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09:53 阅读量:3.5万+
华人号:留学那点事儿有人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全聚德,而看着标化不如自己的人却考上了排名更高的大学;有人努力三年,却换得一张别人眼里“水校”的offer;也有人收到了自己reach学校的offer,受宠若惊。
随着美本申请人数越来越多,美本录取也越变越随机。
想必每位留学生或多或少都心里嘀咕过一句:“不是,我这么用心地准备申请资料,招生官真的又在用心看吗?”
意料之外的录取结果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申请故事。两周前,很多公立大学的EA放榜,而二月份又迎来了ED2放榜。有人在ED1被被翠菊,但EA成功收到了top 25的公校的offer。也有人在ED1和EA的结果都不如意,但却在ED2成功上岸。当然,也有人三轮都没收到理想的结果。
在申请大学这条漫长的旅途中,虽然有人ED1就顺利上岸,但大部分人还是会经历起起落落。
小编的一个朋友小J在EA申请中接连收到defer,并且出乎意料地被保底大学给拒了,而这所大学EA阶段基本上不怎么发拒信。
当时她说,在一个北美最大的discord申请群里,每个人在完成poll分享那所大学的录取结果时,除了她,只有另外两个人被拒了。然而,小J不管是成绩,竞赛,和活动都比这所大学大部分录取的学生要强很多。
本以为的信手拈来最后却不尽人意。那天她刷遍了网上所有的关于那所大学的帖子,试图去寻找自己被拒绝的原因。
她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是因为overqualified所以被拒绝,但是在没有招生官告诉你原因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猜测(在这里解释一下,有些大学会为了降低自己的录取率并且提高入学率回去刻意拒绝overqualified的申请者)。
不管怎样,保底的拒信不是好事,反而会让我们怀疑是否是对自己的实力评估有问题。带着疑惑,小J再次进入了焦灼的等待。
幸运的是,她最后有被看到,成功上岸了北美top 5的商学院,并且收到了另一所top商学院的奖学金。虽然整个过程有出现不如意和差错,但兜兜转转还是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Qi同学在高中的时候就名列前茅。在稳扎稳打的备考SAT后,成功拿到了1500+的成绩。并且担任学校模联的社长,并去山村支教。
因此,Qi同学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自己的申请季。然而,意外的是,他接连收到了梦校康奈尔的defer和tufts的拒信等等。
最终,在一封封拒信和WL后,只有NEU抛出了橄榄枝。Qi同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感到自责和遗憾,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虽然去了NEU后爱上了那里的生活,Qi同学还是觉得一定要再去闯闯。因此决定转学康奈尔,最终成功上岸。
这样相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小编身边也遇到过被每个人都看好的大佬最后惨遭全聚德。似乎已经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一晚一晚地熬,一天一天地学,最后获得的却是一封封冰冷的拒信和止不住的眼泪。
打开朋友圈,被身边一个又一个朋友发出来的录取信刷屏。关闭微信后,又点开Instagram,看到大家分享的 “my friend is a Berkeley bond!” 之类的story。小红书则是压根不敢看,全奖半奖满天飞。
似乎全世界除了自己都沉浸在上岸的喜悦中。看到朋友们的录取必然是为他们感到开心,但为什么自己却还在水里游荡。
当然,也有很多人在整个RD过程中都没有收到心仪的offer,却在waitlist公布的最后一天成功上岸伯克利。
庆幸虽迟但到的电子彩带,让人感觉一切都不太真实。明明已经认为自己的申请季会充满遗憾地结束,却在准备画上句号的时候,加上了一个感叹号。
之前Reddit上,一位韩国女生分享了一篇帖子,表示对自己被NYU录取感到意外,并且有一种不配得感。
她没有上高中,而在美国社区大学上课,只有一个课外活动,并且只花了5小时打磨文书后,却获得了自己梦校的录取。她说 ” I feel like I cheated compared to everyone and I feel so guilty somehow” 。
在热闹的评论区里,虽然有安慰的话语,但也夹杂了其他网友的心酸。那些GPA 4.0,SAT 1510,活动一大堆最后却被跪拒的同学们感到愤愤不平。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自己所有的努力最终却比不过一位SAT仅1350的申请者。
但是,申请本来就充满了随机性,每个录取通知书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成绩也好,运气也罢。
大学录取的主观性
是的,没错,你可能会因为招生官当天心情不好而被拒,也可能因为招生官与其他申请者碰巧有相似的经历而选择了别人。
大学申请提倡的全面审核(holistic review)包含了很多不可抗因素,包括性别,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等。First Generation的学生,LGBTQ+的群体,legacy等等,都有可能会提高你的录取率。但这些都是我们身份中不可掌握的事情。
而福布斯在最新的新闻中分享到由于每年申请的数量一年比一年高,造成了申请人数与招生官数量之间的不平衡。这导致了严重的工作burnout和50%的人员流失率,甚至只有3%的办公室能保持全员全勤。
因此,招生官们很难给予每位申请者个性化的关注。同时,大量的文书阅读会让招生官感到疲惫,使他们更难区分不同的申请者。
研究表明,招生官平均每天会阅读50份申请表,每份大约会看15分钟左右。因此,我们打磨了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小时的文书和活动描述,可能并不会被别人仔细阅读。但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要有侥幸心理,该修改的文书还是要修改的。
白菜萝卜各有所爱
Reddit上有个网友说自己在申请过程中被所有大学录取了,除了哈佛。这很意外,因为UCSB和哈佛的录取率相差了至少15%。因此,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提前下结论。
这些看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申请结果真的认证了那句,“有人弃我如杂草,有人惜我如珍宝”。
也许有些大学无法识别你的闪光点,但也有一些大学祈祷你能加入他们。总会有人“眼瞎”,所以无法发现你的好的大学,也许本身就不是最适合我们的。
总有人会欣赏你,也许不是在申请季中,但是人生还很长,不要否定自己的努力。
不被定义的我们
人们常说,一两年无法完全认清一个人,甚至有些人在认识了五六年后才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对方。而招生官只花了15分钟,或者更少的时间去了解我们的过去和现在。因此他们做出的决定无法定义真正的我们。
其次,那几百个字的文书,真的能涵盖我们的过去吗?这两三个故事能完整的讲述我过去的17年吗?你给我一天时间,我都无法向你分享我的过去,更何况这一份文档。
其实大部分人在回顾自己的申请季时想到的都不是简单的congratulations和sorry to inform you的信,而是那些修改文书、与朋友谈心,以及因对未来的迷茫而不停与大人沟通的夜晚。申请季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结果注定是重要的,但是过程更不能被忽视。也许你最后并没有办法在网上发录取通知书并且配文 “这不再是我的梦校,而是我的学校” ,但在准备申请的这几年,你挑战了自己,尝试了新鲜的事物,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写到最后
汤米巴特勒在《抓落叶》里写道,“我们太迷恋结局了。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伟大的生命和美好可以见证和体验,但是只要结局不尽人意,我们立刻觉得这是悲剧。” 大学申请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有时你似乎做好了一切准备,但唯独差点运气。但请记住,你值得。还是那句话,“the best is yet to come”,但是the best不一定是大学录取结果。希望你的努力能得到回报,愿你被好运环绕!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