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9 21:43 阅读量:5.1万+
华人号:豫头条从古至今,上千年来一直承载人们碾粮轧面的石碾盘,不知何年何月,就不再被村民们使用,留下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岁月变迁的见证。
石碾盘是古代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生活的碾粮工具,是过去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是我国农村最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符号,随着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科技发展的进程,这些散落在广大农村的石碾离我们渐行渐远,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碾盘上由石匠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的摩擦力,通过碾磙子滚动达到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
过去石碾在泌阳县农村很普遍,按生产队大小,一般一个村庄一个石碾盘,有的两个,或位于村头,或放在大树下,供全村群众公共使用。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古老的碾粮食作物工具,逐渐被打谷机、碾米机、脱粒机、磨面机等先进的农业机械取代,逐渐消失。或被村民扒掉垫路、或被毁坏、或遗弃在村头河沟旁、或被一些人拉走便宜卖掉。
农村这么多笨重的石碾,特别是缺少石材的平原地区农村,这么多石碾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访发现,在泌阳县马谷田镇孙庄村委有个叫打碾石的自然村,背靠铜山五道岭,周围山上石质坚硬,有凿刻石碾的历史。
据当地老年人讲,过去打碾石村周围有许多石匠,凿刻了许多石碾盘,用牛车运往全县各地,为我们记录了石碾盘的来历,并留下了当年石匠们凿刻碾盘的多处遗迹。
打碾石村山上凿刻石碾的遗址,至今保存完好,清晰可见,对研究泌阳农村石碾盘的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农耕文化遗址。
过去由于石碾少,泌阳县农村不少地方为了表达对石碾的感情,追忆石碾的历史,出现了许多叫碾盘沟、碾盘王、大碾盘、上碾盘沟、下碾盘沟、大碾盘刘、小碾盘刘、东碾盘岭、西碾盘岭、碾盘庄的村落,以留住对石碾的记忆,可见石碾盘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感情是多么的深厚,据不完全统计,泌阳县自然村中“带碾盘”的村名就有20多个。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石碾作为古老的农耕文化用具,不少人认识到了它记录历史的价值和教育意义,开始收藏石碾、研究石碾、放置石碾、打造石碾文化村,让更多的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住乡愁”。
值得一提的是,打碾石村还是中国工农红28军五道岭会议旧址,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同时,这里还是通往风景绝佳之地——石婆婆山的必经之地。石婆婆山海拔672米,在泌阳县马谷田镇境内,因其主峰上有一青黑巨石,晴朗的天气里,远远望去,像一个老婆婆在山顶上打坐,近看确是屹立在山顶的一块巨石,该山因形似老太婆而得名石婆婆山。
石婆婆
奇石列阵
牛心石
小天桥
薄雾中的石婆婆
石婆婆远景
题外:春天来了,何不趁春光大好,去万亩果园赏花、挖野菜,去美丽的石婆婆山踏青寻古,把笑容留在花丛中,印在山水之间。
路线图:1、泌阳——马谷田——万亩果园(西入口)直行——马庄——打碾石村——石婆婆山
驻马店市(南阳市等地)在泌阳东高速口下高速——马谷田——万亩果园(西入口)直行——马庄——打碾石村——石婆婆山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