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春生:情聚民族瑰宝 心怀文化山河
海春生,蒙古族,著名民族文物古籍收藏家、民族文化学者。现任辽宁省政协委员,阜新市人大代表、阜新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阜新市民族古籍文化研究会会长。202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截至目前,他是收藏蒙古文、藏文、满文文献最多的个人,被誉为“中国民族古籍收藏第一人”。
“我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文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民族文化。我要把民族文化传递给身边的人,还要跟他们一道去守护和传承,让民族文化得到最广泛的传承和发扬……”近日,中国著名民族文物古籍收藏家、民族文化学者海春生做客《侨园》杂志,倾情讲述多年来胸怀赤忱之心,情聚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精彩人生故事。
海春生,1980年出生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他自幼酷爱阅读,尤其钟情于历史、文学和民族方面的书籍,那些文字仿佛是一把把钥匙,轻轻开启了他心中对民族文化探索的大门。
2000年夏天,在与友人一次偶然的聊天中,海春生得知在阜新县建设镇的一个小屯子里,一位老人家中存有清朝中期寺庙里喇嘛念经用的法铃。出于好奇,他便跟随友人前去观赏。谁知这个“老物件儿”竟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他,让他念念不忘。此后,他多次前往老人家中“软磨硬泡”,最终花费120元将这件法铃收入囊中。这不仅是他收藏的第一件藏品,更是他踏上民族文化寻根之旅的起点。
多年来,为了收集更多的民族文化藏品,海春生的足迹踏遍了阜新市的大街小巷、周边村落,还跋涉万里遍访全国各地。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如同燃烧的火焰,热情不减。在他的藏品中,有数千件蒙古族传统民俗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智慧。其中,一套蒙古贞地区的传统蒙古象棋更是堪称珍宝,它见证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娱乐,是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
随着收藏的深入,海春生逐渐发现民族文献更加珍贵。2015年春天,当他得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苏木有蒙古文古籍出售时立即前往,毫不犹豫地将其全部买回。在整理过程中,他惊喜地发现一本不起眼的“小册子”竟然是尹湛纳希的作品《一层楼》。
尹湛纳希是中国清代著名的蒙古族文学家,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的先河,有“蒙古族的曹雪芹”之称。他的作品是蒙古族文学宝库,乃至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尹湛纳希纪念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专家都对这一重大发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从书中的蒙古文用字习惯等方面判断:这应是迄今所发现尹湛纳希《一层楼》最早的‘抄本’,也不排除是尹湛纳希‘手稿’的可能……”2015年恰逢尹湛纳希所著《一层楼》成书150年,海春生收藏的这本珍贵古籍,无疑是蒙古族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为蒙古族文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后来,海春生又陆续收藏了尹湛纳希的《泣红亭》《青史演义》等著作。
2018年4月14日,“大漠遗风”首届海春生先生所藏民族古籍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在多年的收藏苦旅中,海春生深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人参与、支持。
2015年11月25日,为了充分肯定海春生收藏的民族文物古籍藏品的巨大价值,由阜新市政协倾心主办的“传承文化、珍藏阜新——收藏家海春生民族古籍藏品研讨峰会” 隆重召开。在此次峰会上,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诸多权威学术机构以及内蒙古、辽宁等地高校的1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当日,海春生带着他珍藏的300余部蒙古文、藏文、满文古籍惊艳亮相,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肯定其藏品的珍贵价值与文化意义。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特·官布扎布、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以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主任周炜等学界翘楚相继发言,言辞间难掩对海春生的钦佩之意。他们惊叹于海春生保护民族古籍资料的丰硕成果,这些古籍不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保护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这次峰会上,海春生毅然将自己收藏的1300余件蒙医药古籍文献及相关文物捐赠给辽宁省蒙医医院,同年11月,辽宁省蒙医医院成立蒙医药文化博物馆,海春生被聘为馆长,他的藏品在这里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为蒙医药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7月,在阜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阜新市政协成立了综合性文史馆,采用民藏公助的方式,收藏了海春生的2万余部珍贵民族古籍文献。其中,蒙古文、藏文、满文等古籍涵盖了文学、历史、宗教等多个领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研究,使阜新市政协文史馆成为国内收藏民族古籍最多的藏馆之一,也让阜新成为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之地。
2022年1月,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蒙古贞文化博物馆暨文化名家海春生工作室成立。馆内展出的2000余件蒙古贞民族文物,以独特的板块诠释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印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古籍工作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海春生始终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多年来,他多次将自己收集的文物、文献无偿捐赠给多所高校、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累计达3000余件套。
2016年8月,海春生将自己收藏的81部明清时期北京和蒙古族地区涉藏文献捐献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这些文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古为今用、再创中华文化辉煌提供了宝贵资源,也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
海春生用这种无私的方式传递古籍研究的“接力棒”,他希望通过加强与专家学者、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让更多人投入到古籍研究工作中,让古籍“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海春生不仅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收藏与保护,还积极开展文化传播活动,用文物古籍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海春生深知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只有相互交融才能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他通过展示自己收藏的文物、文献,全方位、多角度地向社会展示民族多彩文化,挖掘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交流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所捐的文物、文献先后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展出,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和关注。
在研究、交流与传承并进的道路上,海春生身兼数职。他是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同时也是硕士研究生导师,还被聘为“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专家库”的专家。他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民族文物古籍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交流,深入挖掘民族古籍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学生及社会各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海春生曾多次组织“大漠遗风”系列民族古籍学术研讨会,还沟通协调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藏文古籍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等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到阜新,让他们领略阜新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在不同的场合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2020年11月,他在青海师范大学作题为《论藏文文献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讲座;2022年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主旨报告;2023年,他更是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围绕民族古籍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表主旨发言,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此外,海春生还通过举办民族文物古籍展、完成研究课题、出版著作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为中华民族古籍的整理、保护与研究,以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海春生积极通过对博物馆收藏的民族文物、古籍文献等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和阐释,汇集多学科力量,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他牵头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辽宁卷》阜新入选条目编纂工作,主持出版了《阜新市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阜新地区民族契约文书研究》等著作,汉译并整理蒙医药方面的古籍多本,如《普济杂方》《清代蒙医药文献中的药物名称研究》等,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多年来,海春生获得了无数嘉奖。他曾被《民族画报》赞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守护者”;201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22年,荣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的辽宁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2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再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他所获得的众多荣誉,都是对他多年来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
2017年5月2日,北京民族文化宫“墨香遗珍——辽宁省阜新市政协文史馆藏北京木刻版蒙古文藏文古籍珍品展”暨海春生先生捐赠古籍仪式成功举行
海春生,作为辽宁省政协委员,肩负着时代与社会赋予的重任,在履职路上笃定前行,兢兢业业为地方发展与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大力发展蒙药满药产业 助力我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建议》提案中,海春生深刻洞察到蒙药满药这一中华民族医药瑰宝的价值与潜力。他深知,这些传统医药不仅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历史,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他倡议,加强道地药材种植利用,将我省的 “关药” 资源优势与满、蒙医药特色相结合,通过培育壮大种植产业和推进精深加工,让古老的医药智慧在现代产业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同时,他积极倡导产学研相结合,提出建立省级少数民族医药产业联盟的构想。通过整合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高校资源,与企业、科研院所携手组建联合研发机构,共建科技平台,开展联合攻关,为蒙药满药的创新发展筑牢了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根基。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蒙医、满医等医疗机构建设获得了更大力度的支持,民族医药品牌的建设也稳步向前推进,使得这些珍贵的传统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焕发出新的光芒,为民众的健康福祉贡献了重要力量。
而在《关于尽快落实共享中药房(含民族医药)》提案中,海春生的关注点落在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上。他建议严格规范基层中药房建设标准,从人员配置到信息化建设,全方位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规范性与专业性,让中医药服务能够深入基层,惠及更多民众。他积极推动智慧中药房建设,引入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升中药房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此外,他还高度重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探索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传承国医大师经验等举措,为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培育后备力量,确保中医药传承的薪火生生不息。
作为政协委员,海春生以其深厚的文化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蒙药满药产业发展与中医药服务提升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坚实而有力的脚印,在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引领着更多人投身于守护民族瑰宝、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
从踏上收藏之路的那一刻起,海春生就将自己的人生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民族文化的深情与热爱,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他的人生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侨园》杂志2025年第1期(总第285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海春生:情聚民族瑰宝 心怀文化山河》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辽宁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辽宁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