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16:01 阅读量:3k+
华人号:塔州生活资讯袋熊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有袋动物之一。历史上,它们曾被视为食物来源、害兽和吉祥物,现在则成为受到重点关注的保护动物。科学家正在利用遗传学研究、机器人和公众科学等手段解开有关袋熊的迷思,并找到保护这些动物的新方法。
▲澳大利亚体育场外的“Fatso the Fat-Arsed Wombat”雕像。图/ wiki
2000年,在悉尼举办夏季奥运会期间,一个非官方吉祥物——一只被称为“胖子”的袋熊(Fatso the Fat-Arsed Wombat)——意外走红。在喜剧演员们的推广下,原本并非最受澳大利亚人喜爱的袋熊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几个世纪以来,这种土生土长的有袋类动物曾被炖汤食用,也曾作为害兽被残酷对待。现在,它们已成为物种保护和动物福利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袋熊与考拉的亲缘关系密切,与其他有袋类动物一样,它们也会用育幼袋哺育幼崽。袋熊科现存有三个物种,其中澳洲毛鼻袋熊(Lasiorhinus krefftii,又称昆士兰毛吻袋熊)处于极危状态,毛鼻袋熊(Lasiorhinus latifrons,又称南澳毛吻袋熊)为近危状态,而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的塔斯马尼亚袋熊(Vombatus ursinus)却不属于濒危物种(无危状态)。因此,人们对“光鼻袋熊”(塔斯马尼亚袋熊在英文中被称为bear-nosed wombat或common wombat,意为光鼻袋熊、普通袋熊)的研究要远少于另外两个鼻子上长毛的表亲。
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的考古学家乔治娅·斯坦纳德(Georgia Stannard)说:“这是一个人人喜爱的物种,只是大家对它的了解不是很多。”
斯坦纳德是少数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的科学家之一,而他们的努力正在结出硕果。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对塔斯马尼亚袋熊展开了多项研究,有的通过机器人的探索,揭示了袋熊地下栖息地的特征;有的研究了几万年前塔斯马尼亚原住民捕猎和食用袋熊的模式,发现他们最喜欢吃袋熊的头、胸和前肢,会将这些部位的肉切下带回洞穴;还有一项研究关注了袋熊肠道如何能拉出动物界独一份的立方体粪便,该研究于2019 年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最近的研究还揭示了一种寄生虫病对袋熊的影响,而这种寄生虫最初是随着欧洲殖民者来到澳洲大陆的。
斯坦纳德与美国佐治亚大学的斯科特·卡弗(Scott Carver)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金斯维尔分校的阿林·马丁(Alynn Martin)在2024年的《动物生物科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Animal Bioscience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了目前关于塔斯马尼亚袋熊的研究现状。他们不仅提到了这种袋熊惊人的挖掘能力,还打破了与其相关的若干传说,比如它们并没有方形的肛门,时速也不可能达到40公里。此外,文章还写道,来自道路的危险和与人类的冲突,可能会使塔斯马尼亚袋熊陷入困境;气候变化和兽疥癣的传播也威胁着剩余的袋熊种群。
人类与袋熊的关系:这很复杂
袋熊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例如,研究人员在2万到1.5万年前塔斯马尼亚原住民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袋熊的遗骸。斯坦纳德表示,袋熊是很好的食物,堪称“长腿的砂锅菜” [斯坦纳德没有尝过,但19世纪的英国殖民地官员乔治·奥古斯都·罗宾逊(George Augustus Robinson)在日记中记载,袋熊的臀部与洋葱和土豆炖在一起非常美味]。
来到澳大利亚的殖民者和早期游客一开始都很喜欢袋熊和鸭嘴兽这样标志性的物种,“它们是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斯科特·卡弗说道。卡弗是一位生态学家,在塔斯马尼亚大学求学期间开始研究袋熊。
然而,当袋熊这种多产的掘土动物陷入到人们对外来兔子的普遍愤怒时,这种喜爱就变味了。1859年,兔子被引入澳大利亚,供狩猎之用,之后迅速蔓延到这片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它们四处挖掘洞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袋熊的挖掘对土壤是有益的,因为这会翻动土壤中的养分。但对于为庄稼、围栏和水坝担忧的农民来说,袋熊和兔子都是穴居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到了20世纪中期,维多利亚州的官员开始发出悬赏,每捕杀一只袋熊赏一美元。
斯坦纳德指出,即使到了1900年代晚期,“袋熊也被视为一种大害兽”。实际上,在今天澳大利亚的某些地区,它们仍然是害兽。
▲左图为1855年的一幅名为“挖掘袋熊”(Wombat Digging)的插画,描绘了在维多利亚州中部的一次多日挖掘,试图将一只袋熊从它的洞穴里挖出来;右图是在悉尼西北部沃勒米国家公园的一个岩洞中,发现了有袋熊图案的原住民岩画。图/ S. CARVER ET AL / AR ANIMAL BIOSCIENCES 2024
不过,袋熊再次感受到了人们的关爱,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它们的生态益处。“袋熊是生态工程师,”西悉尼大学的生物学家朱莉·奥尔德(Julie Old)说,“它们的挖掘活动为其他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并能使土壤透气,使水更容易吸收,从而促进了植物生长。”
目前,仍有一些人会捕杀袋熊以保护他们的房屋或农作物,但这通常需要许可证。对此,动物保育工作者已经找到了保护基础设施的方法。如果袋熊钻到围栏下方,农民可以加装与袋熊大小差不多的门。这些门由铁丝网制成,可以像狗狗门的翻盖一样摆动;门上还加了重量,允许袋熊钻过的同时,阻挡其他不受欢迎的小动物,比如与羊争夺青草的小袋鼠。在袋熊不受欢迎的地方,还可以在洞穴入口处安装其他单向门,使里面的动物可以逃出去,但不能再进来。
更多有关袋熊的研究
塔斯马尼亚袋熊栖息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一片新月形区域,以及塔斯马尼亚岛和弗林德斯岛(位于塔斯马尼亚与澳洲大陆之间)。尽管穴居的习性使它们难以计数,但据卡弗等研究者估计,它们的数量超过130万只。卡弗还利用基因标记发现,澳洲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弗林德斯岛的种群在基因上有很大差异。
虽然保育工作者付出了许多新的尝试和努力,但塔斯马尼亚袋熊的种群仍然面临着许多威胁。它们经常成为路杀的受害者。气候变化也可能迫使这些喜欢凉爽气候的小动物迁移到海拔更高的地方。还有可能由殖民者引入澳大利亚的疥螨(Sarcoptes scabiei)。这种螨虫不仅会给人带来恼人的疥疮,也会使其他哺乳动物产生类似的症状,而对于袋熊,却会导致令其衰弱的“结痂型兽疥癣”。有关记录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
疥螨会钻进袋熊的皮肤,导致其皮毛脱落,变得憔悴并辨不清方向。皮肤裂开后,如果不加以治疗,袋熊最终会因继发感染而死亡。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死法。
卡弗等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了解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各个方面,以便更好地判断哪些是最紧迫的威胁。车辆路杀、兽疥癣和与人类土地所有者的冲突,被卡弗列为最关键的三个问题。
为了收集更多信息,奥尔德开展了一个名为WomSAT的公众科学项目,旨在追踪袋熊的出没情况,收集袋熊种群的数据,并提高人们对袋熊的认识。她希望该项目能帮助科学家了解兽疥癣的发病率,并确定路杀的热点地区,从而利用这些信息来保护袋熊。
WomSAT已经绘制了23000多份袋熊目击地图,最北到布里斯班,最西到阿德莱德,偶尔还有超出典型分布范围的目击报告。一位公众科学志愿者甚至拍摄到了袋熊交配的视频。迄今为止的数据显示,许多袋熊死在了路上,尤其是在冬末春初。为此,人们在一些袋熊时常出没的路口竖起了警示路牌。
历史记录和最新研究表明,袋熊在地下活动时,有时会共用洞穴,这可能促进了兽疥癣的传播。卡弗使用一款名为WomBot的机器人对这些洞穴进行了调查,发现凉爽潮湿的地下环境非常适合疥螨的生存和传播。保育工作者正尝试在袋熊的洞穴入口处安装铁丝装置,使它们在离开洞穴时能触发并释放治疗兽疥癣的外用药物,从而起来保护作用。不过,目前还不清楚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卡弗表示,研究人员正在实地测试效果更持久的药物。
▲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家园范围(虚线和浅色阴影),以及洞穴(圆圈)与栖息地类型的关系示意图:深绿色为植被栖息地,浅绿色为草地栖息地,蓝色为溪流区域。(a) 两只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家园范围重叠,既包括植被栖息地,也包括草地栖息地,其中包含若干大型洞穴和小型/中型洞穴,分别用于睡觉和临时避难。请注意,植被栖息地中的大型洞穴比例较高,两种栖息地类型都具有小型/中型洞穴;洞穴可能位于溪流岸边,而远离植被区的洞穴较少。(b) 袋熊洞穴侧面剖面图,洞穴内有一只待在“寝室”里的袋熊。注意袋熊洞穴入口处挖掘时形成的特征性土堆。(c) 大型洞穴和中型洞穴在长度、分支和入口数量方面的结构差异。图/ S. CARVER ET AL / AR ANIMAL BIOSCIENCES 2024
虽然卡弗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其他同样受疥螨感染的宿主,但他表示,他很怀念当初研究袋熊的那十多年时间。他们追逐这些害羞、孤独的动物,研究它们为什么会排出方形的粪便;他甚至还被研究对象传染了疥疮。
最后,卡弗希望,对塔斯马尼亚袋熊的研究能像袋熊走路一样,尽管蹒跚曲折,但仍不断前行,“它们是一种迷人的动物”。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