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16:16 阅读量:5.1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陕西中哈贸易迎来新合作。
4月初,哈萨克斯坦贸易和一体化部部长阿尔曼·沙卡利耶夫率团访问西安,带来了涉及16类产品、总金额超过4.9亿美元的出口项目提案。
接下来,
超过60家哈方企业与10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洽谈,最终达成总额9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7亿元的合同。
对哈萨克斯坦来说,这是其粮食、油料、乳制品等食品领域的大单。对西安来说,作为中哈贸易“轴点城市”,双方贸易扩大,也能为拓展投资、推动联合生产、优化交通物流通道等带来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西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综合提升中欧班列(西安)运营能力,建成投用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西安国际港年集装箱吞吐量60万标箱以上……”
▲
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图源:西安浐灞国际港
关心区域发展的朋友不难发现,向西开放,使得作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西安浐灞国际港,获得飞跃式发展。
被高度期待的,不只是浐灞国际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西安7大开发区“各自领命”。全域发展,正托起万亿级经济体量的新版图。
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生力军”。
今年西安将以11个“更大力度”推动全年发展,如何实现主要发展目标,7大开发区的全新使命极为关键。
西咸新区:
完善“管委会+五个新城”有效治理体系……加强园区建设和产业培育,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补齐基层治理短板,打造都市圈核心功能区和重要增长极。
高新区:
拓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践路径,走好组团化、园区化、生态化路子,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新策源地。
▲高新区一角 图源:西安高新
经开区:
锚定先进制造业主攻方向,着力扩大外资外贸……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当好“北跨”发展主力军。
航空基地:
抢抓国产大飞机规模化机遇……引育并举壮大航空产业集群。
航天基地:
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打造商业航天、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浐灞国际港:
更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培育发展临港产业,打造中欧班列(西安)经济圈。
曲江新区:
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产管理和盘活利用,规范国有企业运行机制,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当代西安城市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开发区的进阶史。
西安是我国试水开发区的“先驱”城市之一。
那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业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速,各国竞相创办开发区。我国此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经济特区的建设实际,开始探索建设开发区。
1991年,在国家科委制定火炬计划的背景下,作为国家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西安首个开发区,西安高新区在一片3.2平方公里的农田上“破土而出”。
1992年8月,为落实国务院特区办提出“一个对外开放城市可以建立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沿海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的要求,西安经开区应运而生。
▲
经开区一角图源:西安经开
这样,高新区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开区做好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西安对外开放和经济开发的双轮驱动初步成型。
2000年2月,西安经开区又获批为国家级经开区。自此,西安开发区翻启了南北呼应、双雄并立的序章。
经济发展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便自然生发出来。
2003年,西安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7月,原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更名为“西安曲江新区”,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全面负责新区的开发工作。
▲
曲江新区旅游人潮 图源:大唐不夜城
次年9月,西安设立浐灞生态区,开启“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生态立区探索。
这样,
西安四大开发区的“基本盘”初见雏形:
高新区定位于“建设世界一流园区”;曲江新区定位于以文旅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浐灞生态区定位于西安生态新区、西部第一水城;经开区则以泾渭新城、西部首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等为依托,打造城市新中心。
2014年,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标志着西安开发区环城分布的格局基本确立。
如果说1991到2014年的24年,西安开发区组团是完成“从无到有”的整体布局,那么从2014年开始,西安开发区则步入“从有到强”的改革深水区。
从这一阶段开始,开发区承担起一系列改革创新任务,探索如何加强区域融合,成为拉动西安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以西咸新区为例,先后经历西安代管、全面代管的两轮体制调整;西安高新区则将托管范围拓展至雁塔、长安、鄠邑10个街镇,展现出区域融合发展的“强劲内力”。
▲
秦创原 图源:西咸新区
数据非常直观:
截至2021年,西安全市开发区GDP达到5558.5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首超50%。吸引投资方面,更是集中了全市九成以上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集聚了全市六成以上规上服务企业,并贡献了七成以上服务业营收。
从2021年至今,陕西省启动开发区优化整合工作,则促使西安开发区迈上了“亩均效益更强”的高水平发展阶段。
2022年,西安推动开发区机构改革,逐步、稳妥精简剥离社会事务,以便将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主责主业。
瘦身提效方面,2022年西咸新区及五大新城管委会,一口气将内设机构撤掉54.1%,编制减掉32.7%,精兵简政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屈指可数。
▲
灞河沿线风光图源:西安浐灞国际港
梳理其改革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类是以西咸新区为代表,主要做法是压缩层级,精简机构。
将原有“新区-新城-镇街”三级管理模式,调整优化为“新区-新城经济发展”+“新区-镇街社会治理”两级管理模式。
第二类是“区政合一”。
航空基地党工委(管委会)与阎良区委、区政府机构整合设置,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管理。精简后的航空基地,职能部门由原来的20个缩减为9个。
第三类主要体现在剥离社会管理职能。
如航天基地向雁塔区移交6大类18项社会事务,开发区的内设机构缩减为15个。
2023年底,西安国际港务区与西安浐灞生态区合并为“西安浐灞国际港”,正是本轮调整的典范之一。
正如《网观西安》此前文章所评述,此举意味着西安开启了从“建设内陆港”到“建设陆港大都市”的战略进阶。
通过前述深入肌理的“洗牌”,无疑为西安城市的成长,积蓄了强劲动能。
基于这样快速增长的态势,再看西安七大开发区的新使命,便能体会其重大意味。
在开发区的各自使命中,既点明各开发区亟需攻克的短板难题,也指出了各自不同发展方向。比如航空基地要抢抓“国产大飞机规模化机遇”, 即契合当前C919等国产大飞机生产加速的行业背景。核心理念是,
开发区应当量体裁衣,专注切合自身“特质”的赛道。
▲
城市风光图源:西安航空基地
面对全球经济承压的经济新常态,面对国内城市比拼“机制优势”的激烈角逐,面对中央到区域发展对西安的寄予厚望,西安七大开发区肩膀上的担子,还很重。
今年西安11项“更大力度”重点工作中便提出,要更大力度实施开发区效能革命,以及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行管理体制,突出消化存量用地,合理安排新增用地,加快形成标准地产业空间等。可见接下来的工作,深化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
据《西安市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GDP占比将达到60%左右。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持续优化要素配置,提升效率,破解制约短板,从“平均发力”到各擅其长,把特长项拔得更长,成为相关产业板块的顶流,便能打开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编辑:孙慧敏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