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身边的感动和力量
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当法槌敲击声在时光长河中次第响起,我们总能听见那些清越的回响。过去一年间,《采风周刊》循着法治中国的年轮,用文字拓印下全国法院50余位干警最动人的故事。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宛若法治长河中的一颗颗星辰,闪闪发光,虽无声却有力。
今天,我们在对去年报道的人物进行盘点与回顾的基础上,从中选取了9位典型代表,集中展现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力量。他们岗位不同、地域各异,但都怀着同样的初心——以法为尺,以情为墨,书写着公平正义的篇章。
从上海静安区的“小白法官”白云,到河南濮阳的“公益志愿者”韦怀银;从江苏仪征的“司法先锋”边晓斌,到四川天全的“石榴籽调解”法官高玉丹;从内蒙古赤峰的“作家法官”牛占龙,到北京三中院的“法治匠人”郑吉喆;从安徽淮南的“调解能手”郝荣琦,到陕西宝鸡的“铁面法官”白明瑛,再到浙江衢州的“破产专家”王俪婧。他们,有人用耐心化解家事纠纷,让“烟火气”中多了一份温情;有人用爱心守护困境少年,为寒夜中的孩子点亮一盏明灯;有人用智慧破解难题,为濒危企业寻找重生之路;有人用坚韧应对复杂案件,为正义注入力量……他们的故事,展现着法院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正是他们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法治温度有了具体的形状。当“全国模范法官”的绶带映亮斑白的双鬓,当结案数化作当事人舒展的眉头,我们才懂得:所谓正义,就是有人甘愿把一生淬炼成连接法条与人心的桥梁。


开庭、调解、巡回审判、回访、普法讲座、参与纪录片拍摄……白云总是忙得脚不沾地。
在白云看来,涉老审判是最贴近民生的“烟火气”,每当看到当事人的笑容,听到当事人的一句“我信你”,她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3年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白云审理的700余起涉老案件,调撤率逾六成,被她的当事人亲切地唤为“小白法官”。
白云办理的一起“垃圾山案”,让她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法官逐渐走到台前,受到更多关注。
静安某小区一户居民侯某在自己家中堆放大量垃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座“垃圾山”,恶臭难闻,且其家中电线裸露老化,纸箱、塑料堆积,有巨大的火灾隐患。邻居叫苦不迭,侯某一家若无其事,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数次上门,却苦于无权破门清理。
“权利的行使是有边界的,不应以牺牲他人的合法权益与居住安宁为代价。”判决现场,白云铿锵有力地说。那天,她的手心有不少汗,不是因为紧张,而是激动的老人们抢着和她握手留下的印记。
“垃圾山案”审结后几个月,白云参加了上海法院第三届十佳青年的现场评选会。聚光灯下,她大方自信,侃侃而谈,真诚的讲述打动了听众和评委,最终荣获“十佳青年”称号。她的故事在《人民法院报》刊登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今年年初,她获评“全国模范法官”。

在河南省濮阳市,有这样一位用爱温暖无数受伤心灵的人——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后勤中心干警韦怀银。
2015年,韦怀银组建了濮阳市仁爱青少年救助中心。10年来,他带领千余名仁爱志愿者,打造了多个志愿服务项目,让68万余名青少年受益,他们长期帮扶的206名刑事罪犯或被害人的子女中,有53名考入大学,28名考入重点院校,两人本硕连读;他们帮扶的孩子,无一走入歧途。他们的“法治伴青春护航促成长”项目成为全国200家普法宣传项目之一,“释和青春·逐梦前行”也在大赛中斩获佳绩。
韦怀银与他的团队,关注着那些因父母过错或不幸而无人关爱的孩子。12岁男孩敬敬,在父亲被警车带走时绝望追赶,韦怀银将他揽入怀中,“孩子,别怕。你还有我”一句承诺就是10年。贝贝的父亲因贩毒入狱,母亲离家,韦怀银不仅定期资助贝贝,还帮贝贝的奶奶解决了低保账户被封的难题。韦怀银的妻子张晓娜也是一名志愿者,她和韦怀银一起关爱着孩子们,看到亮亮冬天没有秋裤穿,第二天就给孩子买齐了秋衣秋裤、棉袄棉鞋。
韦怀银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些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他就像那寒夜中的繁星,虽不耀眼却无比温暖,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爱的滋养下,勇敢地走向未来。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副庭长、喀喇沁旗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牛占龙的书房,你会被眼前琳琅满目且品种多样的书所震撼。
牛占龙说,于他而言,阅读书籍的最大收获之一,便是从中汲取了不少古人的审判智慧,学习古人如何多样化地思考并寻找破解案件的办法,将古人的智慧转化为他在实践中的审判思维。
在赤峰中院工作的15年,牛占龙始终坚守在司法审判一线,以一片丹心守护这片赤色霞光下的公平正义与民生福祉。在张某富工伤索赔案中,牛占龙在庭审时对行动不便的张某富主动帮扶,温和亲和。二审判决支持张某富的诉求,给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带来了希望。梁某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里,牛占龙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和判决综合效益,作出发回重审的判决,最终让企业摆脱困境,梁某也心服口服。
2022年1月,赤峰中院立案一庭二审民商事快审团队成立,牛占龙调任该快审团队团队长。2022年和2023年,快审团队共办理案件5800余件,其中牛占龙个人办理了2600余件,结案2500余件,服判息诉率达到90%。
工作之余,牛占龙不仅是个书迷,还创作出了《古春风之名家、奇案、智审、妙判》等法律文学作品、《局中局》等长篇小说以及十余篇法学论文。2023年牛占龙完成了25万字的长篇刑侦推理小说《蝉影》,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23年12月14日,一场雪悄然覆盖了仪征这座宁静的城市。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那间靠窗的办公室再未亮起熟悉的灯光——该院常务副院长边晓斌离开了他守护了半生的天平。
这一天,边晓斌在执行现场勘查任务时,因公牺牲,年仅49岁。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这是边晓斌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边晓斌牺牲后,同事们从他办公室整理出了47本工作笔记,一字一句记录他兢兢业业、一心为民的日日夜夜。
扎根基层法院二十九载,边晓斌始终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的最前沿。2016年,他响应号召投身援疆,将审判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带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人民法院,不到一个月就走遍新源县大小乡镇,推动当地法院审判质效跃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方阵。
在仪征,他更是为司法事业倾尽全力。某造船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历时多年陷入困境,边晓斌积极协调,拍板定调,最终促成破产财产以超过起拍价5000万元的价格成交,让258名职工和150余名普通债权人在春节前得到清偿。他关心年轻干警,推动简案中心改革,让年轻人快速成长;他心系群众,让“小五匠”们“伤有所保”,让工人们“老有所养”。
皑皑白雪覆盖了真州古巷的青石板。边晓斌的办公室里,年轻法官们翻看着他的办案笔记。窗台的水仙已绽放,像边晓斌的故事,飘洒缕缕幽香。

青衣江畔,四季更迭。四川省天全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磨砂玻璃窗内,总能看到该中心主任高玉丹俯身与当事人交谈的身影。这位“80后”法官,如同石阶上的苔花,在司法为民的褶皱里绽放出牡丹般的赤诚。
国道318线横贯天全,涉少数民族纠纷时有发生。高玉丹组建涉藏纠纷诉前调解队伍,成立“石榴籽”调解室和“5G远程参审室”,成功调处涉少数民族纠纷257件。那年冬天,她通过远程调解,仅3天就化解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
在仁义镇,面对农户们工钱和油菜籽钱被拖欠的难题,高玉丹在油菜花海里普法,她多次联系查找,耐心释法,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面对开发商延期交房且要求业主签免责承诺书的纠纷,高玉丹以个案为示范,为后续类案提供参考依据。她统筹推动“石榴籽”调解室入驻乡镇综合治理中心。在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中,她将诉讼服务与信息化技术结合,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全天候诉讼服务,提升司法效能。高玉丹协助制定20多项运行配套机制,引入调解委员会,打造“数智云审”在线诉讼平台,研发“法小天”智能语音机器人,探索出“三步分流法”等。
高玉丹就像那如米小的苔花,虽平凡却坚韧,在司法岗位上默默奉献,绽放出绚丽光彩。

查得再细点,思考得再深些,带着老百姓期待的注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郑吉喆办公室的灯光映照过一次次推倒重来的判决,望京街角的末班地铁记录下一回回疲惫晚归的脚步。倾情付出之后,结局被这位青年法官一 一改写,最终案结事了。
研究生毕业后,郑吉喆进入法院工作。在一起相邻关系纠纷中,他不惧困难,一户户走访,最终成功调解,为矛盾画上了休止符。在“史上最贵的退一赔三”案件中,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以一张单据为突破口,认定欺诈事实,有力地震慑了不法商家。全国首例“隐形加班”案,他审阅大量材料后,认定劳动者属于“隐形加班”,用人单位应支付加班费,顺应了数字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趋势。
扎根审判一线15年,鬓角隐隐生出银色,审判技巧日渐老练,郑吉喆判起案子却更加审慎。在郑吉喆看来,作为二审法官,判决书中的“终审判决”四个字重如千斤,必须多想一些。
15年来,郑吉喆主审案件4000余件,他办理的案件曾获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撰写的文书获评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等。郑吉喆以对司法公正的执着追求,诠释着法官的担当与使命。他如同一束光,驱散黑暗,守护公平;又如同一座灯塔,在司法的海洋中,为当事人指引希望的方向,让法治的光芒温暖每个人。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淮河两畔,照亮了泉山法庭的檐角,郝荣琦早早来到办公室,伏案梳理起今天案件的调解方案。作为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泉山人民法庭庭长,郝荣琦始终用自己的执着与担当,书写着司法为民的动人篇章。
在陈奶奶一家的继承纠纷中,面对复杂的案情和剑拔弩张的双方,她巧用孟德尔遗传定律确定关键事实,又从亲情与生活角度出发,定制调解方案,成功化解纠纷。在55户业主与开发商的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里,她不惧困难,采用“背靠背”调解法,抓住时机,逐个击破,最终让双方达成合意,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面对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案情,郝荣琦善于抓住矛盾要点、逐个击破。针对家事纠纷,她运用“分层递进调解法”,倾听、共情、疏通、梳理、化解,促使家庭成员和好。办理群体性案件时,她认真倾听、耐心疏导、辨法析理,形成“五抓五着力”工作方法,实现零信访,零群体性事件。她还总结出“四步走调解法”等工作方法,妥善化解了大量纠纷。自2012年入职以来,郝荣琦共办理各类民事案件3831件,其中调撤近2000件。
暮色漫过淮南煤矿纪念馆的穹顶,郝荣琦仍在翻阅卷宗。窗外淮水汤汤,归巢的候鸟掠过粼粼波光,翅膀下那些她守护过的万家灯火,正连成司法银河里最温润的星群。

在法槌起落间,她完美诠释了“棱角”与“柔情”。她是公平正义的忠诚守护者,也为那些身处黑暗的心灵,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明灯。她就是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白明瑛。
2021年9月,白明瑛承办了一起由全国扫黑办、全国教育整顿办“双挂牌”督办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涉黑案件。
17名被告人8项罪名,383本卷宗……白明瑛坐在案卷的“包围圈”里,每天逐本吃透、逐个攻破,与合议庭成员逐本讨论、逐个分析,形成了26万余字的阅卷笔录。庭审是一场“持久战”。整整4天,从上午8时30分到晚上8时30分,白明瑛每天主持近12个小时的高强度庭审,最后一天庭审结束已近深夜。写完345页、19万余字的判决书后,在10天的时间里,白明瑛和办案团队将判决书整整校对了5遍。
白明瑛的内心,并非只有法律的冷峻。在办理一起盗窃案件时,她发现犯罪嫌疑人留下了无人照料的孩子。为了给这个孩子找到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她四处奔走,联系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耐心劝说孩子的亲属。她还为孩子争取救助款、办理低保,让孩子重新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她坚持“心理疏导+圆桌审判+判后帮教”的未成年人审判模式,成立了全市首家未成年人心理关爱中心,帮助失足少年重新走上正轨。

王俪婧说,每个职工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份工作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一件破产案件承载了小到十几个、大到数百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责任之重常常让她夜不能寐。作为一名破产审判方面的专家,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王俪婧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破产审判“及时出清”和“积极拯救”的最大效用。
2021年12月,衢州某汽车有限公司近50名员工因仲裁裁决未兑现,纷纷来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该公司的财产已被其他诉讼、执行案件查封,即使强制执行,也难以保证这些员工在春节前可以优先清偿到位。面对情绪激动的职工,王俪婧耐心沟通,帮助他们第一时间推选出了代表并提出破产申请。接到申请后,王俪婧马上指导管理人归集企业现有资金、加快应收账款催收,同时申请破产基金垫付保障。仅用时一个月,就将97万元的工资问题妥善化解。
在浙江某器材公司破产案中,她架起了十多个市、区级部门的“跨江大桥”,争取到了550余万元欠薪应急保障金全额垫付了所欠薪金。与此同时,在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下,“浙江某器材公司员工现场招聘会”顺利举行,190名原企业员工,最终达成意向110余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王俪婧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官的担当,以“钻”劲和柔情,帮助更多企业行稳致远。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2024,身边的感动和力量》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尼日尔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