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3 21:37
华人号:华人头条-荟萃文坊作者:方鸣,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国华侨出版社前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出版有个人专著《裁书刀》《曾是洛阳花下客》《庚子读画记》《秋之所望——黄公望的富春》《今夕何夕》《古石埋香——清印二十品》。
万历二十二年的隐秘一日,快雪时晴。冯梦祯前去拜见南京收藏家胡汝嘉,神操作地购藏了王维的《江山雪霁图》。
明成化年间,《江山雪霁图》初现于京师大内后宰门的丹漆巨梃之内,后经成化皇帝赏赐给了司礼太监,从此开始了人间飘零。明弘治十五年,大画家沈周和文学家王鏊获观并题跋;到了万历年间,此图又为胡汝嘉所递藏。
明·胡汝嘉行书扇面
胡汝嘉与冯梦祯的人生轨迹颇为相似,也做过翰林院编修,也善写诗,也擅收藏。读他的雪诗,其诗页亦似掠过一场快雪:
月照庭上雪,灿若玉玲珑。
风吹雪如絮,飞入锦屏中。
胡汝嘉与冯梦祯颇为友善,尽管今已不知胡汝嘉是如何得到《江山雪霁图》,又如何转让给了冯梦祯,但这幅画作无疑是两人交谊的见证,或许,还潜藏着一个不可道尽的天机。
对于冯梦祯来说,首先需要搞清楚《江山雪霁图》是不是王维真迹。冯梦祯自然要去遍访各家所藏的真假王维,从而进行深入细致的比对分析。故此,冯梦祯才专程去高濂斋中拜观了《辋川图》。
冯梦祯在家中日夜观览《江山雪霁图》,不免沉浸其中,“闭户焚香,屏绝他事,便觉神峰吐溜,春圃生烟,真若蚕之吐丝,虫之蚀木,至如粉缕曲折,毫腻浅深,皆有意致”。他已一步步确认此图是王维真迹,“信摩诘精神与水墨相和,蒸成至宝”。
唐·王维《江干雪霁图》
(请横屏观看)
冯梦祯是一个感性之人,他难以抑制自己心中的喜悦:
得此数月以来,每一念及,辄狂走入丈室,饱阅无声,出户见俗中纷纭,殊令人捉鼻也。
莫道是俗中纷纭,各方人士已是纷至沓来,有南屏社诗人汪仲嘉、医学家缪希雍、宗侯巨源、收藏家吴之矩诸友,《快雪堂日记》里记录着“与客同批”、“午后同观”等语……直到冯梦祯离世的前一年,仍有访客陆续索观。
最终,还是书画领袖董其昌给出了最权威的鉴定书。
董其昌像
万历二十三年(1595)七月十三日,冯梦祯收到了董其昌的来信,信中称所见传世的王维画作皆为不真,“绢素鲜洁尚是宋摹本”,但请冯梦祯把《江山雪霁图》借他一阅,“千里悬悬,不胜恳切”。
若能得到董其昌这样的大佬认定,冯梦祯当然求之不得,“得董玄宰书,借王维卷阅,亦高兴矣!”
董其昌收到《江山雪霁图》后,清斋三日,始展阅一过,“果得与真有合”。他非常认可这幅王维的真迹,甚至说,他感觉自己的前身曾入王维的画室,亲见其绘写《江山雪霁图》。
此后,董其昌又数次借阅《江山雪霁图》,还题写了千言长跋,又为冯梦祯摹写了一幅《雪图》。冯梦祯在世时,最后再次拜观这幅王维真迹的人竟还是董其昌。董其昌说,莫非是造物主让我于此卷中消受清福耶?老子云“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就让我且自珍享吧!
明·董其昌《峒关蒲雪图》
董其昌的认定令《江山雪霁图》的鉴真一棰定音,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故称:董其昌一见惊叹,定以为王维的得意笔,绝非五代及北宋摹本,“赞誉不容口,以此著名东南”。
冯梦祯年少时便与董其昌相识,他经常驾一叶扁舟去松江找董其昌游玩,“流连文酒,数日夜乃去”。万历二十四年七月三十日,董其昌还渡钱塘,到杭州拜访冯梦祯,临摹冯家所藏北宋画家赵令穰的《江乡清夏图》。
这么些年过去了,两个老友虽已苍颜,却依旧鸿雁往来,穿越在汉晋隋唐的悠悠云水间,寻幽访寂,寄情旷怀 。
冯梦祯的万历年早已风行雨散,然而,冥昭瞢暗的光阴深处,谁知还有多少惊世的秘密!冯梦祯收藏了王维的《江山雪霁图》,也沾濡了王维的诗痕:“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
万历二十三年(1595)八月,冯梦祯接到了南京国子监祭酒的任命。时光倏忽而过整整三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当冯梦祯还陶醉在得宝的喜悦中,却突遭再次弹劾。福兮祸之所伏,他写诗道:
无才足完身,功高迹反危。
所以贤达人,未老先拂衣。
这一年,冯梦祯五十岁了,“五十忽焉至,颓龄始自兹”。一如万历十五年的那一次去官归杭,冯梦祯这一次也同样是免官回籍,只不过,他从此再也不复为官。
明·冯梦祯行书
八月初六,冯梦祯踏上了归程:
归舟,诸客旁午,因惫甚,不能陪,遂卧,卧遂成寐。
做官早已让冯梦祯身心俱疲,现在,无官一身轻,他终于又成了自由自在的散人。他在路上自适其适,且行且吟,却只见山光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经过了十二天的行程,冯梦祯回到了杭州的西子湖畔。歇息了一些时日,九月中旬他又要逍遥游了。他先是回嘉兴的故乡祭祀先祖,又行走了华山、寒山寺、晓山、太湖。然而,不管他到哪里,却总有西湖的梅花晴雪印在心头,他知道什么才是难赋深情。
明·文伯仁《太湖泛舟图》
西湖的山,西湖的水,冯梦祯访山问水,息焉游焉,又酒满瑶觞,长歌短吟。在西湖的柳岸,他随笔记下每一日的游兴:
仲月廿三日集湖上,桃英初放,柳叶齐舒,坐散不拘,舟车率意,颇尽登览之适。
廿五日晓泛,任其所之,因山行历龙井诸处,还步桃堤,沿孤山湖,是日物色加浓,游情曼衍,不觉尽日。
……
冯梦祯最喜爱的还是孤山,孤山是他的灵魂栖息之地。他时常在湖岸远望孤山寺,又总能忆起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时,结庐西湖孤山二十年,植梅养鹤,高风雅致,泉石啸傲,潇洒古澹,在烟霞空谷里,还写过一首《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南宋·馬麟 《林和靖孤山圖》(局部)
南宋·馬麟 《林和靖孤山圖》(局部)
南宋·馬麟 《林和靖孤山圖》(局部)
寒云欲雪,冯梦祯更难忘苏轼的《腊日游孤山》: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苏轼在静观“天欲雪”,林逋想重来“看雪天”,而冯梦祯也暗暗相思着孤山晴雪,玉山琼树待几何:
此时对雪暗相思,送客逢春惜路歧。
琼树妆成阴漠漠,玉山堆就粉离离。
虽不能像白居易和苏轼那样在西湖做官筑堤,冯梦祯也要如林逋这般在孤山结庐隐居:
人间安得无别离,
不如湖中孤山不动移。
吾愿孤山之梅常馥馥,
孤山之柳常依依。
孤山孤,
吾与尔安得楼阁参差如屋里。
冯梦祯一边说“安得楼阁参差如屋里”,一边开始了筑屋造梦。他仰望着曳雪携云的天空,想象着“桂户兰房春窈窕,雪月阴晴事事宜”。
清·董邦达《孤山放鹤图》
此时,此地,烟月笼纱,竹外疏花,西湖寒碧,雪后山家,冯梦祯缓缓地展开《快雪时晴帖》,给他的孤山新筑拟了一个造微入妙的堂号:快…雪…堂。
快雪堂不仅因《快雪时晴帖》而得名,似乎还另有微妙。我忽而想起苏东坡也有间雪堂,绘白雪于四壁之间,起居偃仰,无非雪者。冯苏二人的两间雪堂一字之差,别出机杼而又相映成趣。
早在万历十八年(1590),冯梦祯就曾在杭州油局桥修筑过一处居所,高柳照映,尤宜月出,园池之胜,一览收矣。冯梦祯素好陶渊明诗,取其“静寄东轩”之意,名此宅曰“静寄轩”,又作《静寄轩志》。
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杭州清宁巷,冯梦祯又建造了一处别业,起屋十数间,堂之上为楼,从梯登望,青山历历,可望湖色及长堤六桥。冯梦祯据《淮南子》“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语,颜此居为“知非庵”,以朝夕观而警焉,并作《知非庵记》。
元·王蒙《东山草堂图》
直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冯梦祯方才寻到孤山之阳的一处林地,登其巅,如青虬偃卧镜中。群山西来,分而为二,层叠环抱,使人意远。冯梦祯欣欣然:“于此筑室,便擅一湖之胜”。一年后,冯梦祯削官为民了,正可深隐孤山筑快雪堂,实现他的人生之梦。
虽是一梦,但万一实现了呢?
冯梦祯用重金将孤山林地买下,然已无余资建房,因为没有俸禄,他的日常生活都陷入拮据,他甚至还记录下“连日囊中空空,甚苦调度”,“家中明日绝粮,妇甚愁”。但他不会放弃梦想,“贫措大举事艰难,百倍为苦耳”,虽然伤叹,却也畅怀:
买得孤山宽百肘,密种梅花疏插柳。
未起楼台为无力,喜占湖波勤命酒。
快雪堂是一组山居群落,冯梦祯只能一点一点慢慢修建。迟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之春,他才就竹结庐二重,曰“青岩居”,曰“晚研堂”,便已可见前辟广庭,俱植芭蕉,岩石乱松,青翠溢目。
明·唐寅《西山草堂图》(局部)
万历三十二年(1604)正月初四,冯梦祯又开始建造自卧楼,“晴,晨微有雾气,连朝霜。竖自卧楼于快雪堂之西,一至湖上,湖上植柳”。整整三个月后,四月初三,“夜微雨,自卧楼盖完”。冯梦祯本来还设想再建一间山顶楼阁,“而力未迨也,姑俟之”。
值一冬日,“雪,至夜而止,午后,同诸姬自卧楼赏雪”。在自卧楼上观景,阴晴寒暑,朝夕变幻,四时风物,无限江山。他说湖光山色竟如跃上书案,装池精妙,“湖山窈窕,遂为几案间一物”。
冯梦祯邀书法名家王穉登为自卧楼题匾,并自作两首《登自卧楼》:
(一)
重楼高入云,曲室左右连。
栽梧交夏阴,滋兰馥春妍。
(二)
莲披西户翠,柳散东池烟。
昏旭乍殊态,浓淡倏改观。
虽然快雪堂的构建“浓淡倏改观”,但冯梦祯的日子却过得极其清苦,仅有的钱都用去盖房子了,“堂构寄胜情,拮据历衰年”。
明·谢缙《东园草堂图》(局部)
冯梦祯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弟还西湖,忽忽七易寒暑,其贫彻骨,而勉为筑室孤山”。看冯梦祯平日优游不迫,又有谁知他心中的烦忧,“烟水茫茫荡不收,孤舟寂寂使人愁”。
坚执了这么些年,冯梦祯更只待快雪堂建成后的一场快雪,千里皆白,清辉蔽野,群山如玉,雪笠寒人,而他则要在一个雪晴的日子,登上快雪堂的高楼:
此日可怜非远别,此时遥忆上高楼。
高楼百尺面城西,诸峰突兀与窗齐。
高楼之上,快雪如花,冯君倚阑,望尽天涯:
身退仍忧国,家贫但赋诗。
回舟缘兴尽,风雪寄相思。
元·钱选《孤山图》
万历三十二年(1604)夏杪,快雪堂终于大功告成了。六月九日,冯梦祯想到自己已经梦想成真,感怀不已:“水到渠成,岂意有今日耶?”
今日何日耶,积雪初晴。冯梦祯以半生情缘构筑快雪堂,又以一生心血写成《快雪堂集》。翻开此集,我看到清人丁元廌在序文中叙写冯梦祯:“晚年小构孤山,一亭一榭,楚楚动人,花晨月夕,鸟啼客散,此先生所独往之候也”。
冯梦祯的造屋大梦实现了,信手任心,润色开花,但后来呢?
万历三十三年(1605)正月十一日,晴和,“午时,上快雪堂额”。因冯梦祯延请,快雪堂匾额亦为王穉登题书。
王穉登与王世贞和汪仲嘉同是杭州南屏社的诗人,他的诗句颇似明四家的唐寅的调调:“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而他的书法则师从明四家的文徵明,是吴门派末期的新势力。
明·王穉登书法
在冯梦祯之前,《快雪时晴帖》曾为王穉登所递藏,因此,冯梦祯才特邀王穉登为快雪堂题匾。
王穉登亦喜密雪交飞,尤好雪中观梅,他看见纷扬的快雪飞落在冯梦祯的快雪堂,也飞入了自家的妆台里:
二月春光雪尚飘,看梅独坐思无聊。
银花乱缀难分萼,玉树交加莫辨条。
粉似傅来容易褪,香偏留却不同消。
一般飞入妆台里,独让残英点额娇。
虽说是“香偏留却不同消”,但谁能想到,快雪堂仅仅挂匾半年,便梦碎香残为哪般。
冯梦祯《快雪堂集》
万历三十三年(1605)六月十八日,冯梦祯最后一次和朋友们诗酒唱和,回到快雪堂,写下日记“薄晚,待月高而散”后竟猝然离世。冯梦祯告别了他所倾情半生的快雪堂,也撒手了他所珍爱一世的《快雪时晴帖》。快雪一梦,而梦中人已在快雪中忽忽飘逝……
落日衔山,疏影在地,月堕镜里,凉夜自凄。
惟有朱藤雕栏的快雪堂,还在静静地等候主人归来,雪压庭春,层檐耸翠,禅灯丈室,西窗愁对,雪晴云淡日光寒,一种清孤不等闲。
《快雪时晴帖》不久便流出了快雪堂,幸而为清初礼部尚书冯铨收入高阁。冯铨素以收藏名帖闻名,曾摹拓历代刻石408方汇而成帙,因以《快雪时晴帖》开篇,故名《快雪堂帖》。
《快雪堂帖》
康熙十八年(1679年),《快雪时晴帖》由冯铨之子冯源济呈献康熙皇帝,从此归入内府,成为宫廷秘藏。
乾隆皇帝奉《快雪时晴帖》为稀世至宝,称“天下无双,古今鲜对;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并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时时展观,咨嗟赏叹。
《快雪堂帖》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仿效冯梦祯,下旨在京城北海北岸另建了一座快雪堂,并在东西回廊嵌入《快雪时晴帖》等48方摹拓刻石。只是,这座皇家快雪堂已不复是孤山快雪堂的旧模样,玉楼珠殿,崇阁凌空,高树映接,风骚寄迹。
京城北海快雪堂
快雪堂碑廊
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王文治也恰有一间快雨堂,他仔细谛观京城快雪堂,又悉心摹拓《快雪时晴帖》,还逸笔题写《快雪堂跋》:
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问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我欣赏王文治的清峻书法,更喜好他的碧落诗草:“记得去年山酒熟,一楼明月咏芳菲”。冬日将尽,我游走京城快雪堂,便似伴随着这位二百多年前的大书法家,在岁月中摩挲过每一方刻石,更在《快雪时晴帖》前久久驻足,石供丈拜。
乾隆皇帝御书《快雪堂记》
只是,绚烟如霞,此快雪堂亦快雪堂,此快雪堂亦非快雪堂。今冬的京城寂寂无雪,而我更想在一个快雪的晴日,徜徉孤山,走进冯梦祯的那一座晴光映雪的快雪堂。
西湖畔,孤山上,晴日里,你可否听到冯梦祯吟咏春天的朗音:
春风吹柳柳丝黄,更有梅花满路香。
客去主留湖月白,明朝依旧醉春光。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