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7 20:33
华人号:华人头条-荟萃文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话真的不假。今天刚好首次玩ChatGPT,随手扔给它老人家这句话,测测它的翻译水平。嗯,出来了:"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and the days and months pass like a shuttle."还行,像那么一回儿事。AI先生在翻译原文后,还给了一个暖心提示:This idiom expresses how quickly time passes. 哈哈,看来AI的确明白了原文的本意。
多久没在网上涂涂写写了?回首看,好是诧异,居然有两年没在网上涂鸦散心!其实我并没偷懒,这两年,雄心勃勃地瞄上了个大靶子,想真正体验一下作家的滋味。把一直埋在心底,想达到的目标:写长篇小说,提上了日程。刚开始的时候,那绝对是铆足了劲儿,每天跟上班似的,早九晚三的,认认真真地在键盘上耕耘。埋头苦干了四个月,很有成果,居然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初稿。信心满满地把初稿送给了一位一直非常敬佩的专业人士,当然是请其审阅。专家的反馈迅捷明了:你很努力,但这不能算小说。
嗯?这么多跌宕起伏的美国职场故事,您居然说不算小说!那什么是小说?
一个电话过去,当然是绝对地虚心求教。得来的提示是:这一稿罗列了很多素材,但写小说,需要更有机。
呃?有机,什么意思啊?作为一个理工生,看到有机这个词儿,脑海里立刻联想到的是有机化学。迷惘啊!写小说咋还跟化学联系上了?逐不耻下问地虚心讨教:能具体解释一下这里的有机是什么意思吗?
朋友加专家认真地解释了一通。听后,有种雾里看花、似懂非懂的感觉。总之放下电话后,能抓住的就是,这一稿没有环环相扣,无法抓住读者的心。专家认为,大多数读者不会坚持读完整部小说。暗自思量,估计专家本人也没耐心读完全书。对不起啊,对着从自己心血中诞生的初稿宝宝,心怀愧疚地喃喃自语:刚出生,就要给你做大手术了。暗下决心,要在故事情节中多埋小伏笔,要在把这些伏笔,像诱饵一样见缝插针地散落在故事的各个角落,好让它们像小钩子那样勾住读者的心。
依然斗志高昂,绝对勤勤恳恳,又用了几个月,搞出了焕然一新的第二稿。再次给专家送过去,这回没有了第一次那种稳操胜券的感觉,心中满是忐忑,也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加入了足够的有机成分?
回馈还是一如既往的快捷:这一稿有进步,但还是不够有机。
晕,拼命揪头发,啊!啊!啊!能不能说点儿让非科班、业余舞文弄墨者可以听懂的话啊?到底啥是文科生嘴里的“有机”啊?!
虚心好学,锲而不舍,一直是我的个性。就不信了,还有拿不下,搞不明白的东西。再一个电话过去,恳求专家给个具体点的指点。专家说:你的小故事很多,很丰富,但整个书写得温吞平坦,没起伏、无悬念。
闻言,据理力争:这部小说不是破案侦探小说,没谋杀悬念。这部小说就是写出了海一代在美国的生活,在职场拼搏的经历。小说的主要侧重点,是向海外华人,以及海内国人,揭示美国白领职场的真实面貌。书中的情节涉猎到:职场技术能力上的博弈,也有人际关系上的交织,华人海一代家庭的酸甜苦辣。之所以要写这部小说,就是想向读者展现,海一代在美国努力适应,潮起潮落的真实情况,当然也有海一代在五百强公司摸爬滚打的收获和体验。这样的故事,不在美国生活工作几十年,是无法写出的。当然,这个故事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家庭,它是虚构的,但它里面的很多故事,是我亲眼目睹的、亲耳听闻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我承认,这部小说的写作方式,有其独特的地方,而之所以以这种形式书写,就是想让读者更多地了解美国大公司的运作和管理内幕,也想让后来出国的留学生们,亦或是国内的职场精英们,能在步入美国职场前,对美国的职场文化略窥一斑。我甚至还给专家列举了几部国内畅销的这类书,人家的书,也没悬念,人家也注重了职场内幕。要说呢,专家绝对是我敬重的人。她真得找来了我说的书,阅读后说:那部畅销书也有同样的写作问题。她很纳闷,这样的书为什么会畅销?我没敢说,其实我觉得,文学也在前进,小说的形式也可以千变万化。悬念固然重要,可知识和信息也不可轻视。有些书,故事情节真不是绝对的衡量点,而事件背景里的信息和运作,才是让那些著作闪耀发光的关键因素。而写出这类作品,也正是我要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不过,我也知道,我要写的绝对不光是职场内幕,而是要写一部既有文学性,有内涵有生命的长篇小说。当然,我希望这部小说不但会得到文学专业人士的认可,同时希望受到读者的喜爱。虽然跟专家争辩了,回过头,还是虚心地接受了她的反馈,认真地审视自己的作品。
最后决定, 听从专家的建议,再次修改。争取引人入胜、环环相扣,要让读者拿起书,就放不下,就渴望知道事态的后续走向。
第三次开始重写, 没有急着下笔。思量了几天,我跟专家商量并达成协议:每次我写五章,送给她,她给反馈。
第一个五章,评语:有进步。但还是要更有机,要更注重拉住读者的心。
第二个五章,评语:又回到原点。不行,还是老问题。
郁闷了。停下笔,认真地思索。到底什么是有机?我的写作方式到底哪里有问题?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写作技巧,甚至连课堂学习的中文基础都非常有限。之所以可以舞文弄墨,都是因为有了网络,大家可以自行发文。当然了,必须不谦虚地承认,还是有写作天赋的,可以自傲地说,在国内接受初等教育时,作文成绩统统是优秀。更得益于,一生酷爱看小说。就是在美国这三十多年,没有互联网之前,爱看书的程度,可以达到没有中文书,就看英文的。曾经有的记录是,威州美城的图书馆里,自己喜爱的那些作家的作品,挨个借阅过。而有了网络以后,尤其可以听书以后,那更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天天听书。可以大胆地吹牛,I,一直奔跑在读万卷书的康庄大道上。
第N次认认真真地思索后,再次跟专家通话。这次要搞明白的问题就一个,到底什么是文科生嘴里的“有机”?专家终于打了一个让人恍然大悟的比方,她说:写作就像厨师做饭,有了各种素材和调料还不行,好的厨师可以把原料通过煎炸蒸煮,变成一道美味佳肴。噢,原来是说我光端出了素材,没加工,或者说加工的手艺不高。那就直接说呗,每次用“有机”这词儿来评估,虽然没有达到对牛弹琴的地步,但双方语言沟通的障碍,还是悄悄地弥漫在我们的对话中。
既然明白了,开始更认真,更长久地思索。我为什么要写这部书?第一,有写这个故事的冲动,算有立意。而且知道如果写好了,应该是一部有内函的书。第二,手握充分的素材,可以算是有生活体验。但问题在于,本人文学创作,或者说文学加工能力不行。而且二十几万字,几百页 ,每次进入,总有在长长甬道里行走,无法掌控全局的感觉。其实,我的弱点是:没有写长篇小说的经验,认真地讲,是没有写小说的经验。现在,要驾驭长篇,的确很有挑战。想起了多年前,写自己有生以来第一个散文纪实系列《忆海拾贝》的时候,知道自己要写的东西很多,不可能一下子都写好。当时是列出一个目录,分篇写。每一篇都是一个人物或者一件事,最后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文集。我知道长篇小说创作不能这样做,但可不可以分成几部分来完成?这样我就不是面对一部长篇,而是运作几个中篇。处理七八万字的中篇,跟二十几万字的长篇相比,相信会有更大的把握去驾驭。
这次我没有急着开始,而是挑了两本关于写作的书来听。听后,有收获。然后选了一些喜欢的书来听,这回不光是听故事,听热闹,而是聚焦在人家是怎么展开故事的,又是怎样衔接,更又是怎样把情节推向高潮的。忽然领悟到,要想写作,只有感悟,只有体验,甚至只有天赋,都是不够的。其实写作要有技巧,故事要布局,很多时候,光是讲出故事是不够的,要对事件和人物做敲打,而且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心灵上的敲打。讲事情,不能平铺直叙。起个头,抛出了诱饵,一点点剥丝抽茧,人和事要前后遥相呼应。那个“有机”就自然而然地在里面了。
后来又改了两稿。再次改完后,自己看看,再听听别人的书,感觉还有进步空间。干脆也不送给专家了,闷下头来开始再修改。从写作中慢慢品到,写东西要精敲细琢,要反复推敲,慢工出细活,认真努力才可以磨出好作品。历时两年,面对最后这一稿,专家终于说:进步很大,可以出版了。嘘,心情和身体都好像突然抵达到一个小小的制高点,放松、清爽、畅快。
这次写作感悟多多,最近刚好编辑沈乔生老师和杨柳老师的文学对话。他们对话的第三辑《写作也是一项技术活》,太醍醐灌顶了!老师们说:“写作要有立意,还要不断地修改立意。不要想一下,就马上提笔,要反复琢磨推敲。”我要加一句,可以马上开始写,但要反复修改。每一稿要修改的侧重面还可以不一同。比如我有一稿是专门注重语句描述的幽默感,以及叙述故事的画面感。还要不怕推翻重来,结构性地重写。我就把这本书重写了两次。剪裁也很重要,不但剪裁故事,也要修剪人物个性。别怕删除无用的地方,去糟存粕,留下的描述,尤其人物性格要从头到尾个性鲜明统一。
好喜欢沈乔生老师和杨柳老师对话的结束语:“能大幅度修改自己的作品的人是有前途的!”这句话对我很有鼓励。老师们还有一句话:“有高尚追求的人是真正的写作者!”对这一点,感觉自己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写完这部小说,除了开心,还有疲倦。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去开始去完成,自己原来想写的第二部小说。
最后,我要感谢这位文科专家,我的堂姐海燕。她可是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正牌文科生。这本书的诞生,跟她不断的敲打、一直的鞭策有很大的关系。还要感谢我的写作朋友桑妮。她的鼓励和帮助,也让我能一直坚持把这本书写完。
书内容简介:您想了解一个真实的美国职场吗?您想一探海外华人是如何在美国职场打拼的吗?本书带您走入美国职场。
这部小说以美国IT职场为背景,展现了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海一代,卢娜(Luna),在美国职场中跌宕起伏的成长历程。
卢娜是成千上万选择在美国扎根的中国留学生的缩影。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中美文化的碰撞,尤其是海归与留守家庭的悲欢离合。
书中的人物丰富多彩,涵盖了美国传统的领导阶层、兢兢业业的职场精英、轻松幽默的嘻哈宝贝,以及勾心斗角的职场竞争者。这些人物不仅肤色各异,而且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小说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敏感话题,如职场升迁规则、种族歧视,甚至IT行业的劳务外包和印裔文化。
无论您是已经在美国打拼多年的华裔,还是刚刚踏入美国求学的留学生,抑或是中国国内的读者,本书都将原汁原味地向您揭示美国职场文化的真面目。
主人公卢娜在多重文化的碰撞中摸爬滚打,上浮下沉,逐渐成长。她能否守住自己的婚姻,能否在职场中站稳脚跟?敬请读者翻开书页,一探究竟。
本书作者是一位在美国IT界工作了三十多年的高管。书中的故事,正是美国职场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书作者简介:孙新岸, 笔名百草园。东北大学学士硕士,八十年代末期移居美国。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海外文轩作家协会、北美华文作家协会成员。华人头条《文舞霓裳》专栏主编。中国日报《世界华人周刊》责任编辑。
《月升月盈》在巴诺书店上发行
《月升月盈》在Books-A-Million上发行
《月升月盈》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购买此书请关注下面链接或亚马逊搜索书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686.html
点击下面链接可阅读本书更多精彩内容:
http://www.dixiewpublishing.com/doc/preview6784.pdf#toolbar=0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网站: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