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军营观察丨“军士创新班组”成立的前前后后

2024-10-29 10:05 阅读量:4.2万+

华人号:军事天地

“军士创新班组”成立的前前后后

■孙书鹏 解放军报记者 程雪

这是一间普通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和几把椅子,桌面上摆放着一个资料盒和一摞纸,纸上是用铅笔画的草图,草图旁边有一行文字。这是驻疆某部“军士创新班组”的一个“头脑风暴角”。

此刻,为了快速排除雷达某类故障,38岁的雷达技师丁铭和他的战友们正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两年前,该部制定“军士创新班组”建设实施方案。他们在原有专业基础上,依据不同装备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环节细分操作领域,成立了24个“军士创新班组”,作为协力工作的新组合,集智聚力开展创新。班组成员骨干几乎全部为长期铆在专业技术岗位和装备技术革新一线的军士。

自“军士创新班组”成立以来,三级军士长李飞最直观的感受是分工更加细化明确了,“以前专业范围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干,现在组员只需要精准聚焦大专业下的某一个细分领域进行深钻细研。”

“军士创新班组”模式契合了当前装备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操作者要求越来越细的大背景,运行至今已取得初步成效,不仅促进了战士对装备性能的精准掌握,也进一步壮大了群众性技术革新队伍。

两年来,该部“军士创新班组”共在核心期刊发表理论文章3篇,申请9项软件著作权和4项国家专利,有17名军士被列入该部“工匠人才库”。

本期,我们讲述驻疆某部“军士创新班组”运行模式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雷达技师丁铭(中)与雷达专业“军士创新班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李毛占 摄

从一根雷达速调管说起

雷达技师丁铭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主控机房内,某雷达系统控制保护屏幕上显示,该雷达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速调管出现异常。

速调管是雷达系统的功率放大器。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功率大小决定着雷达系统的威力。丁铭立刻拿起电话,想跟厂家对接,但想了想,他又放下了电话。

“平时装备发生故障要等厂家维修,要是真打仗了,能让敌人等一等吗?”丁铭觉得,自己和战友们一直工作在装备操作一线,有这么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其等待厂家,不如试着立足自身解决问题。

丁铭最先找到了工程师张景东。张景东是雷达装备领域的一名技术干部,但此时,他牵头负责的某课题研究正进入关键阶段,一时抽不开身。

怎么办?那天,为了排除这个故障,一场“诸葛亮会”召开了。参会人员和丁铭一样,都是雷达专业的军士骨干。

“咱们试着自己干?”尽管大家实操经验丰富,还是有不少人心里直打鼓,“咱们就是普通战士,一没理论水平,二没研究基础,肯定倒腾不出来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格外热烈。“时间不等人”的迫切,最终让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先试试。”

过去遇到零件损坏,一般就是把零件替换掉,像这样找出零件运行异常原因,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们还是第一次。丁铭和战友们一次次想出办法,又一次次推翻想法。

终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反复试错、排除其他可能后,被他们找到了。

雷达站赵站长至今记得当时丁铭兴奋的样子。“解决问题可能要在调整雷达功率大小上找突破口!要想精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不同条件下使用雷达所需要的功率进行科学合理估算。”丁铭说。

沿着这个思路,他们最终研究出一种在不同探测距离、不同目标类型情况下,科学合理的雷达功率预估算法,最终有效延长了雷达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后来,一位院校专家注意到他们的算法,帮助他们申报了“最优输出功率预估”科研课题。

课题立项的那一天,无论对丁铭,还是对其他装备一线岗位的军士骨干来说,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一刻,他们深深地觉得,科研并非高不可攀,军士也可以大有作为。

三级军士长曹向前正在校准设备。李毛占 摄

创新呼唤“敏锐的感知”

丁铭和战友们的成功,也给该部党委很大启发。

不久后,为鼓励更多装备一线的兵专家投身训练创新,该部决定成立“军士创新班组”。

成立“军士创新班组”的消息一传开,就引发大家热议。

对此,不少军士骨干感觉没那么自信。“分配我干具体的活行,但是让我搞科研创新,真怕干不了。”一级上士朱占岭说。

该部王政委并不这么认为。他用“感知最敏锐”这5个字,来强调成立“军士创新班组”的重要理由:“军士骨干身处练兵备战最前沿、战斗力建设最末端,对装备器材使用、训练短板弱项的感知最直接、最敏锐。搞出具体的、实用的创新,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敏锐的感知,建立在对专业和装备熟悉了解的基础上。

二级军士长秦帅一直负责气象保障工作,见证了该部7次气象保障设备的升级换代。那一年,列装不久的新一批气象保障设备刚刚完成升级改造,还在试运行阶段。为了快速摸清设备的性能底数,秦帅和战友们对着图纸反复研究。没有经验借鉴,他们就现场拆开设备、逐个元件测试、组装系统检测。硬是靠着这些“笨办法”,他们准确报送了关于新设备的运行操作报告。

对装备性能和专业知识扎实的了解,为创新提供了沃土,让军士骨干在面对复杂的研发问题时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点。

自“军士创新班组”模式运行至今,一个个创造发明在这片创新沃土渐渐落地、生根、发芽——

2023年,秦帅带领某气象保障专业“军士创新班组”设计开发的某便携式系统在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上亮相,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了无依托保障条件下,某气象保障设备度量精准控制、远程操作执行的人员由原来的3人减少到1人。

雷达技师李飞从地方大学直招入伍,他所在的班组排除了配电系统低压频繁跳闸、设备输出功率不稳定、设备元件接触不良等设备故障,并形成了《某系统检测故障分析》《某设备海量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等论文。

二级上士李壮带领的某光电专业“军士创新班组”,在优化光电设备的协调控制问题上形成了可行性技术方案,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获得了上级颁发的“发明成果奖”。

未来战场上,谁能更精准地掌握装备性能,谁能更快速地排除装备故障,谁就多了一份制胜的先机。从这个角度来说,“军士创新班组”作为激发基层士兵创新创造热情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装备性能甚至战斗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

激活班组的“磁场效应”

事实上,注重发挥战斗力建设一线优秀军士的骨干作用,在全军并不鲜见。

丁铭对一则新闻念念不忘——

今年6月,一堂导弹专业示范课在火箭军士官学校操作训练大厅拉开帷幕,授课人是该校首批“兵教员”、一级军士长王俊峰。该校从一线部队优秀军士中选拔代职教员,王俊峰从激烈的比拼中脱颖而出,正式入列军士教员方阵。

“今天,好兵的含义跟过去不一样了。”相比成立“军士创新班组”之前,丁铭常常感觉到有一种“被追着跑”的紧迫感,“不仅要思考怎么干,还要想着怎么干才能更好、效率更高。”

营区院子里有一块刻着“励志公式”的石碑。每次遇到困难,他就会想起刻在石碑上的那个“励志公式”:1.01的365次方等于37.7834333;0.99的365次方等于0.025517;1的365次方等于1。“每次只要多出‘0.01’的努力,日积月累就会带来显著变化。”丁铭说。

除了个人的努力,该部也为军士的创新实践和自身成长提供了沃土。

该部党委先后多次调查研究,形成整合优势资源推进科研创新8条措施和抓实“军士创新班组”工作的23条举措。

具体实践中,一个军士带领一个班组,通过辐射带动推动“军士创新班组”整体能力提升,加速了军士成长进程。同时,该部体系化搭建军地协作平台,与多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军士牵头带队外出研学。他们先后组织17批次60余人远赴25家厂所“寻宝取经”,推动课题项目落地落实。

“出门长见识、长学问,我们跟厂家进行了有效探讨,形成了一些思考方向。”三级军士长曹向前深有感触地说。

当个人努力遇到了合适的成长环境,加速成长的动力和热情就会空前高涨。那天,“王牌战士班组”比武竞赛拉开帷幕。二级上士朱方泼经过层层考核脱颖而出,赢得了雷达相关专业比赛的第一名。朱方泼说,“军士创新班组”激励他在本职岗位上深钻细研,现在他对未来充满期待。

多少个夜晚,丁铭和他带领的班组,在“头脑风暴角”度过。速调管在工作时,管内会形成电磁场。丁铭觉得,“军士创新班组”也像一个巨大的磁场。

如今,在这个磁场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军士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采访中得到王晨宇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亲历者说

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有效的创新

■二级军士长 秦帅

创新是技术干部该干的事,我们军士能做什么?什么才算创新、怎么创新?面对这些问题,当时的我真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后来转念一想,我们是装备的直接使用者,装备有哪些故障、好用不好用、从哪里改,我们心里最清楚。比如,我在气象专业工作多年,对于如何改进流程、怎么提高恶劣天气环境下设备的可靠性、设备常见故障如何解决等问题,都有着切身体会,这是我可以突破的地方。

于是,我们一点一点试着来,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出一些思路。

我还记得,某项野外作业,特别容易受场地、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不但需要很多保障人员、操作程序复杂,而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我和战友们开始着手进行论证,看看能不能对其进行自动化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先后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同时撰写了相关装备的规程规范、方案预案等。

至此,我对基层创新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创新就是从解决好装备出现的具体的、实用的甚至微小的问题入手,为提高战斗力添砖加瓦。

创新不分大小,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有效的创新。伴随“军士创新班组”一步步走来,尽管我们也曾自我否定、产生畏难情绪,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成长了许多,收获了许多。

现在我觉得,基层是大有可为的创新沃土。善于在专业中找寻问题,善于用创新去解决问题,每个人都会收获成功的硕果。

锐视点

让基层创新的“炉火”越燃越旺

■王新龙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强化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

对于军队来说,科技创新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一支军队想要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必须拥有过硬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技能军士为代表的基层官兵长期在训练一线与装备“亲密接触”,是军事新技术应用的主要实践者,是军队创新的一线参与者,也是军队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的活力在基层,创新的源头在官兵。

创新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各部队担负使命任务、使用的武器装备各异,创新着力点也应该各有侧重。基层官兵离备战打仗一线距离最近,跟武器装备关系最密切,对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矛盾症结、堵点卡点最清楚,对创新也最有发言权。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基层官兵的意见,在创新源头上找准创新的节奏。

创新犹如果实,而基层官兵则是根本,根深干壮才能硕果累累。想要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找到管用好用的招法,就应侧重调动基层官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技术支持、条件保障更多地投入到基层官兵牵头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中,让基层官兵更多感受到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点燃他们的创新热情。

“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创新没有标准答案,能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是检验创新最可靠的标准。让我们用心呵护基层创新的“土壤”,为基层官兵创新搭建起广阔舞台,充分激发基层官兵的创新动能,让基层创新的“炉火”越燃越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军营观察丨“军士创新班组”成立的前前后后》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军事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