以抗饥饿、抗酷暑。
在伊拉克,日常生活中,翻阅书报杂志,椰枣树的照片随时会映人眼帘,邮票、明信片、台历、月历、年历、纪念贺卡、繁华街道张贴的各类大幅商业广告,也都选用椰枣树做背景的;超级市场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出售的各类手工艺品、日用百货上,无不绘有椰枣树的图案。我记得,在欢送我们离任回国的招待会上,伊拉克朋友欣慰地告诉我,十几年前,椰枣树即已被选定为伊拉克的国树,它象征着伊拉克人民挺拔强劲的民族精神。
听了伊拉克朋友的话,我望着宴会桌上果盘里那晶莹光洁的新鲜椰枣,不由地对伊拉克人民珍爱本民族财富的爱国精神表示由衷地钦佩和赞赏。
现藏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巴林国王夫人塞碧凯殿下2001年10月访华期间赠送全国妇联的椰枣树模型
1978年7月,伊拉克副总统塔哈.毛希丁.马鲁夫访华期间,赠送给毛主席的一棵金银枣椰树。现此树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
1978年7月,伊拉克副总统塔哈.毛希丁.马鲁夫访华期间,赠送给毛主席的一棵金银枣椰树。
伊拉克货币上的椰枣树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街头售卖伊拉克蜜枣的商贩们,让我按下快门。
椰枣成熟的季节
采摘椰枣的当地枣农和售卖椰枣的街头商贩
树身高大,直冲云天的伊拉克椰枣树林和果实累累、缀满枝头的椰枣树
动静两重天
——鲁迈拉湖泛舟
“鲁迈拉、鲁迈拉,银鱼、冠鹤、白对虾。湖波万顷荡涟漪,丰姿神韵美名传天下。”
这首歌颂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西南部著名石油产地鲁迈拉的阿拉伯民谣,形象、贴切地勾勒出这块宽广水域恒古至今的经济价值。
盛夏的一天,在当地朋友的陪伴下,我们得以如愿以偿寻访了这久闻其名,未谋其面、碧波浩渺的鲁迈拉湖。
纵跨伊拉克的祖拜尔、巴士拉、米桑三省份的鲁迈拉湖其面积是个超过我国青海湖的,秀丽多姿的宽广水域。它博大、辽阔、茫无涯际水天一色,有着大海般一样的胸襟与气魄。每当雷雨骤来之时,湖
面上的白浪排空,呼啸奔腾;可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鲁迈拉湖却又是别有一番景色:它秀美、妩媚、细浪起伏,鱼帆点点,海鸥展翅,似乎它在舒展地漫舞,轻轻地微笑,吟歌!
鲁迈拉湖不仅名得其妙,而且秀丽多姿。宽广的水面上,鱼鸭群鸟云集,水草芦苇苍翠碧绿,加上这里奇特的自然环境和古色古香的渔村风貌,如同世外桃源,使得那些去巴士拉的各国游客,都不忘前来此地一游,拍照留念。
在主人的引导下,我们乘坐的游艇缓缓地启动了。那高高翘起的船弦,划开了平静的水面,发出阵阵有节奏的流水声,船尾银白色的浪花高高卷起,湖水中的游鱼嬉戏,历历可数,盈盈的湖水,加上蓝天中飘浮的朵朵白云,交织成为一幅绮丽多彩的迷人图画。极目远眺,那些迷蒙蒙的芦苇丛、垂柳、野丁香树和一株株挺拔的棕润树,让人觉得鲁迈拉湖是有边际的。湖岸长满茂密多汁的青草,蔓延到静静的湖水之中,形成块块浮动的小岛。湖面时而平滑如镜,时而泛起涟漪,白色的荷花和睡莲随波飘动,淡紫色的木兰是花中瑰宝,她与荷花争艳斗美,博得了船上中国游客们的热情赞誉。
鲁迈拉湖虽说到处是奇异的湖光景色,但这里也是各种鸟类和鱼类的群居之地。四周矮树,芦苇、小船、浮岛、人家。宽阔的湖面上到处都是灰色苍鹭、朱鹭和成群的野鸭;狭长的湖岸边,一群群水鸟、候鸟在伸展双翅,我们的游艇所到之处,惊起百鸟齐飞,煞是好看。
栖息在鲁迈拉湖中的不仅有鲥鱼,鳟鱼、甲鱼、海龟、银鱼、鲇鱼,而且还有许许多多数量相当多却叫不出来的稀有鱼类。说来凑巧,我们泛舟那天,恰逢鲁迈拉湖鱼汛。坐在游艇上,迎着清凉的湖风,
只见宽阔湛蓝色的湖面上,风帆林立,各式渔船布满了湖面。有单桅的、三桅的、五桅的、七桅的,艘连着一艘,并列前行、十分壮观。这时,只听一声号响,渔船立即每两只结成一对,开始对粘围网。先用粗大的竹缆把结成对子的渔船系住,然后双方各将自己的鱼网头抛给对方,很快把两张网系在一起。
约摸九点半钟光景,随着“船老大”的下网令,各船纷纷起网下网,两条船各牵一端,五六十米长的网幅徐徐下沉。每张围网的末端有两条长长的网袋、呈喇叭形。随着渔船的行进,与船网逆向而行的鱼群便会纷纷游进网袋。下网后约摸半小时,船老大招呼起网,只见船夫们各自将蒿竹一点,飞身跳到舢板上、悠悠然划到围网末端将网袋拉出水面。
这时,只见那又圆又大的鱼网内,银光耀眼,远远望去,网中欢蹦乱跳的鲜鱼,仿佛是一网碎银破浪而出,一条条鲜鱼通身洁白,形如玉簪,细嫩透明,闪烁着眩目的光彩。
归途中,湖面起风了,湖风轻拂,鲁迈拉湖也漾起了盈盈满脸的笑纹微波… 湖风像是在向游人诉说,静静的鲁迈拉湖水,虽然没有底格里斯河的波涛汹涌,幼发拉底河的风光绣丽,尼罗河的秀美多姿,但它却以自自己特有的娴雅和野趣幽静的涟漪,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吴富贵教授(站立者)、王燕教授(左一)夫妇组织中国驻伊拉克使馆馆员在底格里斯河边野炊(烤鲜鱼)
幼发拉底河漫步
——让我深情诉说
一夜的春雨,拂晓终于停了。源远流长的幼发拉底河,愈加显得清新、辽阔。我们披着晨光沿河漫步,越发觉得幼发拉底河风韵动人。
年青人三三两两在河岸树下,默默地攻读;戴着缠头巾,身穿阿拉伯大袍的穆斯林老人,兴致勃勃地练拳舞剑;远望,熟睡了一夜的静静河水与曦色融为一体,湛蓝的河面上仿佛铺上一层菲薄晶亮的红绸。
幼发拉底河,河光山色
在这荡漾的淡红色的河水中,游鱼不时地跃出水面,哗然作响,露出银白色的尾巴;那溅起的水花惊扰了小鸟的甜蜜睡梦,它们扑展着翅膀,发出一声声悦耳的鸣叫;挺拔翠绿的椰枣树合着晨风袅娜依依;漫漫河岸跟吸足露珠的翠柏相依相恋,它那冗长的巨臂伸向遥远的天际。拂过河面的晨风,清爽地钻入人的心田,给人留下一种花木幽香的趣味。
吴富贵教授在伊拉克旅游地图前留影
幼发拉底河之所以有现在喜人的面貌,是和它原来的基础分不开的。幼发拉底河同底格里斯河一样,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曾经是拥有古代极其灿烂辉煌文明的地方。被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滋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曾是古巴比伦的所在地,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公元前4000年,这里出现了象形文字。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逐渐形成发展。希腊人从这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这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整个野蛮的欧洲。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法典》颁布,成为人类世界文明史上必学的一课。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605年新的巴比伦王国又灭掉了亚述;公元前538年,伊朗高原的波斯又灭掉了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自此谢幕。巴比伦古城的遗址就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的地方,在幼发拉底河的右岸。在公元前2000年之公元前1000年,这里曾是西亚最发达的地方,是古巴比伦和新巴比伦的首都。
有鉴于此,远在公元1326年,河两岸的经济繁荣,就给它带来了生机。那时,满载瓷器、丝绸、麝香和茶叶的中国商船曾飘洋过海,经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驶进喧闹的巴格达码头,同两岸人民进行商品贸易;而伊拉克的商船也途经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东渡重洋将阿拉伯的乳香,没药、椰枣等土特产运抵“绥尼”(中国)。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幼发拉底河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勤劳智慧的伊拉克人民,使两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望着眼前这浩荡的河水,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幼发拉底河那遥远的历史回声。
幼发拉底河的昨天是这般情景,那么,幼发拉底河的明天又将是怎样的景象呢?我打听到了,伊拉克政府已经决定,重新整治幼发拉底河,大力发展伊拉克旅游事业。首都历史名城巴格达这古老秀丽的风景区,将恢复她的青春容貌。不久前建成的摩苏尔城西北部60公里处建造的防洪灌溉和用于发电的摩苏尔水坝综合工程,将要用幼发拉底河水改善伊拉克两河流域地区的农田灌溉和电力供应。要不了多久时光,幼发拉底河两岸将广植名贵花草树木,河面上鸭、鱼欢跳,莲花飘摇,游船往来如梭。该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景啊!
源远流长、两岸农田的幼发拉底河
王燕教授在幼发拉底河边与手提肥硕鲜鱼的渔夫合影
渔夫向中国客人展示刚捕获的鲜鱼
幼发拉底河畔,吴富贵教授与渔夫父子合影
伊拉克的生命之河
——底格里斯河放歌
在世界各国首都的城市建设中,像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样,从古至今有世界著名大河横穿、环绕市中心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利用水利发展城市建设,这是伊拉克引人注目的古代文明之一。千年古都巴格达便是这一古代文明的杰作。
巴格达这座古老而秀丽的城市,素以端庄古朴的建筑和严谨合理的布局著称于世。巍峨的总统府,金碧辉煌;造型别致的清真寺宣礼塔,巍巍壮观;通衢的大道,宽敞笔直;伊拉克椰枣树,高大粗壮,郁郁葱葱,遮天避日,果实累累;底格里斯河上各具特色的铁桥、钢筋混凝土大桥,环若彩虹,横跨湍流不息的河上,给人一种云蒸霞蔚,气势非凡的感觉。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即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
然而,巴格达的美,不仅仅是富有阿拉伯特色的壮观之美。站在拉希德饭店之巅,俯瞰全城,你可以看见在巨大的建筑群中,点缀着粼粼的湖泊,底格里斯河水披着永不消逝的波光,从遥远的北方穿城而过,显示出一种秀丽的美。穿越巴格达城内的底格里斯河,像闪光的明珠,镶嵌在巨幅地毯上;像蓝色的缎带,飘落在古色古香的清真寺塔之间。千百年来奔腾流淌,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之讴歌。人们也许对苏伊士运河、尼罗河、塞纳河比较熟悉,而对于底格里斯河的种种传说、关于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特有的魅力等等却很少有人知道。好吧,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有兴趣的话,那就跟随我们做一次底格里斯河漫游吧!
伊拉克的生命之河——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上游有两大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前者源于东非高原的维多利亚湖,后者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那湖。两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汇合,形成了泾渭分明的青白两色奇观。尼罗河从热带中非的赤道,奔腾流淌9个国家,约6670公里,长达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两倍。尼罗河水流到喀土穆后,又分两支和无数灌渠,形成了著名的尼罗河三角洲,培育了苏丹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最后注入地中海。
在底格里斯河畔漫步是很惬意的。虽然在这里您看不到堂皇富丽的琼楼玉宇,更没有什么珍贵奇异的走兽飞禽。鸟语吗,似乎有一点儿,花香也并未感到多么浓郁。然而,这里却有着闹市中所没有的安宁和恬静。清晨的底格里斯河畔,别有风韵。沿河远眺,你会发现,不少伊拉克青年人倚树而立,或早读或默默复习功课;中年人身穿运动服在练习“中国功夫”;老年人则在河边悠然散步。此刻,你还会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轻盈的歌声;那歌声充满着愉悦的感情。这一切的一切,都向你显示出这里是伊拉克市民晨练、娱乐的好去处。
80年代,吴富贵教授在底格里斯河上泛舟
是的,远在5000年前,葱翠的底格里斯河谷地便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代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经赞美地说:“伊拉克是底格里斯河的恩赐”;伊拉克人民则把底格里斯河称颂为“伊拉克的母亲河、生命之河”。从南到北纵贯整个伊拉克,由底格里斯河水灌溉而成的绿洲面积给河两岸的民众造福不浅,自古至今便是伊拉克境内人口最稠密、经济活动最旺盛的重要区域。数千年来,底格里斯河一直是伊拉克的主要交通运输线,并为伊拉克极目无垠的万倾良田提供了生命之水。为伊拉克古今文明的兴盛,提供了宝贵的养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底格里斯河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勤劳智慧的伊拉克人民,使底格里斯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在湛蓝色的底格里斯河水边,吴富贵教授同渔夫展示“战利品”
底格里斯河的昨天已经过去,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那么,底格里斯河的明天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我们打听到了,伊拉克政府决定重新整治底格里斯河流域,大力发展伊拉克的旅游事业,巴格达市区内这条古老秀丽的水乡将恢复她的青春容貌,要不了多久,底格里斯河两岸将遍植名贵的花草树木,河面上游船往来穿梭,鸟欢鱼跃……可以确信,底格里斯河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啊!底格里斯河的明天欣欣向荣。不,这不仅仅是底格里斯河的明天,也预示着伊拉克共和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雕塑造型虽小 但却寓意深刻
——美哉,伊拉克的城市雕塑
世界上不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和城徽一样,是每个国家城市中特有的标志或者象征。说起城市雕塑
的图案设计,那可真是包罗万象,百花齐放呵!其中伊拉克城市中的各种雕塑,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还具有特定的意义和象征呢!
巴格达曾是阿拉伯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向来以文学艺术和雕塑绘画著称于世,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许多故事的出处就在巴格达。
80年代,吴富贵教授游览巴格达古代石雕造像
从远古时代起,到21世纪代的今天,伊拉克政府对城市、园林中的各种雕塑及其艺术造型的取材都极为重视。伊拉克雕塑艺术家们,往往独具匠心,就地取材,把雕塑与城市、沙漠环境中的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恒古至今,创造出了一大批寓意深远、做工精湛的伊拉克城市、园林雕塑艺术作品。它们既装饰、美化了伊拉克共和国秀丽的街景,勾勒出城市的外表特征,开辟了伊拉克城市游览和赏心悦目的观光点,又画龙点睛般地记载着城市的历史,陶冶着人们的性情,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千百年来,使雕塑成为最普及、最坚固、最持久的空间艺术、露天艺术和视觉艺术;成为教育,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所在;成为伊拉克城市、民族和国家的象征。
伊拉克古代和现代城市中的雕塑艺术作品,大致可分为历史纪念性雕塑和城市园林、建筑艺术装饰雕塑等两大类。
在广袤无垠的伊拉克大地上,自古至今有着许多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和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常常与城市真实的历史糅合在
一起,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许多伊拉克的雕塑家们,往往将这类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化为精湛的艺术雕塑作品,矗立在城市街头,
再现在人们面前,美感强烈,余韵无穷。有些雕塑甚至因为某种传说而成为城市的标志。
多年常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凝望、瞻仰这里座座巍峨的历史纪念性雕塑,无不令人对上下古今历史产生出无数悠远的联想。
王燕教授在底格里斯河边《国王听书》雕塑前留影
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 中许多动人的故事都以巴格达为背景,人们称巴格达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阿布.努瓦斯大街上,矗立着一座《一千零一夜》中的山鲁亚尔国王凝神谛听王妃山鲁佐德讲故事的青铜雕塑,形象逼真。
沿底格里斯河岸与共和大街平行的是以阿拔斯王朝的著名诗人阿布·努瓦斯命名的阿布·努瓦斯大街,它起于共和大桥和七月十四日大吊桥之间,街上树立有诗人的铜像。沿街遍设咖啡馆、酒吧间、娱乐场,还有游船停泊站,可从此泛舟河中,领略底格里斯河上的今古风光。
取材于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历史故事“天方夜谭”的群像雕塑,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象征。这座青铜雕塑建筑在巴格达
市区阿布·努瓦斯大街,紧靠着著名的底格里斯河边一片绿荫环抱的街头公园汉白玉基座上。那《国王听书》的主题雕塑,描绘了美丽的阿拉伯姑娘山鲁佐德正在月光下,娓娓动听地给山鲁亚尔国王讲述《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山鲁佐德那绘声绘色的传神演讲,让国王听得入了迷,右手托着脑袋,仰着脸,一条腿搭在石凳上侧着身子半躺半卧。对于来自中国的旅游者,在静静的月光下,望着眼前汉白玉台基上这一老一少、一躺一立的青铜雕塑,使人真的恍若置身于《一千零一夜》扑朔迷离的意境之中……
告别《国王听书》雕塑,顺着艾布·努瓦斯大街往右一拐,行不多远,在萨阿敦大街十字交叉路口中心的环形岛上,由高高低低的38个油篓巧妙地组成的台基上,竖立着《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故事中的那位机智勇敢的阿拉伯姑娘茉佳娜,正手提盛满沸油的容器,全神贯注地浇向脚边一排排藏着强盗的篓子的青铜雕塑。这尊雕塑雕琢的艺术手法巧妙,形象逼真,38个油篓旁那年青的阿拉伯姑娘茉佳娜手提滚沸的热油罐,脸上流露出刚毅、自信的神态和对强盗的轻蔑与憎恨。这风貌,这神采,在阿拉伯雕塑家们的着意刻画下,是多么的惟妙惟肖。《一千零一夜》雕塑诉说伊拉克传奇悠久的历史。
吴富贵教授在巴格达街头《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青铜雕塑前留影
萨阿敦大街的街心花园里,又有一座《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雕塑,生动地塑造了《一千零一夜》中所述聪明的婢女茉佳娜智歼40强盗的形象。
凡到此观光的各国游客,都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仰望、瞻仰巴格达街头这位亭亭玉立、机智勇敢的阿拉伯姑娘。难怪伊拉克人都非常喜爱这尊雕塑,因为她是机智战胜奸诈、正义制服邪恶的象征……
吴富贵教授与中国驻伊拉克使馆驾驶员在石雕造像前合影
吴富贵教授夫妇在伊拉克石雕造像前合影
公元前1900-公元前1760年间古巴比伦马里宫殿的《女水神像》
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片平原上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 - 苏美尔文化。今天的伊拉克地区,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苏美尔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衰落,苏美尔人精湛的雕刻艺术在两河流域影响巨大,对后来的古巴比伦的影响也同样十分深远。
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均属于两河文明,是两河文明的不同阶段。
两河文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
其中,苏美尔文明是目前我们所知的人类最早的文明,起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早于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
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的分界点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间最窄的地带(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可谓是战略要地,古代巴比伦城邦由此地兴起并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的地区,叫巴比伦尼亚。
苏美尔文明是古巴比伦文明的前身。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就是苏美尔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在公元前4000年到前3000年,在苏美尔地区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小国家。这些国家大多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农村地区,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是一些小国寡民的国家。最初形成的这些小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王朝,如基什第一王朝,乌尔第一王朝等,因为他们刚进入文明时代,形成国家,所以还带有浓厚的氏族制残余。
在经历了阿卡德王国时代(公元前2371到公元前2191年)和乌尔第三王朝时代(公元前2113到公元前2006年)之后,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的一个首领苏姆阿布,建立了一个小国家——古巴比伦王国,以首都在巴比伦而得名。
公元前1792年,第6代国王汉漠拉比继承了王位,过巴比伦王国逐渐强大起来,消灭群雄,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在他统治时期,两河流域的君主专制得以确立。
他颁布了有名的汉莫拉比法典,该法典是在他统治的第30年正式颁布。
陈列在伊拉克首都以南巴比伦古城展馆内的汉莫拉比石
2007年6月,伊拉克总统贾拉勒塔拉巴尼访问北京期间,赠送胡锦涛主席一尊古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模型。
伊拉克古代石雕造像
幼发拉底河上游的马里城曾是古巴比伦时期,也就是约公元前1890-公元前1600年间最繁华的城市,拥有200个房间的马里宫殿闻名遐迩,在宫殿的厅堂里,立着一尊与真人同大的女水神像,水神手中的罐子是人工喷泉的出口,她穿着拖地长袍,袍上细细刻饰着条条水纹与游动的鱼儿,仿佛水正从瓶中涌出滋润着她的全身。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巨大的纪念浮雕造像
巴格达水滴形纪念碑(又称:桃子广场)
王燕教授在巴格达水滴形纪念碑(又称:桃子广场)
吴富贵教授夫妇在巴格达水滴形纪念碑(又称:桃子广场)
王燕教授在军刀广场雕塑前
巴格达无名烈士纪念碑雕塑
吴富贵教授在巴格达水滴形纪念碑下的伊拉克国旗雕塑前合影
伊拉克美食名片
——烤鱼香飘巴格达
在伊拉克有这么一种说法,叫做:到巴格达的人,不吃烤鱼就不算到过巴格达。因为底格里斯河的烤鱼跟中国的北京烤鸭一样,是伊拉克闻名天下的传统美食名片。
我接到派往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调令后,随即携夫人前往巴格达赴任。到达伊拉克的第二天,心想事成,使馆为我们夫妇举办的接风晚宴,便是在风光秀丽,旖旎多姿的底格里斯河畔著名的烤鱼饭店隆重举行。
记得当天巴格达的夜色是迷人的,夜色下的底格里斯河更加美丽动人。河流曲曲弯弯,由北而南,穿过灯火辉煌的巴格达,像一缕轻纱飘忽在珠摇翠闪的丽人腰间,把这座西亚地区的历史名城巴格达打扮得风姿绰约,妩媚动人。
在大使和夫人的陪同下,我们走过《一千零一夜故事》国王听书雕塑,迎面飘来一股股浓郁的鱼肉香味,夫人告诉我们,这是底格里斯河岸上卖的伊拉克传统美味食品烤鱼---巴格达烤鱼正在出“锅”。
大使夫人接着说,听当地老辈人讲,这诱人的烤鱼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飘溢在这古老的河岸边了。它历经了几代人的变迁,送走了悠长的岁月,如今,仍以传统正宗色香味俱佳的特殊风味,迎接着各国食客的光临。
“你们二位真是太有口福了,今天晚上馆里的同事们陪同你们细细品尝,尽情享受,开怀畅饮!
随着大使夫人的话音,我们慕名信步来到河岸边,只见用树枝搭成的篱笆围起来的一堆堆篝火旁聚满了数不清的客人。在红红的篝火边放着的盛鱼小桶内,一种名叫“马兹古夫”的鱼儿在“欢快”地跳跃。主人见大使夫人陪我们走来,赶忙迎上前去,表示欢迎。
随后带领我们来到养鱼池中任意挑选。谁知,鱼儿太小,挑来挑去,没中大家意。主人心领神会,当即从河边的鱼网中捞出两条两尺来长的大鱼。经我们点头示意之后,卖渔人以灵巧娴熟的动作,刮鳞开膛破肚,两半相连,去除内脏,撒上盐末,然后用三根树杈叉在鱼背上,树杈插入泥土中,鱼儿像一个蒲扇似的立在泥土上。随后用点燃的果树木材烘烤鲜嫩嫩的鱼肉约20分钟左右。一直烤到鱼肉表皮焦黄,鱼油滴落,火星四溅,吱吱作响。此时的鱼肉表皮香脆,里层鲜嫩,焦黄焦黄,冒着喷香的热气,接着我们学着主人的动作,先挤一些柠檬汁洒在烤鱼上面,再稍稍加一点盐和胡椒粉,佐以生菜、香菜、生洋葱、番茄酱和橄榄油等辅料。我们用手抓食,烤鱼考得很透、香脆适口,鱼肉鲜嫩,不腥不擅,其味道远比鲤鱼的味道鲜美几倍。
夜幕下,我们和大使夫人、吃着、喝着、聊着,尽情品尝着,把这巴格达的烤鱼香味融进迎面扑来的海风之中,心中感到无限的惬意。
难忘啊,美哉,底格里斯河畔烤鱼香!
底格里斯河畔著名传统的美食“马兹古夫”烤鲜鱼
最有趣的是游人可从河中钓上鲜鱼,用巴格达自古相传的方法,在沿河的一系列小圆形火堆上进行烤熟,佐以泡菜和青菜而品尝,别有特色。
底格里斯河畔的餐厅厨师使用炭火烧“马兹古夫”烤鲜鱼,味道鲜美
伊拉克著名的底格里斯河畔“马兹古夫”烤鲜鱼是巴格达的招牌菜
饭店老板从池中捞出一条肥硕的大鱼向客人展示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