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7 06:32 阅读量:2.4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秘鲁APEC峰会的召开与钱凯港的开通,让秘鲁,这个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南美洲国家频频成为新闻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读到《穿行秘鲁五千年》可谓恰逢其时。作者王甲红曾经四次漫游秘鲁,以亲历见闻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多面的国家。
安第斯文明的毁灭
秘鲁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王甲红在书中将其分成“干旱的西部沿海热带荒漠”“连绵的中部安第斯山脉”“莽莽苍苍的东部热带雨林”三大部分。它们“很不协调却紧凑地拼接在一起”,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秘鲁的魔力”的一部分。书中因此也提及了秘鲁各地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譬如作者在亚马孙雨林中“帕卡亚-萨米利亚自然保护区”的科考之旅便颇为引人入胜。然而,书名《穿行秘鲁五千年》就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并不在自然风光,而是秘鲁悠久历史与文化。当然,由于全书是以地理方位为叙展开,不能不打断了史事论述的连续性。这可能也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遗憾。
秘鲁是美洲的文明古国。当地古老的卡拉尔-苏佩文化也是整个美洲大陆最古老的文化(比号称中美洲文明之母的奥尔梅克文化还早1900年)。这一文化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兴起,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金字塔,可以比拟古埃及法老们的陵墓。在之后的历史岁月里,“帕拉卡斯、莫切、纳斯卡、蒂亚瓦纳库、瓦里、兰巴耶克、奇穆和查查波亚斯等文化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不断推移演化和交流融合,最终集大成于印加帝国”。
尽管经历令人眼花缭乱的古国更替,但秘鲁古代安第斯文明的延续性同样显而易见。在卡拉尔的文物里,有着用于结绳记事的编织物。这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印加人的“奇普”,后者曾用其登记户口、记载赋税和部落大事,“根据每根绳的颜色可以看出它表示的内容,例如黄色代表黄金,白色代表白银,红色代表士兵。距主绳越近,表示所指的事情越紧要……”除此之外,“印加人还吸取了瓦里文化和蒂亚瓦纳库文化的知识体系和神话传说;借鉴了瓦里文化的行政管理手段和组织模式;将前印加文化的道路体系并入印加王室大道;接收了奇穆文化的能工巧匠;采用了蒂亚瓦纳库文化的石器加工技艺……”
但这种延续性,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戛然而止。1532年的秋天,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一百零二名步兵和六十二名骑兵从巴拿马城出发,向南行进了几百公里,越过安第斯险峻的山隘,终于在1532年11月到达印加境内。在卡哈马卡,他们卑劣地袭击并俘虏了印加统治者阿塔瓦尔帕,印加帝国就此走向终结。1572年,末代印加王图帕克·阿马鲁被俘身死。从此,印加皇室成员绵延四十年(1533-1572)的反抗最后完结,古老印加国家的历史宣告彻底结束。
区区几百名西班牙人,如何征服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印加帝国?这其中的一部分答案,就写在国际象棋的棋子上。《穿行秘鲁五千年》书中提到,作者游历秘鲁时曾在临近印加古都库斯科的村落里看到一种独特的国际象棋棋子,其场面简直就是西班牙人和印加人在实战厮杀。西班牙一方,“马”的形象是高头大马奋起前蹄,“兵”则手持利刃。而印加一方的“马”是用于负重运输的美洲驼,“兵”的手里拿着棍棒、石块。这如实反映出了当时的军事科技差距,印加士兵的原始武器很难对盔甲护身的西班牙士兵造成伤害,而西班牙人锋利的刀剑却是印加人无法抵挡的——更不要说骑兵的惊人威力了。一匹战马在冲锋时的冲击力量、它的机动性、它可能有的进攻速度以及它所提供的居高临下并且得到保护的战斗位置,使得空旷地带的步兵几乎无招架之力。
这场西班牙对印加的征服并不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而是安第斯文明的毁灭。印加国土从此成为西班牙人的世界,太阳神的殿堂为教堂所代替。用王甲红在书中的话说,皮萨罗“几乎灭绝了印加古老而独特的文化”,“整个印加统治阶层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的臣民、金银、土地和牲畜都被剥夺,成为外来侵略者的战利品,成为征服者的财富。幸存者,依然是安第斯人,却成为被征服者,成为劣等民族,甚至他们是否是人、是否拥有灵魂都需要西班牙王室法庭的裁决”。
欧洲文化与安第斯文化的融合
然而,皮萨罗这样一个文明的毁灭者,却在秘鲁颇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地拥有着崇高的地位。王甲红在书中提到,在西班牙人在秘鲁建立的第一座城市皮乌拉的市内,有着一座以皮萨罗命名的广场,而广场的正中央则有一尊皮萨罗的骑马雕像。不仅如此,1935年1月18日,秘鲁首都利马建城400周年纪念日时,在利马市内最突出也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位置——马约尔广场东侧主教座堂外的台阶上,也立起了一座皮萨罗的青铜雕像。这是一个典型的西班牙征服者的形象,他身靠原住民视为“巨兽”的骏马,驻马勒缰,佩戴头盔,身着重甲,手持原住民闻所未闻的锋利钢剑,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广场。
众所周知,秘鲁挣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1821年)已经超过200年。利马市内为此竖立起了两位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和何塞·圣马丁的雕像,为何还要再迎来弗朗西斯科·皮萨罗,“英雄和文明传播者的杰出雕像”呢?
这就与南美洲独立战争的性质有关。这场战争的根源,是西班牙及其殖民地之间的利益冲突。而这一点又在土生白人(克里奥尔人)和半岛西班牙人之间的裂缝中得到了最尖锐的表达。是的,战争的确胜利了,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变成了包括秘鲁在内的一系列拉丁美洲国家。但就像王甲红指出的那样,“独立战争只是一次统治精英阶层权力的更替和轮换,克里奥尔人继承了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半岛人的权力,白皮肤是通向权力的基本条件”。由于这些克里奥尔精英就是剥削阶级,害怕当地人、黑人和混血阶级的反抗,因此自然试图在斗争中把这些人的影响降到最低。在这方面,印加王室的后裔图帕克·阿马鲁二世(1738—1781)就是个典型。1780年,他发动了一场虽然失败却震动南美洲的起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20年后南美独立战争的序曲。然而,他的功绩却长期不被独立后的秘鲁官方承认(1980年才追授“秘鲁解放先驱、贤哲和烈士”称号)。
另一方面,新的共和国的创立者反而有意保护殖民者的文化遗产。欧洲文化传统也延续至共和国时期。王甲红在游历后便有着这样的感受“利马老城杂糅了各种建筑风格,虽千变万化,但都脱不开欧洲文化的影响”。实际上,独立后的精英阶层将西班牙征服秘鲁与古罗马征服西班牙相提并论,认为秘鲁本质上即是西班牙,尊重皮萨罗即代表对欧洲传统的身份认同。在马约尔广场竖立皮萨罗雕像,庆祝现代秘鲁的殖民地之根,不过是欧洲传统主导下的应有之举。“西班牙语和西班牙人的宗教随着征服永久地进入了秘鲁历史,把秘鲁和西方文明联系起来,成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王甲红在游历秘鲁时同样发现,“几乎每个城市的市场中都有摊位销售巫术产品”。这就是因为,在西班牙征服之前,秘鲁本土的自然崇拜早已根深蒂固。古代秘鲁人崇拜大自然的一切,山、水、动植物、洞穴,甚至基因突变产生的六腿羊驼都会被视为灵异。直到现在,尽管秘鲁名义上已经成为一个天主教社会,但是“无论是沙漠地区、安第斯山区抑或是亚马孙丛林的原住民,他们仍沉迷于传统的精神世界……他们相信大地母亲怀抱中的事物可以产生神奇的功效”。书中的这段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安第斯文明依旧在当代秘鲁的文化“底层”中蕴藏着生命力,或者用《穿行秘鲁五千年》中的话说,是“欧洲文化与安第斯文化的融合”。
然而,这样的“融合”又是绝对不平等的。书中提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尽管是皮萨罗的支持者,但也不能不承认,“殖民征服在秘鲁社会建立起一套等级制度,上层是一小撮西方化的精英,下层是印第安人血统的广大穷苦民众,前者对后者的歧视和无情剥削贯穿整个殖民时期并延续到共和国时代”。在这方面,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秘鲁独立将近200年后,才出现了第一位有着土著(克丘亚人)血统的总统亚历杭德罗·托莱多,甚至比作为移民(日裔)后裔的藤森当上秘鲁总统的时间还晚。换句话说,由西班牙殖民征服造成的历史鸿沟历经数百年仍未恢复。或许,如何看待自己“悠久”却“断裂”的历史,仍然会是秘鲁,以及有着类似历史经历的拉丁美洲国家内部的重要话题。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