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歌剧,原汁原味也能有滋有味

2025-04-30 05:10 阅读量:1.3万+

华人号:光明网

  【面面观·歌剧是否需要中文译唱】

  作者:赵碧波(哈尔滨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歌剧演员)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老师倡导的歌剧“洋戏中唱”已经探索和实践了多年。事实证明,这条路是成功的,尤其对歌剧的普及功不可没,但这不代表西洋歌剧必须走中文译唱的路子。在笔者看来,中文版歌剧只能算理解上的“权宜之计”,而非艺术上的“终极表达”。在歌剧普及的初级阶段,洋戏中唱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无论从综合价值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歌剧,原汁原味也能有滋有味。

    日前,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图为闭幕演出《茶花女》现场。 

  1956年,改编自法国小仲马同名小说的歌剧《茶花女》,首次以中文版的形式搬上中国舞台,自此掀起洋戏中唱的热潮。这种尝试本意是为观众扫除语言障碍,降低欣赏门槛,希望观众“听得懂、感受得到”,从而激发歌剧普及热情。从1956年起,《茶花女》《蝴蝶夫人》等译配版广受欢迎,表明洋戏中唱确有其历史必要性与群众基础。

  但是近70年过去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译配是艺术“便利”的选择,不是“忠实”的体现。正如郑小瑛本人也指出,翻译工作极其复杂,需数千条意见反复打磨,译词与旋律常常难以自然贴合,美声唱法本就偏重元音清晰与语音流畅,而中文的四声和断句特性极易导致唱词“倒字”“变调”,使得唱法技巧与语言逻辑发生错位。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也曾有学生质疑为何要用原语言演唱“听不懂”的内容。对此,笔者常以电影为喻:你会因为不懂法语而让演员说普通话吗?若仅为理解剧情,字幕足矣。我们追求的,是艺术的完整性,而不是语言的便利性。

  若要理解洋戏中唱的弊端,不妨设想一下中戏洋唱的情况。京剧是我们的国粹艺术,大家耳熟能详。设想京剧《贵妃醉酒》若以英文演唱,是否还具“原味”?如果仅为图新鲜、图一乐,或者方便观众理解故事内容,这种尝试无可厚非,但是你要说“这就是京剧”,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京剧与歌剧虽然诞生于不同文化土壤,但在艺术结构上的统一是相通的,二者都是高度程式化、体系严谨的艺术。正因为京剧以中文为母语创作,它的旋律与语调才完美契合,若贸然翻译,其艺术光彩便难以维系。同理,西方歌剧脱离了原语言,其艺术品质也将大打折扣。

  歌剧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文化结构的结晶。它集音乐、戏剧、文学、舞美于一体,语言、音乐、节奏、唱法等每一个元素都环环相扣,不可随意拆解。尤其在语言与唱法上,经典歌剧与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语言的节奏、音韵、语气天然契合,彼此依存。正如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所说,“歌剧是人类声音与建筑空间之间最自然的对话”,任何改动都可能破坏这种和谐。

  将经典歌剧改为中文演唱,表面看似更亲民,实则存在深层艺术断裂。语言的改动,意味着节奏、情绪乃至角色心理都将被“重构”。比如威尔第《茶花女》中的“Sempre libera”(永远自由)一句,是整部歌剧中情感爆发的高潮。如果简单译成“我永远自由”,唱出来不仅音节不合、节奏别扭,情绪也随之滑落,戏剧张力被严重稀释。

  对于歌剧而言,语言不仅是传达内容的工具,更是艺术结构的一部分。歌剧的魅力,不仅在于旋律的优美,还在于其音乐与语言的完美融合,那些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本身的音韵结构早已深植于音乐创作之中。歌剧原文中的节奏、押韵、气口处理自然相融,而中文译唱往往要在“顺口”和“忠实”之间疲于权衡,最终常常两头失落。

  文化传播不等于文化简化。我们讲中外交流互鉴,若仅为适应市场与受众口味而牺牲艺术本质,我们传播的就不再是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歌剧的本体精神,理应被尊重。原汁原味的演出,是一种美学的坚守。

  坚持原文演绎,并非崇洋媚外,而是对人类艺术遗产的尊重。正如黑格尔所言:“理解他者之美,方知自我之美。”必须承认,歌剧的中国传播需要“对话本土”。本土观众的审美习惯与文化语境确实与西方有差异,因此适度的“适应”是必要的。然而,我们更要清晰地区分:“本土原创”与“改编西方经典”是两条不同路径。像《白毛女》《雷雨》《原野》等,都是中国原创歌剧的典范,它们在构建之初就以中文为母语,以本土故事为基础,自成体系,是值得鼓励的中国歌剧发展路径。但如果把《图兰朵》《卡门》《魔笛》这类西方歌剧简单“翻译+裁剪”成中文演出,那便失去了歌剧艺术本身的厚重与精致,甚至可能出现误读。

  翻译是桥梁,而非终点。只有保留他者的本真之美,我们才能从中获得更深层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若仅为解决语言理解问题,配以中文字幕即可实现观众与剧情的同步。“字幕+导赏”远比“翻译+重唱”高效可行,亦可避免艺术断裂。歌剧不应因节奏加快的时代需求而简化本体,它的魅力,正是在“听不懂”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欣赏某种艺术时,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会哈哈大笑或泪流满面。很多时候,艺术的魅力不就在于“可意会不可言传”吗?

  近年来,各大剧院通过多语种字幕系统和导赏讲解,极大提升了观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力。这种方式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翻译唱词、重构旋律的方式更具可持续性,也更利于国际接轨。

  在当下日益融合的文化语境中,我们更应相信观众的成长力,而非以改编代替引导。歌剧原文演唱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对艺术根性的坚守。它不是门槛,而是一道风景,是打开世界文明的一把钥匙。我们期待更多观众听到真正的歌剧,在这扇门前驻足,进而推门而入。

  对于歌剧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原汁原味的歌剧”这一点更为重要。近年来,部分院校基于“教学便利”,使用中文版剧目训练学生,此举虽可短期提高参与度,却也容易令学生误入“速成”陷阱。歌剧教学应以原文为起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情绪与节奏的互动关系,才能培养面向国际舞台的歌剧人才。

  笔者常常告诫学生:“唱懂一部原文歌剧,胜过表面完成十部译配作品。”唯有深入原作语境,才能理解作曲家与剧作家之间的精神契约,从而传达出作品真正的灵魂。那些“为了方便学生打好基础而用中文版教学”的做法,若不加把控,很容易降低教学标准。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尊重经典、理解经典、再现经典的歌剧人才,而不是“唱得顺口”的演唱者。若将语言换掉、唱法简化,再谈艺术的深度与专业性,无异于舍本逐末。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30日 13版)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歌剧,原汁原味也能有滋有味》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布基纳法索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娱乐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