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苏丹话你知 ——中苏合作“盛开”的吉齐拉长绒棉花

2023-06-25 21:58 阅读量:7万+

华人号:文化论坛

文/图 王燕 吴富贵

(中国前驻中东国家外交官)

亲爱的读者,倘若你是学习、工作、旅游、经商,或生活在苏丹的华侨华人,不知你是否听说过مشروع الجزيرة “吉齐拉”这个阿译汉的阿拉伯语名字?!如果没有的话,笔者告诉您,59年前的1964年1月29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出访非洲十国期间,曾受邀对苏丹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在苏丹国家元首的陪同下,参观过苏丹(مشروع الجزيرة)著名的长绒棉产区—吉齐拉农场。

所以笔者建议您,此期正值中国和苏丹建交59周年之际,不管是慕名也好,好奇也罢,都希望你在百忙之中抽空循着周总理的足迹,到吉齐拉农场去走一走,看一看,事后,相信你定会大开眼界,感慨颇多,伸出大拇指头。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幅员辽阔。我踏上苏丹这片热土曾近8年,亲身感受到苏丹人民的热情友好和淳朴善良,亲眼目睹苏丹的发展变化和中苏友好关系的日新月异。当年每逢节假日,我时常徜徉在尼罗河畔,看着尼罗河水泛起的涟漪,想到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象征;青、白尼罗河在苏丹交汇,滋润了苏丹人民赖以生存的沃土。灿烂的“两河”文化造就了两国对彼此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理解。

中苏互利合作的结晶和典范

在世界棉纺织工业领域,苏丹的吉齐拉农场可谓是榜上有名,且举世闻名。首先这里出产的特产油料作物长绒棉花,100多年来因位居尼罗河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上,及地处白尼罗河两岸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充足的光照和灌溉水源,这些大自然赋予的优越环境,为长绒棉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使得苏丹长绒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埃及之后的世界第二位,苏丹的长绒棉产量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

其次,从棉花的品质上看,在世界产棉国家中,多数产棉国家的棉绒纤维超过31.8毫米就算优质品种了,而苏丹长绒棉的纤维长度在33.4~40毫米之间!不仅细长,而且光泽鲜亮,染色效果好。我们不能不说,尼罗河冲击而来的淤泥多少有一点神奇色彩了。不仅质量好,价格优,且占据世界市场需求量的半壁江山,难怪半个多世纪来,成为苏丹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纺织工业的瑰宝。

全自动棉花联合收割机工作在棉田里

值得令人高兴的是,我们这些离任多年、常驻过苏丹的老外交官,竟然不远万里,长途跋涉于2005年9月18日,再次慕名到访苏丹,签证上盖章的邀请单位,正是吉齐拉农场。负责外事接待工作的萨迪克主任告诉我们,这多年来,无论是外国元首来访,还是业界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团开展学术交流,各国朋友们一下飞机,宾主谈话的内容首先提到的便是要求安排参观吉齐拉农场的长绒棉花。他们觉得,来到苏丹,不参观“巴杰拉维”金字塔非好汉,不见识吉齐拉农场的长绒棉花终生遗憾………。

难怪中学地理课本早就告诉大家,一路向北的尼罗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全长6670公里,比我们国家的长江还要多400多公里。为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在首都喀土穆盘桓几日,除了参观巴杰拉维金字塔,在断壁残垣间,观看细致绝美的雕塑和法老与神共舞的精美壁画;游览喀土穆国家博物馆、独特的风俗以及壮美的自然风光外,另一个心愿,恐怕就是要亲眼见识一下苏丹著名的长绒棉花了。

甚至连身居全国各地的苏丹人,哪怕工作再忙,时间再紧,大多也要全家倾巢出动,让妻儿老小一睹祖国引为自豪,名扬世界的长绒棉花。吉齐拉农场生产的长绒棉花就是以这种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五洲方圆世界各地的人们,百余年来,成为一朵百年盛开、苏丹民众一致推崇的苏丹农业之花。

吴富贵教授在吉齐拉农场与当地员工合影

百年棉仓吉齐拉农场

苏丹盛产棉花,特别是长纤维棉花,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享有国际声誉。年产约十二万吨,其中大部分是长纤维棉花,棉花出口占苏丹外汇收入的70%左右。因此苏丹棉花素享“白金”之称。100多年来,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来自百年棉仓——吉齐拉农场。

棉花长势良好,离不开水源,苏丹气候十分干燥,雨量稀少,但是流经苏丹著名的尼罗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由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尼罗河的两条支流—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分别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以及肯尼亚、乌干达同坦噶尼喀间的维多利亚湖发源后,流入苏丹,在首都喀土穆汇合,形成苏丹最肥沃的三角地带。这里便形成了苏丹最重要的产棉区—吉齐拉。

吉齐拉农场,位于苏丹青尼罗河省会瓦德迈达尼近郊。那里纵横交错的小渠道,形成一个庞大的灌溉系统,产棉量占全国棉产总额的70%。吉齐拉农场是苏丹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最大的灌溉农业区。农场位于首都喀土穆以南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之间的河间平原上,耕地面积约90万公顷,全部是水浇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7%和水浇地面积的51.6%。农场所生产的棉花和小麦分别占全国棉花和小麦总产量的60%和一半以上。因此,这个农场是苏丹棉花出口和城市小麦消费的最大供应地,此外,农场还大量种植高梁、花生、蔬菜、瓜果等作物。

吉齐拉,又译:杰济拉,是苏丹地名,在阿拉伯语中是“岛屿”的意思,与国际新闻界驰名于世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是同一个阿拉伯语单词。而从地理学上讲,“吉齐拉”是广袤而平坦的尼罗河平原,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南300公里(驱车从喀土穆前往,路上约行3小时),东邻青尼罗河,西靠白尼罗河,北纬13.3—15.15 ,东经32.30---33.45,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面积约210万公顷,2.2百万费丹(一费丹等于24公亩或24吉拉特,约等于中国的6亩半,1.038英亩 ),现有耕地90万公顷,每年种植面积达65万公顷,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5%以上。这些先天的自然胜景,都给这家百年农场平添了更多的神韵。

吴富贵教授在吉齐拉农场黄瓜地里与员工交流栽培技术

吉齐拉平原的东边为青白尼罗河,西边是尼罗河,面积约500万费丹(一费丹为42公亩),地势由南向北稍有倾斜。吉齐拉地区属热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除七、八、九三个月为雨季外,其余月份赤日炎炎,无点滴雨水。年平均降雨量仅为373毫米,但日最大降雨量可达79.6毫米。

陪同的苏丹农林部副司长穆罕默德告诉我们,吉齐拉农场是苏丹占地面积最大的农场,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农场之一,同时也是生产优质长绒棉花面积最大的农场和苏丹最重要的农业基地,亦是撒哈拉沙漠北部非洲最大的灌溉农业区。由于农场位于首都喀土穆以南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之间的河套平原,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利优势。

紫里透红的茄子已经大量成熟,吉齐拉农场的员工在茄子地里忙于采摘

棉花成熟开裂,吐絮似雪

这个农场的浇灌农业面积约25,834.6平方公里,比首都喀土穆还要大,浇灌农业的面积占苏丹整个灌溉农业面积的一半以上。而这套规模庞大的灌溉设施,当年英国人留下来的重力灌溉系统。所谓的重力灌溉系统简要的说就是在河流的上游开挖灌溉渠道,利用水的自流使水通过在农田里的支渠等水利设施灌入农田的系统。可想而知,比喀土穆州还要大的灌溉面积,经过水的自流而灌溉农田,这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农业工程。

推拉机前的农场职工

时间如白驹过隙,自上世纪1911年开始试种棉花以来,吉齐拉农场已经成功地走过了第100个年头。这个庞大的、跨越世纪的苏丹最重要的出口物资---长绒棉花主要产地——种植农场,自她诞生之日起,便与苏丹大地结下不解之缘,与广大人民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间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个百年农场种植生产出的各类农副产品,是苏丹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身怀种植技术的数万苏丹农民经过世代累叠凝聚起来的“艺术杰作”,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苏丹人民物质文明的历史再现。

喜获丰收、作业中的农场女职工

从耕地面积看,吉齐拉农场占全苏丹耕地面积的15%以上,苏丹75%的长绒棉、12%的高粱、60%的花生以及85%的小麦等经济作物均产于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在发展苏丹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生产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头顶作业中的农场女职工

讲述中苏友好互利合作故事

穆罕默德回忆说,早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就派出水稻组、农机组等多个农业专家组赴苏丹,援建了杰齐拉农场。

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2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出访非洲十国,首次提出中国同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友好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苏丹是周总理访非的第八个国家,官方做了热情的接待。周总理和苏丹元首举行了会谈,还访问了产棉区。离开时苏丹百姓夹道欢送,总理站在敞篷车上向群众挥手致意。

苏丹吉齐拉州州长Ahmed Hannan Ahmed Sebair少将援引苏丹农林部统计,吉齐拉农场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75%,收入占苏丹国民经济总收入的40%以上,占苏丹外汇总收入的60%。由于该农场使用了先进的科学育种技术,并采用塔伊巴和巴拉卡特两个优质棉种,使其种出的长绒棉花的拉力度尽显强度、长度、纤维度和光泽度等特点。平均纤维长度约为1.49英寸,使其生产出的长绒棉花产量和质量,占世界长绒棉产量的30%,仅次于埃及,占世界第二位。该农场是苏丹棉花出口和城市小麦消费的最大供应地, 棉花和小麦分别占全国棉花和小麦总产量的75%和一半以上。此外,农场还大量种植高粱、花生、蔬菜、瓜果等农作物。

用时任苏丹总统巴希尔的话来说,吉齐拉农场是苏丹企业经营上的一次成功尝试,是苏丹农业生产的精华所在,是苏丹种植业最集中、最集约化的地区,同时也是非洲干旱地区的代表作之一。她的发展史是与苏丹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记得当年周恩来总理说,“吉齐拉农场无疑是苏丹农业生产的一颗明星,称得上是非洲许多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发展灌溉农业的成功范例”。

万里棉田,丰收在望。逛苏丹,别忘了这里的风景独好!

是的,这哪里像一家农场?分明是皇家园林。

稻田,淡淡地飘香。棉田,洁白如雪。可谓是“青枝绿叶吐白絮”。

吉齐拉这位百岁“老人”,饱历沧桑,能够饮誉百年,虽有以上诸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长绒棉花的杰出质量。

对于这样一家历史悠久,土地广阔肥沃,五谷丰登,闻名世界的百年杰济拉农场来说,用一篇好文章来概括它的全貌是不可能的。人们歌唱“吉齐拉是个好地方”。作为中苏友好使者,我们相信,经过苏丹人民的辛勤劳作,吉齐拉的未来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如前所述,早在1964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访问苏丹青尼罗河省著名的长绒棉花产区吉齐拉农场时,苏丹儿童向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献花。

这是一张拍摄于1964年1月29日的老照片,记录着半个多世纪前周恩来总理的苏丹之行”。这其中, 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非洲十国,被称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建立中非新型关系的“开山之旅”,成为中非用50年历史书写成的“老友记”的序言。

当旅居苏丹30年的中国上海顾永春女士,现在的身份是驻苏侨领,中国驻苏丹大使馆领保志愿者,商会副会长,她跟我们讲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时,当年参加接待工作的苏丹政府官员、苏丹外交部礼宾司的历史见证人,这些人今天虽然有的已经青丝不在,但是59年来他(她)们一刻也不曾忘怀周恩来总理与非洲国家领导人和苏丹

人民的深厚感情,周恩来非洲十国之行的历史贡献,开启和发展了中非关系的两个里程碑。周总理的非洲之行是怎样让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洲、非洲各国人民从此团结和站立了起来,那是让海外华侨华人何等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

1964年1月,周恩来和陈毅访问苏丹期间,在参观著名棉区吉齐拉时接受儿童献花。

两位当年给中国周恩来总理献花的少年今天都已经年逾花甲,但是她们忆起当年的往事还是那样的幸福,这不禁把我们带回了半个多世纪前的苏丹,让我们寻觅周恩来总理的“吉齐拉”农场之行究竟是怎样的一次参观访问?苏丹政府为什么安排中国代表团造访吉齐拉农场?中国代表团在这次访问中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苏丹共和国。阿布德主席为周总理举行欢迎宴会。

时间如白驹过隙,59年时间过去了,但如今,这张照片仍悬挂在吉齐拉农场会客大厅内,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开创的中苏友好事业仍在继续………

1964年1月27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出席苏丹政府举办的欢迎宴会。图为在国宴上,苏丹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易卜拉欣.阿卜德将军致欢迎词。中国驻苏丹大使郑达庸(后排左一)当翻译。

1964年1月27日,苏丹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易卜拉欣阿布德将军在喀土穆举行国宴,欢迎对苏丹进行友好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可以说,在周恩来总理60年前开辟的中苏友好“丝绸之路”上,在周总理“非洲十国之行”的精神鼓舞下,如今中国与苏丹在农业合作领域开展互学互鉴、互惠互利合作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特别是中国商务部在距离喀土穆大约260公里的加达里夫州的法乌镇,建立中国商务部在苏丹的农业示范援外项目所在地,指示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助力吉齐拉农场开展长绒棉花种植稳产高产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传遍苏丹大地。

吉齐拉农场的“中国身影”

21世纪的今天,在苏丹大地上,在吉齐拉农场,自从2011年示范中心的一位棉花专家把中国“鲁棉研28号”、“鲁棉研37号”带入苏丹,并被苏丹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1号”、“中国2号”,新的棉花品种以每亩高于当地品种150公斤的产量,如旋风般席卷整个苏丹。

几年来“中国1号”的种植比例在94%左右,有23万苏丹农户受惠于此,平均每个农户因种植“中国1号”年增收8400苏丹镑。

苏丹棉花朋友圈的故事到此还仅仅是个开始,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和讲述中国在苏丹的农业示范外援项目,笔者建议各界读者,特别是旅居海外的6700万华人华侨,拜读一下记者赵忆宁专访苏丹农业示范中心主任尹庆良,苏丹农业示范中心棉花种植专家张雷,新纪元法乌种植加工基地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会民和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昭顺之后,发表的这篇题为“尹庆良、张雷、李会民、何昭顺: 打造苏丹棉花产业链的人们”新闻报道,相信读者们就会从中受益匪浅。对中苏两国在农业领域,特别是助力吉齐拉农场开展棉花种植,互利合作双赢的故事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以下内容来源节选摘自“记者”赵忆宁发自苏丹加达里夫拉哈德灌区的文字报道:

“在苏丹棉花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山东高速集团所属的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联合山东鲁棉集团在拉哈德灌区投资兴建了棉花加工基地,进行棉花种植和加工,建成了从棉花繁种、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他们的脚步没有停止于此,一个作为中国-苏丹农业投资合作平台的中苏农业合作开发区的建设正在进行之中,继续向上游的棉花育种、农机、农资和下游的纺纱、织布、印染到成衣制作的全产业链延伸,同时将产业横向扩展到粮食、油料作物和牧草、畜牧业养殖、屠宰及出口加工等。经过两年的试验,2013年12月24日在时任苏丹农业部部长易卜拉欣·穆罕默德(IbrahimMahmoud)的见证下,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95亩棉田现场收获,单产达到亩产399.1公斤。

苏丹的长绒棉最早的品种是从埃及引进的,但这个品种适应种植的区域范围很小,因为对气候条件要求很严,“Hamid”和“Abdin”相当于中绒棉。当地品种低产的主要原因是苏丹一年四季非常炎热,导致棉铃虫危害比较严重,而这些品种不抗虫,棉铃虫爆发的时候几乎没有产量。

自从有了“中国1号”后,这里的人们都开始种这个品种,目前苏丹棉花种植面积恢复上来了,从不到1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250万亩。苏丹政府计划在2017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50万亩增加到630万亩,创下苏丹棉花种植面积的纪录。因为这个品种收益太高了。苏丹农村人口占70%左右,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人们从种植“中国1号”中受益,这是个典型的案例。”

中国农业专家在棉田里向苏丹农业技术人员传授棉花种植技术

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走过了多少不平坦的道路。周恩来总理的“非洲十国之行”使中国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显示了这个亚洲大国的气度与风范;周恩来总理率团非洲十国之行,“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和影响”,周恩来总理为推动访问成功做出的巨大贡献至今依然发挥着深远影响;周恩来总理的非洲之行“”作为亚非各国人民团结反帝事业的一个伟大壮举已经载入了史册;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次非洲十国的圆满之行也形成了战后,全球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

从中非中苏关系发展史的角度看,这次出访具有里程碑意义,增进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了解,由此形成一些新的认识,使对非工作的开展更加切合实际。

比如在苏丹,周恩来同阿布德主席只谈了一次,因为阿布德主席是军人,很爽直,他有问题提出来,周恩来一回答,就解决了。加强人际交往,争取更多的朋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增进相互了解,树立国家形象,是周恩来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得出的经验之一。

周恩来总理在出访各国过程中,除了通过参观对非洲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丰富的矿产资源、人民的热情友好留下深刻印象外,还通过高层会谈了解到更多的新情况,形成了新的认识,开启了中非关系的大门。

又如,苏丹于1956年1月宣布独立,声明:“万隆亚非会议的决议中所规定的原则是苏丹外交政策的基础”(参见《苏丹外长谈外交政策》,《人民日报》1956年1月23日。);“苏丹将实行中立政策”。(参见《苏丹外长宣布实行中立政策》,《人民日报》1956年2月2日。)

随后,苏丹同中国开始了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这期间,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席卷非洲,至1960年万隆会议召开五周年之际,有近20个国家获得了独立。非洲国家领导人相继应邀访问中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些经验和故事,对我们今天继续开展和做好对亚非国家的团结争取工作,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期间发表演讲时称,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新形势下,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中国将继续为非洲发展提供应有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帮助。

“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强中国与苏丹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苏丹是最早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之一,期望将“一带一路”建设同本国发展战略对接,实现更大发展。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将会不断结出硕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与苏丹传统友好,发展战略契合,经济互补性强,民意基础牢固,务实合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习近平主席与出席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苏丹总统巴希尔在北京再次会面,共同擘画新时代中苏关系的美好蓝图。可以期待,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将奏响新的乐章。

中国侨民在苏丹

中国旅苏侨领顾永春的全家照(合家欢)

顾永春与儿子

尼罗河畔的新娘和新郎

新娘顾玫怡与新郎Moumin

驻苏丹侨领顾永春与出嫁的女儿顾玫怡和女婿Moumin

中国旅苏华侨新娘顾玫怡与新郎Moumin

顾永春与母亲和儿女们为她的生日送祝福

王燕教授、解秀清主任与中国旅苏华侨顾玫怡博士

吴富贵教授、王燕教授与中国旅苏华侨顾玫怡博士

吴富贵教授夫妇向中国旅苏华侨顾玫怡博士赠书《发现苏丹之美》和《魅力苏丹—相识在尼罗河畔》

吴富贵教授夫妇与中国旅苏华侨顾玫怡博士,应邀出席中国与苏丹建交60周年晚宴

中国和苏丹建交60周年庆典晚宴上,吴富贵教授夫妇向来宾展示代表作《发现苏丹之美》和《魅力苏丹——相识在尼罗河畔》

吉齐拉农场董事会成员热烈欢迎吴富贵教授一行到访

吴富贵教授与吉齐拉农场的青年职工欢聚在白尼罗河畔

吴富贵教授与吉齐拉农场董事会主席、副主席、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层职业管理人员合影留念

吉齐拉农场的耕牛

吉齐拉农场员工在农田里收获土豆

吉齐拉农场的女职工在收获蔬菜

吴富贵教授在尼罗河边与吉齐拉农场的年轻人合影留念

吉齐拉农场稻田丰收景象

2022年10月19日,中国驻苏丹大使马新民出席苏总统府项目实施及运营技术线上培训班开班仪式。苏主权委员会副秘书长阿卜杜勒·卡迪尔、商务部培训中心副主任陈润云、福建省商务厅调研员唐宁、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李胜以及25名苏参训官员等出席。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苏丹话你知 ——中苏合作“盛开”的吉齐拉长绒棉花》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新加坡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