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09:43 阅读量:5.4万+
华人号:中国网2025年春季,全球电影市场正处于罕见的双重“寒潮”。一方面,中国电影票房持续低迷,类型创新乏力;另一方面,好莱坞这个百年影像工业引擎也显露疲态,产能下滑,观众热情减退,平台订阅见顶。一时间,关于“电影是否已死”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在纽约曼哈顿的一间办公室里,好莱坞电影投资人、闪梭国际创始人兼CEO Jonas Hu却持有完全不同的视角,在系统性焦虑中,寻找好莱坞的未来变量。
“这不是终结,而是一次深蹲——一次伴随结构重构和技术革新的临界状态,”Jonas Hu说。他出身投资人,早年曾担任影视基金管理人,后投身独立电影制作,主导投资与制作的多部作品累计票房超过5亿美元,并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同步发行,也涉足影视融资、海外发行等领域。他观察这个行业的角度既冷静,也充满系统化思维。Jonas Hu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好莱坞危机背后的四大深层逻辑进行了分析。
“政治正确”正在重塑创作激励机制
“我们在谈论创作自由时,往往忽略了资源的分配逻辑。”Jonas Hu指出。
他提到近年好莱坞在选题、选角、营销中高度重视“政治正确”的表现,例如迪士尼的真人版《小美人鱼》、Netflix多部聚焦边缘群体的原创剧集,以及奥斯卡奖项对“少数族裔议题”的倾斜。
“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化平权,它已经演化为一种制度化偏好。”Jonas Hu解释道。在投资决策环节,如果一个项目能够触及少数族裔、性别议题,它获得基金、平台、奖项支持的概率显著提升。
“对制片人而言,如果拍一部关于有色人种的剧情片,能更容易拿到制作补助或进入奖项评审体系,为什么不做?对演员来说,如果参演一部代表群体声音的影片,就可能获得更多可见性,这是职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在Jonas Hu看来,这并不是个体的错,而是整个系统在强化一种“安全创作路径”,这种路径不一定追求观众体验或艺术张力,而是优先服务于价值表达。
“这种模式并非不可取,但当它主导了大部分中型制作项目的资源倾斜,创意生态就会逐渐趋同,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他说。
工会力量膨胀,创作弹性严重受限
2023年的WGA和SAG-AFTRA罢工,让好莱坞的“刚性成本”问题彻底浮出水面。
“我们要理解,美国的影视工业体系曾经是全球效率最高的协作系统之一。工会存在的初衷是保护创作者,但当它们的博弈方式逐渐脱离市场规律,系统就开始变得脆弱。”Jonas Hu说。
在他看来,这一轮工会罢工不只是谈判本身的问题,更暴露了当代影视工业在制度层面缺乏弹性:工会成员的片酬水准、工时限制、福利保障不断提升,使得每一部中大型项目的固定成本呈指数级上升。
“一个摄影指导,如果是工会成员,费用可能是非工会人员的两倍以上,而且不能加班。你知道这在拍片现场意味着什么吗?我们一组灯架没架好就得收工,哪怕你设备租金是一小时两万美金。”
他补充道,在好莱坞制度里,一旦发生纠纷或工作中断,往往不仅仅是延误,还可能触发法律条款、保险机制、资金冻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对投资人来说,这就是系统性风险,不是某一笔预算可以化解的。”
“IP续集瘾”成为系统惯性,原创项目难以生存
“如果你拿一个原创剧本去流媒体平台Pitch,对方可能根本不看。如果你拿的是一个有过三部曲的老IP,就可以直接签意向函。”
Jonas Hu坦言,在目前的融资环境中,IP逻辑几乎主导了好莱坞的内容分发和投资体系。无论是漫威、DC,还是《星球大战》《速度与激情》,这些品牌成为平台、影院和观众的“默认选择”。
“这不怪投资人。我们只是适应游戏规则的人。”
但问题在于,这种“续集驱动”的内容生态正在快速消耗观众的耐心与兴趣。
“观众是聪明的。当他们每年看到同一套英雄模板、同一种结构、同一种高潮设计时,他们的反应就是:我可以不看。”
2024年暑期档的预售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即便大片云集,依旧缺乏票房爆点。《银翼杀手》《教父》《阿甘正传》那种“原创即高峰”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
“技术范式切换”才是根本变量
在Jonas Hu看来,好莱坞当前的“低谷”并不特殊,历史上这种技术前夜的混乱曾反复出现。
“20世纪90年代CGI特效的普及,让《终结者2》《侏罗纪公园》打开了全新叙事空间;2010年前后,流媒体颠覆了DVD、电视网的分发机制,让内容变得‘随需即播’。”
而今天,我们正处于另一个转折点的边缘:虚拟拍摄、AI辅助制作、跨模态叙事系统正在重新定义“电影生产”的边界。
“你看《曼达洛人》的LED虚拟背景、《阿凡达2》的实时动作捕捉、OpenAI Sora合成影像技术,所有这些技术都在解构传统制作流程。”
但Jonas Hu强调,技术变革不是自动发生的,它需要一套新的“内容创意-制作工具-平台传播”的生产范式。
“这也是为什么这段时间格外混乱。旧模式已崩,新模式未立。”
他将当下比喻为“深蹲”,是力量储备、结构重组、边界探索的过程。在他眼中,真正能够抓住这波新范式红利的创作者与投资者,应该同时理解影像语言、数字技术与市场结构。
“你不能只是个‘拍电影的’,你得是一个理解合成图像、算法叙事、社交传播的新型创作者。”
后记:行业尚在下沉,变量尚未显现
采访结束前,Jonas Hu望向窗外灰蒙的天空。
“很多人说‘春天总会来’,但老实讲,电影行业的春天不是自然气候,是结构变量叠加的结果。”
他仍在观察那个变量何时浮现:是一次工业标准革新?是一次全球文化需求的突变?还是一个AI影像产品的横空出世?
“对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投资哪个项目,而是理解哪个技术节点、哪个观众行为、哪个叙事结构,能够真正替代当前已经耗尽的生产范式。”
他沉默了一会,补上一句:“如果那天真的来了,我希望我还在这个行业里。”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