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海上粮仓”,这地为全国海岸线治理提供法治样本

渤海之滨,黄海之畔,山东威海近千公里海岸线宛如金色绸带蜿蜒如画。站在远遥渔港远眺,碧波万顷间,数百艘渔船犁开晨曦,惊起群鸥翩跹。

山东省威海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常青走访李长青代表(左),就推进海洋综合司法保护工作征求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海洋是威海的最大优势和最亮名片,保护海洋生态既要严管更要巧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荣成市寻山街道青鱼滩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长青俯瞰这片“海上粮仓”发出感慨。在这座三面环海的城市,一场由人大代表深度参与的海洋生态治理变革,正在书写新时代的“蓝色答卷”。
“我们在推进办理涉海案件的过程中,联合多部门集中攻克非法捕捞、海洋污染防治、海洋地理标志产品侵权等复杂难题。在成功解决问题的同时,积极构建‘陆岸与海洋统筹、办案与修复并重’工作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范例,为守护海洋的碧水蓝天、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与保障。”山东省威海市检察院检察长王常青说。
清晨的荣成湾,浪花裹着晨曦轻抚岸堤。山东省荣成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王娇鹏蹲在潮间带,观察鳗草的生长状态。“这里的近海区域曾是非法捕捞的重灾区。”她向记者讲述曾经办理的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10名渔民在禁渔期使用禁用渔具作业,非法捕捞渔获物等共计7296.8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万余元。
“当时真是急得睡不着觉,非法捕捞不仅破坏渔业资源,更摧毁了海洋碳汇系统。”王娇鹏回忆,涉案海域是重要的渔业产区,传统增殖放流难以修复海底生态。
2023年8月,荣成市检察院针对上述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一份特殊的生态修复方案引发热议。“威海市具有丰富的海草资源,能否尝试采用鳗草植株移植方法进行海草床重建?”随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教授团队的加入,这个设想逐渐成形。
“你看这鳗草叶片上的气孔,能吸收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具有养护鱼类生长环境、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优势,同时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道来娓娓道来。

印萍代表(右二)带领团队与检察机关实地查看鳗草育苗情况。
在印萍、张道来等多位专家的推动下,检察机关创新引入“生态损害鉴定+替代性修复”模式,联合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机构,攻克鳗草移植技术难关。案件执行阶段,印萍代表多次赴种植区督导,确保鳗草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一年后,38万株鳗草在修复区扎根,形成绵延千米的“海底森林”。
“海洋生态保护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荣成市检察院深入探索海洋综合法治保护模式,为全国海岸线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样本。”近日,印萍代表在参加这起非法捕捞案生态修复项目“回头看”时难掩激动。
如今,“检察+碳汇”模式已在威海市检察机关全面推广。
在海风轻拂、波光粼粼的威海逍遥湖畔,大叶藻随波摇曳。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下称“威海经开区检察院”)将生态赔偿金转化为大叶藻的增殖成本,直接投入逍遥湖生态修复,成功办理替代性修复公益诉讼案件15件,追偿环境损害赔偿金、治理修复费用1500余万元,增殖放流鱼苗300余万尾,种植大叶藻300余万株。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得益于威海经开区检察院与法院、环保、海洋部门联合签署《关于以认购碳汇方式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意见》的落地——通过建立碳汇交易平台,将生态赔偿与碳汇价值挂钩,推动“破坏者”转变为“修复者”。同时,该院会同环保、海洋、林业等部门在逍遥湖畔建设威海蓝色碳汇公益基地,集蓝色碳汇科普、研学、文化展示、检察公益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
在基地内的电子大屏上,记者直观地看到碳汇交易平台线上产权的实时流转,“这是全省首个碳汇交易平台,可线上进行‘蓝碳’产权交易,同时开发更多碳汇应用场景,积极推动碳交易、碳文旅等碳产业发展,让蓝碳经济‘破圈’生长。”威海市经开区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周晓明向记者介绍。
全国人大代表、威海市泓淋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迟少林作为一名新能源领域的企业代表,也是大叶藻增殖活动的常客。“我见证了逍遥湖慢慢变好,检察机关创新‘检察+碳汇’生态修复工作机制和生态保护协作机制,也为打造集蓝色碳汇、生态修复为一体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威海样板’提供了展示窗口。”迟少林代表说。
在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小石岛,山与海、浪与花、浮云与鸥鸟、渔船与晚霞交相辉映。不仅自然风光秀美旖旎,礁石间更是藏着大量蛤蜊、螃蟹等小海鲜,闻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下称“威海高区检察院”)检察官王萍至今记得2024年初来到小石岛时的震撼:本该禁养的海域漂浮着养殖垃圾,废弃渔网缠住海鸥的脚爪。“这不仅侵犯了国家的海域所有权,养殖产生的废水、废料等污染物也极易造成海水水质下降,影响小石岛周边的海洋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王萍说。
为彻底解决养殖废物、海漂垃圾、海岸污染等问题,威海高区检察院立即组织开展“守护海洋”专项行动,利用大数据分析、走访调查、线索排查等手段摸排线索,会同职能部门多次专题研究,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组织检察听证等方式督促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形成综合整治方案,利用3艘船舶和3辆运输车,一周内清理养殖垃圾等近17吨。同时,针对非法养殖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该院联合相关部门向养殖户解读禁养区清理政策,确定清理面积和范围,同步制定禁养区违法养殖拆除流程。2024年,检察机关通过跟踪监督,共清理非法养殖面积197公顷。
“这场‘守护海洋’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将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优势转化为守护海洋的生态效能。现在好了,我们的海岸线更加优美、海洋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海洋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迪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立华激动地对记者说。
在文登区检察院,一场针对海域使用金的专项监督始终让山东省政协委员、文登整骨医院院长姜红江挂在心上。
2023年5月,姜红江委员在文登沿海区域考察调研时,接到一起群众关于违规用海的投诉,姜红江委员立即将该线索向检察机关反映。
文登区检察院收到该线索后,迅速组织办案人员调查了解情况、搜集固定相关证据。该院检察官经调查发现,部分海域使用权人存在拖欠费用、违规占用等行为,导致国家资源流失并存在生态安全隐患。为此,该院启动海域使用领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通过大数据精准筛查线索、制发检察建议、跟踪整改落实等措施,推动追缴资金200余万元,收回海域4万余亩,并规范2400亩海域使用权续期工作。
“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推动海域使用金‘应收尽收’,既守住了国家资源,也彰显了法治力量。这种‘政协监督+检察监督+协作治理’的模式,为破解海域管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2024年4月19日,该院召开海洋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协作调研座谈会,姜红江委员在会上恳切地说。
为从源头整治违规使用海域问题,文登区检察院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共享数据资源,牵头推动多部门建立“前端审批—中端监管—末端执法”全链条协同机制。通过整合海域使用权审批、使用金追缴、权属登记等环节数据,打通自然资源、海洋发展、财政等部门的信息壁垒,实现动态监控。
“追缴海域使用金不仅关乎国家利益,更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抓手。”文登区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持续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对海域使用金征收、海域使用权流转等环节的常态化监督,推动海洋治理从“事后纠偏”向“事前预防”转变。
“过去市场上常有外地牡蛎冒充乳山牡蛎,压低了价格,损害了我们的口碑。现在检察机关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打假,品牌更响了,今年的订单量比往年高了三成!”记者在乳山市牡蛎加工企业采访时,养殖户老王举着刚签的合同笑得合不拢嘴。
老王养殖“乳山牡蛎”多年,他告诉记者,“乳山牡蛎”既是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牡蛎产品销售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随着品牌价值持续攀升,市场上出现个别商户借助网络直播平台销售假冒“乳山牡蛎”的不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品牌声誉。“看到自己辛苦养出来的牡蛎卖不上好价钱,心里很不是滋味。”老王说。
为切实守护好“乳山牡蛎”品牌,乳山市检察院成立了知识产权专业化办案组,严格落实“一案四查”工作机制,同步审查刑事追诉、行政违法、民事追责、公益保护等情形,针对存在的“乳山牡蛎”地理标志使用情况监管不到位的情形,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查处违法使用地理标志的行为,做强监督保护。
截至目前,该院已立案查处相关案件8起,向外地移交1起。此外,该院结合办案情况,向乳山牡蛎协会制发检察建议,引导其制定“乳山牡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使用规定。
就在2024年8月,乳山市检察院建立了检察官联系重点牡蛎养殖加工企业制度,明确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设立联系点,聚焦生产加工、电商营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等重点环节,协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风险排查与预防。
“不等他们走进检察院,我们就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变被动在家‘坐诊’,为主动上门‘出诊’!”该院检察官辛畅向记者介绍,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该院聚焦虚假宣传、商标滥用等问题,加强普法宣传,向企业解读商标管理规定,提示法律风险,目前已走访企业40余次,为企业化解法律难题27个。

杨秀丽代表(右)实地走访乳山牡蛎企业,调研检察机关“融保护”行动成效,共商地理标志品牌发展良策,助力家乡特色产业振兴。
现在的“乳山牡蛎”品牌价值已超200亿元,带动全市渔业产值增长18%。身为乳山人的山东省人大代表,乳山市南黄镇院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秀丽感到非常自豪,她在乳山市人民代表大会上为检察工作点赞,“从打击假冒伪劣到构建长效保护机制,从司法办案到精准助企服务,我们的渔民安心养殖,信心更足了!乳山市检察院以‘融保护’理念为引领,为擦亮‘乳山牡蛎’金字招牌、赋能海洋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司法答卷。”杨秀丽代表表示,她将一如既往支持和配合检察院的工作,积极为守护好海洋地理标志品牌鼓与呼,为家乡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海洋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打破壁垒、凝聚合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陆岸与海洋统筹、办案与修复并重’实践路径,协同职能部门凝聚共识,借力代表委员建言智慧,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守护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威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曹凌云说。
碧海丹心映照法治光芒,山海之间铺就共治长卷。在这片蔚蓝土地上,代表委员的监督智慧与检察担当相互激荡,共同绘就了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画卷。面向未来,威海市检察机关将继续以“法治灯塔”照亮碧海征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万里海疆化为生动现实。
记者手记
法治浪潮中的蓝色觉醒

行走在威海的海岸线上,记者深刻感受到检察履职与海洋保护的同频共振。在这里,海草床修复标准填补国内空白,“检察+碳汇”模式让受损海域重焕生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带动百亿级产业升级。每一项创新实践,都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内涵。
代表委员的深度参与,为检察工作注入强劲动能。无论是印萍代表的专业论证,姜红江委员的深度参与,还是迟少林代表的现场督导,抑或是杨秀丽代表的倾情发声,都展现出“法治共同体”的强大合力。正如李长青代表所言:“当人大监督的‘刚性’与检察履职的‘韧性’交织,就能突破生态治理的瓶颈。”
暮色中的刘公岛波光潋滟,威海市检察机关交出的答卷分量十足:近三年挽回生态损失2.3亿元,建立海洋保护基地5个,推动出台规范性文件12项。这些数字背后,是检察官们踏浪前行的足迹,是代表委员们躬身为民的情怀,更是法治中国建设在碧海丹山间的生动注脚。潮起潮落间,威海检察人正以先行者的姿态,书写着守护蔚蓝的新篇章。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守护“海上粮仓”,这地为全国海岸线治理提供法治样本》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山东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