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少君:哈佛波士顿

哈佛波士顿


 

2001年四月二十三、四日应哈佛大学的燕京学社(YENCHING INSTITUTE OF HARVARD UNIVERSITY)和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的邀请,前往美国的东部文化名城波士顿,在百年历史的哈佛大学燕京大会堂,作有关华文网络文学的演讲。

第一天刚到的时候,中午由北美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的理事长张凤女士和她的先生黄教授请吃饭。

张凤为北美文笔活跃的名作家,人如其文,娇美聪颖,待人热情诚恳,现任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毕业于中国台湾师大历史系,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硕士,著有《哈佛采微》、《哈佛哈佛》等著作。

张凤摄于哈佛园 

其夫婿黄教授任教哈佛化学系,是著名化学家,为人敦厚直率,对张凤的文学创作支持不怠,夫妇相濡与共,实在是令人羡慕不已。

晚上由专程从纽约赶来的北美作协会长、《世界日报》副董事长马克任先生和哈佛大学东亚系李欧梵教授等做东,在中国城请吃海鲜大餐,菜色之丰盛,味道之鲜美,令人对波士顿的龙虾海味终生难忘……                      

波士顿地处美国的东北部, 是一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海港城市。 

波士顿城不大,开车要不了半个小时,就可以从一头开到另一头。

查尔斯河从西到东穿城而过,把波士顿市中心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隔在两岸。

哈佛人特别喜欢查尔斯河,周末时分河两岸到处都是人群,人们到河边或跑步或游戏,为了方便人们骑车和溜旱冰,哈佛大学前的一段沿河公路,还在周日专门禁止机动车通行。

泛舟查尔斯河上,则另有一番情趣,温柔江风虽不能让你成为弄潮儿,但那乘风破浪的感觉还是满潇洒惬意的。

波士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30年,几位来自英国波士顿的传教士在肖穆特半岛建立了这座城市。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这座城市也被命名为波士顿。

经过持续百年的填海造地,如今的波士顿已发展成为面积232.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的智慧之城。

19世纪中叶,殖民地铁路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波士顿南湾产业的发展,铸铁厂、机械加工厂、造船厂和炼油厂四处可见。甚至在整个二十世纪,造船业和铁路行业都在为波士顿南湾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并且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1861年,麻省理工学院在波士顿查尔斯河畔成立。早期,这所高校主要侧重应用科学和工程学,目的是促进区域制造业发展。

二战期间,依靠在国防科技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麻省理工学院迅速崛起。近水楼台先得月,波士顿的工业也因此受益。

麻省理工学院鼓励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商业化,雷神、宝丽来等工业时期大公司在随后成立,他们都脱胎于麻省理工学院。

在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的助力下,波士顿的制造业飞速增长。为此,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波士顿推出了郊区化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将制造业重心向一条建于1951年的半环形公路扩展。

这条公路就是著名的128公路,由于公路两旁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科技创新公司,公路沿线也被成为“128创新走廊”。

半个多月世纪前,128公路曾是小型计算机企业的聚集地,这里一度领先硅谷,是世界知名的电子工业中心。受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政府的军事订单不断减小,70年代的美国大量公司倒闭,失业率上升。

然而128公路的产业基础却帮助波士顿狂澜,迪吉多,奥尔森、王安电脑公司和阿波罗电脑等电子企业迅速崛起。波士顿在十年间就实现了制造业向电子工业的转型,被人们雅称为“东部硅谷”。

在制造业大转移的背景下,波士顿实现了制造业的逆势增长,被成为“马赛诸塞奇迹”。这一时期,是波士顿的高光时刻。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东部硅谷”并没能在随后到来的PC浪潮中继续辉煌。

波士顿的创新主要依赖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者们希望继续沿袭独立创新的传统,但这样的策略使他们逐渐成为了创新孤岛,互联网浪潮和硅谷的崛起,让他们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进入21世纪,社会需求开始从注重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变。这一时期,大批化药专利到期,制药公司在化药的新药发现环节遇到瓶颈,他们迫切的希望能够寻找到新的机遇。

高校云集的波士顿,成为了他们的圣地。

环波士顿地区聚集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波士顿大学等40 多所世界顶尖高校;还拥有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等优质临床医学资源,以及众多在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新材料及化学等相关研究领域引领世界的优势学科群和实验室。

这些研究机构不仅仅通过教育的方式为全世界输出生物技术创新领域的人才,他们更是创新的发源地,影响着全球的生命科学行业。凭借着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资源和智力资源,波士顿在此崛起。

波士顿市政府这次稳稳的抓住了时代给他们的有一次机会,联合科研单位、风投机构,他们吸引大型公司、孵化创新企业,最终形成了让创新成果得以游走和循环的生态,让波士顿在20年的时间里再次重返科技之巅。

波士顿是历史名城,美国很多有名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都和波士顿有关。如起草宪法的如起草宪法的托马斯·杰斐逊就出生在波士顿。影响美国近半个世纪的肯尼迪家族的大本营也在波士顿附近。

一些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象是第一批移民乘坐的“五月花”号帆船,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茶叶党"人的旧址,十八世纪时为了保护美国商船而在大西洋上与大英帝国海军鏖战过的,号称铁船的炮舰“Constitution”号,都在对着游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当年的往事。

二百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但这期间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对美国甚至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在近代人类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一个最重要的科技进步,产生一个工业的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如十八世纪末的蒸气机的发明,推出了十九世纪的工业飞速发展。

十九世纪末的汽车的发明,又带来了二十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当二十世纪接近尾声时,一个新兴和巨大的高科技全方位的信息革命,已渗入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它就是互联网络。

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最大城市,它濒临大西洋马萨诸塞湾,地跨查尔斯河和密斯蒂河的河口,大波士顿地区人口约400万,华人据说20多万。

波士顿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

美国历史上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引起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波士顿也是全美居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都位于波士顿市区,其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也远超其他地区,因为在波士顿大都会区拥有超过100所大学,超过25万名大学生在此接受教育。

波士顿马拉松是该市著名的一项体育赛事之一,赛程长42 千米,从霍普金顿到后湾的科普来广场,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

波士顿的经济基础是科研、金融、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和健康服务业使它成为医疗保健圣地。其金融、银行、保险、商业和投资管理也十分发达,是美国东北部的金融保险中心。

目前全世界每天上电脑网络的人有几亿人次,每天又以百万人次地增长,其中以中文为媒介的网络读者就有数千万人以上,电子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便捷最有效的传播媒体之一。

由此可见,它拥有任何一种平面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庞大的读者群。

今天在国外,特别是北美地区,中文电脑网络杂志已成为传播华文信息和文学创作的最佳途境,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报纸和文学杂志的作用,成为北美华人,特别是知识份子阶层,汲取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

在美国文化科技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哈佛大学的社会作用与其学术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历史及现代的美国哲人精英,无不出身于剑桥城的哈佛大学。

游走于闻名于世的哈佛校园和哈佛广场,你会感到强烈的学术气息和求知的压力,亦能体会到自由奔放的哈佛校风,给她的学子所带来的那种无法比拟的自豪和骄傲。这使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未名湖和三角地……

有一本介绍哈佛的中文书称哈佛大学有一百多个图书馆,其实这指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的总和。

主要图书馆只有三、五个,其它的都是院、系图书馆和本科生学舍的阅览室。从文理学院通往希利斯图书馆的是一条小道。

道路两边是红砖铺成的英格兰式人行道,每隔几十米就有一盏路灯,灯光昏黄却很有情调。晚上我从图书馆返回旅馆时,已近午夜,夜深人静。

我踩着红砖,从一盏又一盏路灯下走过,影子缩短了又拉长,拉长了又缩短,让我真的想起了二十年前通往图书馆的燕南园小道……

哈佛燕京大会堂看上去洗练、明快,甚至显得简陋,但它们却是现实主义建筑学派的代表作。

几部反映哈佛学生生活的电影,如《爱情的故事》和《力争上游》都有这些淡黄色的楼房的镜头。

楼房是由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斯五十年代设计的。现实主义的理念之一是按空间的用途、性能、相互关系来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

当我演讲的引言人,耶鲁大学教授、著名诗人郑愁予先生,向大会介绍我的履历时,幽默地说:有关少君的介绍,太长了,我都无法介绍……他自己只写了三十四个字。

我说:我怎么敢在哈佛大学介绍自己太多,在和哈佛的北大校友涛碰面时,我们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北大读书时,我和他一起去找当时在北大访问的杜维明教授聊文化哲学,二三个小时后,他问我听懂多少,我说很少,他说他听懂了,他说这就是为什么他现在能上哈佛而我不能。所以我在美国是为五流的公司打工,读三流大学,到二流大学工作,来一流大学演讲。

听众大笑。

主持会议的杜维明教授,是我最早的启蒙导师之一,第一次赐教时我只有十八岁,但对我以后的人生有重大的影响。

他现在是享誉世界的儒学大师,早年曾任教普林斯顿大学和伯克莱加大,对中国哲学的研究造诣极深,是哈佛大学东亚系百年来第一位系主任,并兼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他的“文化中国”论说,在学术界影响极大,近年来常常被有关国家邀请讲学,是哈佛大学地位崇高的教授。    

我的讲题是《华文网络文学的前景与问题》,由于是最新的研究命题,吸引了许多研究学者的兴趣,连著名文学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先生都饶有兴致地表示也要上网写小说。

我带来的几十本新出版的书,被抢购一空。

望着台下坐着的名家学者,不但有哈佛及耶鲁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研究生,还有专程从中国台湾赶来同堂演讲的名小说家朱天文等……心虚,但还是要讲下去……

网络开始于美国,在6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为了预防核灾难建立了互联网络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其中ARPA是美国国防部先进技术研究项目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缩写)。

建立起来的这种互联网络是一个分布式的多路由选择连接,并没有中枢机构,也没有一个唯一的最高集中领导机构,而是由多个相互联结的网络中心组合而成的。

70 年代到80 年代,互联网络得到扩展,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门,并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提高,互联网络迅速向商业化、社会化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从事网络商贸活动已成为普遍潮流。

商业既然产生,文化自然也已形成,网络文化在这种无中心随机连接的物理链路中出现了“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的人文要求是毫不出奇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分布式运算使多媒体服务成为可能,多路由选择使无限连接扩展成为现实。

诱人的网络环境,使文学的载体得到改革,可以在信息传达方面助内容一臂之力。

由于电脑网络系统最早是由美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发出来的,美国的大学是除政府之外的第一批用户。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批留学生赴美加学习,自然也就成为这种先进的传播手段的受惠者之一。

一九九一年四月五日,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在思国怀乡深情中应运而生。

每期周刊在星期五编定後,通过无所不达的网际网络INTERNET传送到全球各国数万订户,成为众多华裔家庭周末必读的"精神美餐"

从一九九一年第四期的第一篇留学生小说《奋斗与平等》到后来连载十四期的《回国求职随笔》,都在留学生和华人社会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如果你问在美、加、澳、日留学的近二十万中国留学生,大概几乎没有人会说他没看过这份杂志,其影响力超过任何一种中文媒体。

从九三年起,由遍布世界各国各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综合性中文电子文学杂志如潮水般涌现。如美国的<<新语丝>>、《新大陆》、《布法罗人》和《未名》,加拿大的<<风华园>>、《红河谷》和《窗口》,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和《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等。

网络文学大概有三种内容:

一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网络,其代表有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形式。

另外一种,只是把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放上网络而已,比如大量的小说收藏站点。

最后一种,就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而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这类东西最多,也最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代表,几乎所有的文学爱好者的个人站点都有这一类的作品。

没有地方发表,就放上网,既满足发表欲望,而且,当发现有人来看时,心理还会自我安慰地想:起码现在有人在看,或者这样比出一本被丢在书店角落里蒙满灰尘的书强。

这种文学创作,其实也是一种所谓的“地下文学”,但是有着以往地下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好处,就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流传,只要你能做足够多的宣传。

这体现了网络文学创作独特的价值观: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可以向更多的人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情绪。

网络是否可以作为独立的虚拟世界,未可断言,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着进入网络,却是不争的事实。

人群的网络聚集已经构成社会性活动,而网络一旦作为人类社会性的一种活动场所,就必不可少地相应产生了依附于网络之上的技术、艺术和哲学。

技术构成了网络的运作,艺术反映了人类网络生活的精神层面,而哲学是网络存在意义形而上的表达。

文学作为最平民化的艺术形式,是网络艺术活动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

网络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但给那些以笔吃饭的传统作家们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与冲击,同时也给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游戏规则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在中国大陆作协一九九八年十月招开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中,当笔者将北美读者早已习惯的网络文学介绍给国内的作家时,他们听到后的第一个反映就是:稿费该怎样算?版权该如何保护?

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给人们所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写作方法的问题,而是牵联着著如法律、责任以及观念等许许多多的问题。

严格地说,它是涉及了本世纪末一个最大的社会问题。正是因为网络文学所具有的重大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使其在不远的将来,将超越书本和报纸杂志的阅读和普及,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将显示出日益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

同台和我一起演讲的朱天文,出身于文学世家,说起她就令人想起其父朱西宁和其妹朱天心、朱天衣。

在中国台湾早在七十年代她就名震文坛,她的《荒人手记》曾获第一届时报文学百万大奖,已出版几十部小说及电影剧本。

但说起文学她依然热情不减当年,对世纪末的中国台湾文学,有一套她自己的见解。

目前美国有几所大学包括哈佛大学都将她的小说列入课本,我们会上会下谈了许多,相约台北再见。

熟悉了波士顿后,感觉到波士顿这个城市很爱: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俯拾即是,顶级的交响乐团一年四季上演着令人难忘的乐章,周末市中心公园里五花八门的演讲,昆西市场里各色小吃,宽广宁静的海滩,物美价廉的龙虾,真是不一而足,一时难以尽述……入夜,那些在哈佛广场上的形形色色的小酒馆儿更是人满为患。

这些小酒馆儿大都卖自酿的啤酒和一些小吃,物美价廉,顾客大多为学生和教授。喝一杯独此一家的生啤酒,让忙碌一天的心松弛一下,应是波士顿给人们带来的另外一种享受吧。

朋友建议我安排一天的时间速览波士顿,先去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再去波士顿海滨的当代艺术学院参观先锋艺术。

他强调不要错过波士顿公共图书馆,说600多万卷藏书的地方绝对值得一看,可与藏书媲美的是馆里的壁饰、壁画、绘画和雕塑作品。

建筑则看“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这座建筑在美国最宏伟的地标建筑榜单上一直名列前茅。

当然还有波士顿标志性的灯塔山(Beacon Hill)附近,周围到处是希腊复兴式和联邦式的房屋、优雅的广场以及历史遗迹。

孩子则带他们去波士顿儿童博物馆(Boston Childrens Museum),那里不会有“请勿触摸”这类提醒,也可以前往新英格兰水族馆(New England Aquarium)了解大海的奥秘, 或是在科学博物馆(Museum of Science)探索世界奇观。

还有乐高乐园探索中心(Legoland Discovery Center)和波士顿绿地Greenway 的喷淋池。 

第二天,我还是选择了波士顿最传统也是最具有历史韵味的观光路线:自由之路,从波士顿公园出发,到Bunker Hill Monument结束,沿路一共十几个个景点,大约3英里。

来到波士顿一定要用双脚穿城而过,翻阅波士顿的历史。

从自由之路的起点开始地上都会有标志以及用红砖铺成的路线,沿着走就绝对不会错。

第一站是有着金色屋顶的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每次看到金色屋顶都会让我想起中东的教堂,还好有红砖墙融合了下,没那么浮夸。

从议会大厦步行经过 Mt.Vernon 街上的尼科尔斯故居博物馆,就到了笔架山历史街区。

铺满石砖的人行道、沿路两边明亮的煤气灯、古老的榆树和掩映其中的上世纪建造的联排红砖楼,Charles Street两边都是咖啡店和古董店,浓浓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不想这么快离开,就进了家咖啡店停留了一会儿,感受够了才依依不舍的继续前行到拉丁学校的旧址。

它既是波士顿第一所公立学校也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公立学校,不愧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人行道上的马赛克砖标记出当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和查尔斯·布尔芬奇等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

然后不远处就是波士顿老市政厅,现在是饭店和办公场所,这幢建筑不是波士顿遍地都是的红砖楼,属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风格的建筑,庭院里还树立着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波士顿第二任市长约西亚·昆西的雕像。

再往下走就是老州议会厅,在当时是波士顿的最大建筑,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建筑,因为茶党支持者聚集在这里举行会议,抗议英国对北美殖民地茶叶贸易的税收政策,使得这座建筑一举成名。

大厦是波士顿的典型的古老红砖建筑,也是波士顿最古老的公共建筑,在大厦的东侧阳台见证了独立宣言首次向公众宣读,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昆西市场,市场的前后出口以罗马建筑风格建造,有大型圆柱和标志性的三角式屋顶,昆西市场是波士顿最大室内集市和食品店集中地,可以尝遍绝大多数波士顿美食。

Faneuil Hall Marketplace

Newbury Street

Harvard Square

当然,我更喜欢在波士顿生机勃勃的海滨区观鲸和看日落。波士顿的购物区很特别,游客既可以逛逛装有玻璃橱窗的室内商场,也可以漫步于露天市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法尼尔厅市场(Faneuil Hall Marketplace),还可以去纽伯里街(Newbury Street)的时尚商店以及“哈佛广场”(Harvard Square)。

波士顿也是一座体育之城,无论你是狂热的球迷还是普通观众,都可以在职业和大学队伍的比赛中体验为主队呐喊助威的乐趣。要是你赶不上红袜(Red Sox)棒球队的比赛也无妨,任何时候都可以参观芬威球场(Fenway Park),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棒球场。

波士顿厨师们的特长是烹饪海鲜,用最新鲜的当地食材烹制招牌特色菜,本地的海鲜无论怎样制作味道都非常好。

他们最经典新英格兰风味融合了多种多样的各族群菜式,几乎每一个餐厅都有一道是波士顿“菜单”上的大菜,但外地人来波士顿最想吃的是波士顿龙虾大餐。

除了波士顿的历史、体育、教育,“Bawston”口音长期以来一直是波士顿独特而有趣的特色。 

美国人是通过好莱坞电影和肯尼迪总统的讲话而熟悉了波士顿口音,这种口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英国移民,朝圣者和清教徒等盎格鲁-撒克逊殖民者最初在马萨诸塞州定居时,带来了他们东南部的英国口音,被称为波士顿婆罗门的上流社会定居者带来了一种英国精英的口音。

以著名的波士顿人和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代表,婆罗门口音是受过教育的、精英的、富有的、有权势的人的代名词……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波士顿无论是登山还是潜水,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能找到让你尽兴的地方。波士顿濒临广阔的大西洋,往北开车四十分钟就可达到的新罕布什尔起伏的群山,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人可以放纵“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

张凤说如果你秋天来,波士顿处处都可以入画,遍地的红叶把一切都溶进在沉甸甸的秋色里,站在查尔斯河畔,真是会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感。

在波士顿开车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交通标志混乱不清,单行道、五叉、六叉路口随处可见。很多驾驶人,行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

由于一些交叉路口不标路名,有些在地图上标得明明的地址,不转上几圈儿,就是找不到。所以,初到波士顿,开车迷路是家常便饭。

有人说在纽约开车最难,但以我的经验,要说在哪个城市开车难,如果波士顿称第二,那纽约就绝不敢称第一。

曾和一位在哈佛读过书的朋友谈到在波士顿开车难,这位现远在达拉斯的朋友调侃道:“可能就是波士顿人这种开车时争先恐后,舍我其谁的习惯,才是让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们最终有了在美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界成为领袖或精英的竞争力。”这话或许不无道理吧!

与自己开车相比,波士顿公共交通却是十分 令人称道的。完善的大众地铁系统,可以方便地带你到市区里那些主要的景观和闹市,让你充分领略波士顿的文化和生活。

哈佛之行,不但使我见到了杜维明、马克任、郑愁予、余英时、李欧梵、张凤等先生旧识,也结识了许多新师益友,如诗人陈克华、孟浪、贝岭,作家刘安诺、龚则蕴、王正军、林眉、王申培等,还有赵如兰、郑达等教授学者。

会后,北美作协纽英伦分会宴请我们,大家互致珍重,别情依依,大有相见恨晚,离别难舍之情。

翻开《辞海》,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定义: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文学的社会意义毫无疑问也是网络文学的社会意义。探讨网络文学的起源、特点、问题和发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证实在网络上,其文化交流过程形成的文学,已经隐然成为一种和书本文学相呼应的网络文学系统。

哈佛大学虽然极重传统,但她也乐于接受新的东西,这也许就是一百多年来,她始终使自己立身于世界教育的顶峰中而不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吧。

走过哈佛,我不由地想起了海峡两岸的北大、台大,回头看看这些名校所走出来的人和所发生过的历史,不禁感叹大学对人一生所起到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啊。

回首问刚刚六岁的女儿,将来读书要上哪个学校? 哈佛!回答毫不犹豫,令人不无鼓舞。  

离开哈佛,感觉到一股新鲜的轻柔之风起于网络,不管人们是否有所察觉,它已经盘旋在我们的鬓发之际,翻飞于我们的衣裾之间,温柔却又坚定,凛冽却又清新。

迎风,我已无言。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少君:哈佛波士顿》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卡罗莱纳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C-社区生活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最新资讯

Harvard in News on 4/24/2025 媒体中的哈佛

Harvard in News, 新闻中的哈佛昨天 20:21

静静的叽叽喳喳:黄山人的故事

华人头条-荟萃文坊昨天 19:50

孙重贵:读书温暖人生

华人头条-荟萃文坊04-23 20:42

Harvard in News on 4/23/2025 媒体中的哈佛

Harvard in News, 新闻中的哈佛04-23 20:04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