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18:38 阅读量:16.4万+
华人号:文化圈儿一生之益:永怀母亲
文/余则昌
不知不觉,母亲已经离开我们15年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依稀还在耳侧眼前,母亲的言传身教时刻伴随在身边,仿佛从来没有离开。
我的母亲叫黄炎妹,1920年12月出生于永泰洋头村一户普通农人家。1936年,被多次提亲后,适龄的她嫁入余家——一个耕读世家。
过门后,奶奶秉持“教妇初来”的古训,为让新娘在新生活中养习惯成自然,对我母亲课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规矩”规范。更重要的是在格局和眼界方面,从待人接物诸事上,奶奶亲身示范,教育新媳妇开拓胸次。照奶奶的想法,是要塑造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主中馈者”、一个有德行和能力教育下一代的母亲,以能传承余氏家风。奶奶的学识,则是受过博通经史、被慈禧太后封为“太君”的女教育家张瑞贞(余潜士的儿媳,我奶奶的太婆婆)的薰陶濡染。教养中,总要道理讲清、垂范在先。虽然严厉但不苛责,三年养成,奶奶授她以“当家”责任。
更在其后,母亲成为在四里八乡远近亲疏的村人眼中博爱大度、对生活乐观开朗而坚毅自信、心怀悲悯的女性;成为我们孩子心中的一道阳光——她条理分明、格局宏大、体面从容、克己奉人而又洁净不尘,无一不辉映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记得我七岁那年春节过年后,照往年例,小孩要上交拜年所得的家中亲友长辈所给压岁钱。当我把压岁钱递给母亲时,母亲笑着说:“阿昌,你已经上一年级了,从今年开始,你的压岁钱自己留着,开假后,妈妈带你去信用社存起来,什么时候想买个笔、纸,妈妈手头不方便时,你自己的钱可以用上。”母亲把我摊向她的手轻轻握了一下,把我的手拢上。开假了,我们来到离家几百米的信用社,办事人员用我的名字开了一本存折,折中存上我人生第一笔财富3元多钱。我记住母亲的话,每年都把压岁钱往存折上存。直到现在,我的资产里一直都有小时候存的钱(母钱)在。
我不知道母亲此举有多少含义。依现在的逻辑想,自有存款实现“财富自由”,人生就更有自主的尊严和安全感。这种意识当时可能并不突显,但客观上,它影响了我的人生——我在几十年的创业生涯中,始终坚持从每年、每个项目的余利中,先取出部分存起。不知觉间,它成了我的“资金池”,它就是我幼年时期存折的PLUS版。
在前十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按正常的创业模式,创业者总是有一元还必须贷上两元,用“加杠杆”的方式进入商海,以期更快更大的收益。我也曾介入房地产行业,一方面由于自己是从体制内出来的,另一方面,因为“存折”的影响,我有着存钱习惯,所以总坚持“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事业发展步伐跨得不大。在行业热度很高的时候,也曾怀疑自己是否过于保守。但时间拉长到现在,反观整个历程,虽然事业版图并没有扩展很大,但稳妥有序,几十年商场生涯的坎坎坷坷中,也有过依赖资金池度过难关、得以应对不时之需、得以解除燃眉之急的时候。今天,我所有投资项目都能够从容平安落地,要感谢母亲让我养成的这一习惯和习惯背后的逻辑。
母亲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创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宁可得罪钱,不可得罪人。量大者福大。”
1996年,我与人合伙投资一项目。中途对方违约,而我已投入数百万资金。可想而知当时的崩溃。我坐不安席、食不知味。母亲得知后安慰我,“既然是合作,但是他不讲诚信,由此看继续合作也没有意思了。再者,事情已经发生,我们虽受损失,但自己不要再纠缠于此,赶紧把精力转移到其他工作方面,人生做退一步想,不必钻在一个牛角上浪费时间,你就当花钱买教训。”这令我豁然开朗,一咬牙,我把项目留下,自己转身去外省开始再创业,而且发展意料之外的顺利。2006年,对方拿了100万元人民币作为对我的赔偿,总算聊胜于无,更远胜于我灭了志气或一味斗气,也不会走出后来这样创造美好的人生。
发展企业,同行间常有相互借贷的时候。民间贷款困难,为求生存或发展,企业或个人常常通过高额利息借得款项以度过难关。同行们知道我有资金池,有困难就会来找我,并提出以两分、两分半的高利息向我融资。我手头有钱时也会借钱给同行,但我会明确地拒绝高息,只要八厘利率,条件是他们企业如遇危险,必须优先归还我的本金(民间拆借,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是,当借款企业生产发展趋势是向上的时候,其归还款息的顺序是由高息到低息;当生产发展趋势困难的时候,其还款息次第是由低息到高息)。
朋友们常常也会诧异地问我为什么不按常规收高息,我讷讷地回答不出来,也许是余家家风让我不把金钱利益看得那么重,也许是母亲教我慷慨厚道……今天我却似乎有了答案:有一家曾向我拆借的企业现在面临困难,甚至可能无以为继,我内心甚至有着放弃他归还我本金的想法,却没有料到今天,回款到了我账上。我无限感慨——经历过人世间60年风雨的我,已经到了退休年纪的我,回望所来之路,我是如此确知,尽管我钱挣得不多,事业做得不算大,但受益于母亲慷慨厚道“护身符”的影响,我才有这样平静恬和的人生,才有如此似浓似淡的人生幸福感。这些都是母亲对我教诲而使我受益一生的刻骨记忆。
母亲乐善好施成就了她的为人格局。她与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参与游击队情报及日用品、盐、药等物资的传递,曾被写入省方志办。 上个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家家物质匮乏,我们家常常也只能以地瓜米代饭的年代,母亲一有新鲜菜蔬还常让我们分送给贫穷的东邻西舍。写到这里,我想起我的堂叔余文生,他是解放初期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在北京工作时曾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在十年动乱中因遭受迫害精神上出现了问题。回到村里后,他常常疑心被人下毒,甚至不肯吃他家人做的饭。唯独信任我的母亲,一日三餐,只有我母亲煮的饭菜才肯吃。按理说,他家中有更亲的亲人,轮不到我母亲来照顾。可母亲对此从无怨言,煮好的饭菜三餐都挑好吃的让我给他送去。堂叔火气大,食量大,所吃的饭是我们自家餐桌上极难得见的大米饭。那时候是供应制的,记得他约有14公斤的定量粮票,没有油水,他饭量又大,这根本不够吃。
有一天我抱怨:“为什么好吃的都给叔?我们自己总是吃地瓜米。”妈妈说:“他是病人,要吃好一点。”看我不服气的样子,妈妈叮嘱说:“快送过去吧。你别带这种抱怨生气过去啊”。“他是个颠葩(方言,精神病),他哪懂得我有气。”我不信他会知道我的抱怨。
妈妈说:“他也会懂得啊,不然他怎么就认定要我煮饭才吃?不是我饭做得比别人好吃,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轻过他。尊重他,他才有安全感。正因他是个病人,他才比别人更敏感。你送饭过去要更和气才对,欢喜去送吧。”……这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那位堂叔在家乡的所有日子,母亲一以贯之,平心静气地善待别人眼中的“疯子”。而我们全家人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堂叔也如常尊重。
“敬人者人恒敬之。”家族中,无人不亲近我的母亲。1981年,我父亲于大年初一突然去世。大年初一的丧事,本来人们是避之唯恐,但家族中所有人都放下忌讳,前来家中帮忙。这也是父母为人真诚厚道而得到大家的认可。
母亲对自己十分俭约。记忆中日常吃用,母亲从来都是以父亲和我们的需求为先,如果家中有杀鸡杀鸭,好的肉块都挟给夫、子,而自己只挟一块鸡头鸡尾应景。有一件事情想起来至今心痛:
某年有一天,我在与母亲聊天中谈到了她小时候的事。我是母亲的“尾仔”,出生时外公外婆已去世。聊天时,我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我为我们余家做了一些家族中的事情。母亲娘家只有一个兄长,且已去世,听我表哥讲外公外婆的坟地还没有重修。我认为,舅舅不在了,母亲应该会去修。但依照风俗,修祖坟是自己亲子孙的事,女儿和外姓子孙做了不免有僭越之嫌。我小心地问:“我想给外公外婆坟地也收拾一下,不知道这样表哥会不会有意见?”没想到,听到我这话的母亲瞬间满脸放光,接口就连声答道:“不会不会,表哥不会有意见。”然后就拨通了黄家表哥的电话,告知安排修坟一事。声音里满是喜悦。我的心里咯噔一震,继而无比愧疚:母亲在这件事上一定想过了十次二十次了,但不开口我开口了,她满心喜悦。令我难受的是,自父亲去世,母亲一直与我一起生活,她知道我有这个能力,却见外了,不向我开口说出心愿。我感觉到,母亲和我有了边界感,有了一层内心的矜持,也有了一层隔膜了。
办完这件事后,我渐知主动多关心母亲的娘家。
母亲一生爱洁净。母亲生养了6个孩子,还抱养了一个女儿。可想而知日常的忙碌。但即使是这种生活状态,她仍然保持很好的生活习惯,“吃酱油配桌布”这句俗语可以形容她向来的“清楚”或“优雅”。哪怕家中穷困时,餐桌上只剩下蘸酱油下饭,母亲也会把桌面铺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这种作风一直到晚年也未稍移。母亲三餐饭后,也保持用家乡后山所制绿茶漱口之习。春秋时用当年鲜嫩的新茶,冬天则用陈茶,一以贯之,故而至90岁,母亲依然是满口银牙,还能啃得了猪蹄,令人欣慰。但我担心猪蹄油脂太高,总不让她吃。她却得到我太太的“庇护”——1994年我结婚,母亲和我们一起生活了15年。她和我太太相处也无城乡区别和习惯上的隔阂。婆媳间常常有商有量,言笑晏晏。有次我回家,还发现她俩合伙藏起猪蹄……两个智慧女人的和睦和谐相处,让我没有夹在中间的为难,却收获一个舒心安心的大后方。
母亲有心脑血管疾病,得自1981年因为父亲去世过度悲痛而突发中风。每年我均安排两次让她入院全面检查及保养。 2009年11月中旬,我在香港出差时突然感觉心神不宁。一位爱好易学的友人对我说,你该回家看看母亲。我即时赶回家中,见母亲无恙,我放了心。我盘算着,过几天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再送母亲去医院进行常规保养——母亲病愈后,头十年,每年都去做一次心脑血管保养,调整粘稠的血液等。后来,见她虽然身体还好,但毕竟年纪越来越大,我每年总要安排两次让她入院全面检查及保养。
连日阴冷的天气,我担心母亲住进医院不如居家舒服暖和,就想拖两天。20日晚上,母亲突然说人不舒服,于是我立刻联系为母亲治疗了30年的主任,同时又立即开车带她上医院。去时,她坐在我的副驾位置上,嘱我别急。车到医院,主任还没到,值班医生推来一辆平板车,让她躺下——这一躺,母亲就不会讲话了……等主任检查后,告诉我们,已经没有希望了……到家后,凌晨,母亲即溘然离世。
母亲的去世令我陷入“因我的失误母亲才走的”自责中,很长时间昏乱不能自拔。亲人们都安慰我,说我孝顺,他们哪里知道我的愧疚呢:母亲连走都走得这么平静而安详,没有给子女们留下在床头尽一天侍候尽孝的机会,这令在思想上毫无防备的我情何以堪!还有,我不应该同意值班医生让她躺下——她的心脑血管疾病此时不可以躺下,而应是坐轮椅接受治疗;想起为人子女却因没有备知一些医学知识,了解天气越冷,越要去医院保养……我匍匐于母亲的相片前,在香花和钟磬中,为母亲“做七”,以此祝福母亲,以此慰藉自己……诵经的师傅告诉我,他们见到炉香袅袅里我母亲身着月白色的斜襟衫,冉冉而升起,安祥且庄严……
母亲走了。母亲又总在。我时常想起母亲,仿佛在天边,仿佛在眼前。平凡的母亲用一生的生命实践、传承着余潜士、张瑞贞一脉所传的家风。先祖曾认为,平凡人也可抵达“三不朽”:立德只要笃实修己;立功只要心存立达,凡有所为必思有益于人;立言只要言一出而人信服之,言虽往而人思念之……母亲的生命实践即是对此无言的诠释。这又时时滋养着我的心灵、利益我的人生。
平凡的母亲,不朽的母亲。 仿佛你在我的脑海,仿佛你在我的心田。
母亲,我又想念您了,永远的思念……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