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采茶灯“灯”的由来和演变

2024-05-13 08:00 阅读量:3.8万+

华人号:龙岩文化研究会·岩声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地域文明中最显著的文化符号。龙岩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龙岩采茶灯于2005年被列为首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源远流长,旋律优美,边舞边唱,龙岩采茶灯是龙岩闽南文化的瑰宝,是值得传承的活态乡土文化,是值得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以全方位鲜活地展示的龙岩特有“福”文化。 

采茶灯的由来和演变

◎黄秀珍

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舞”,是龙岩民间文艺标志性节目,2014年11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是龙岩一张有底气的名片。采茶灯是“采茶”和“灯”的组成,后来才有了“扑蝶舞”。据记载和新罗习俗,龙岩采茶灯一脉,因新罗区域本地话“灯”与“丁”谐音,因此,采茶“灯”有添丁发财、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寓意,在民间因为吉祥,为讨“好彩头”,历来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如今也成了龙岩人办喜事不可或缺的民俗巧头吉祥物。龙岩采茶灯被群众视为吉祥歌舞,同我国传统的龙灯、舞狮一样,多在农历新年、元宵期间举行庙会、堂会、踩街或在婚庆闹房、祝寿、乔迁时表演,甚至可以结合党的政策和形势,将时事政策编成唱词,通过采茶灯舞这种独特的方式,用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灯”如此重要,但“灯”的由来很少有人探究,在现存的各类记载中对龙岩采茶灯中“灯”的由来详情说明少之又少。龙岩采茶灯关于“灯”的由来,只有近、现代老艺人间的口口相传,在文字上的体现和记载几乎空白。据传承人阿霞老师口述和相关记载,灯的由来是由老百姓照明用的“松明灯”即松明火把,到“油胜灯”(风灯)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煤油灯,再逐步演变为自制(编)的小竹花篮灯的过程。小竹花篮,里面放上油灯或是蜡烛,缀上采摘的野山花。1952年参加福建省首届群众文艺汇演时才美化为六角花灯,内装电池灯泡,外缀绢花,在六个角可挂上黄色流苏穗子,寓意吉祥纳福、生活美满、丰收财富等。

据阿霞老师口述,因为劳作习惯,茶农天未亮就要上山采茶,因此,要有灯引路。相传新罗区美山一带,茶园都在河的对岸,天蒙蒙亮就要出发。在解放前后,甚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晚间出行靠“松明火”照亮引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期,改用煤油灯或是蜡烛作为夜间的照明灯或引路灯,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村才有电灯照明,电灯有一晚没一晚的,电力微弱,不稳定,那时也才有了“手电筒”方便夜间出行,“手电筒”代替了“松明火”,按照阿霞老师的表述新罗民间对“采茶灯”中“灯”的由来就是遵循了这个脉络的。后来,因“灯”与“丁”谐音,又衍生出送子灯、送喜灯、送寿灯、送财灯等。采茶灯或是采茶舞与农民的生产劳作是息息相关的,它来源于劳动,又高于劳动,是先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采茶舞“灯”,是人们劳作之余对娱乐生活的一种提炼。

关于采茶灯和“灯”的由来,应该追根溯源,是不是从有松明灯才有“灯”的脉络,值得深究和探索。全国各地有记载关于采茶灯、采茶戏、采茶舞等的由来和历史,具有相似性又有地区的差异性。我认为,新罗一脉要大胆往古追溯,而不是停留在270多年的采茶灯民间传承的历史,从温七九或新罗有采茶灯文字记载才开始的!纵观全国各地,与采茶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地区不在少数,他们的流传和记载可远远不是近200多年,而是2000多年。如江西古县、安远、于都等地方的采茶戏,浙江青田的采茶灯舞、松阳的采茶灯等,还有安徽郎溪的茶灯舞,湖南的凤凰茶灯戏等,他们的源头都可追溯至汉、唐时期。可喜的是,在《龙岩采茶灯图典》概述中提到,不论从茶公、茶婆、采茶姑娘的着装、头饰,还是采茶灯舞步上都体现汉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中原汉文化。

关于“灯”的由来各地是有相似性。据记载,我国的“花灯”文化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他们都是中原一带的移民,在移民的同时均携带了“茶灯”有关的文化和活动。如:贵州铜仁市碧江区桐木坪乡,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当地各族先民,均是在宋、元、明、清等时代,来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移民,也有一部分家族的先民是随军“戍边”而来的。随各家族先民一道迁徙而来的茶灯文化是当地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是古中原客家“花灯”文化的一种延续与发展。桐木坪乡民间的“茶灯”文化隶属于中国“元宵花灯”类,是“花灯”系列中的一个分支。它既有中原客家“花灯”文化的影子,同时,又有巴蜀、湘楚以及古夜郎文化的遗音;又如:江西于都“茶篮灯”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在唐朝末年,动荡的社会导致了大批中原人南下,部分人到达于都黄麟、宽田等地落户后,他们与山为伍,伴水为邻,终日爬山种茶,辛勤耕作。为消除茶山劳动中的疲劳和传递情感,他们唱起了山歌、茶歌,并产生了采茶歌中颇具影响力的《十二月采茶歌》。随着采茶歌的传唱与发展,他们加上采茶、摘茶的动作,借以当时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和舞狮形式,发展成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还如江西安远的“茶篮灯”起源于安远县新龙乡九龙山,是反映茶农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相传唐玄宗时期,宫廷乐师雷光华和宫廷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随中原汉民辗转南迁,后隐居安远九龙山,在此开荒种茶,改姓为田。由于雷光华能歌善舞,农事之余便不忘所好,教茶农唱采茶歌。又将采茶动作、采茶歌与当时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糅合在一起,逐步演变成了客家歌舞花灯原始剧《茶篮灯》;还有江浙一带、湘西一带等的茶灯文化都是有迹可循的,据记载,也多是可追溯至唐宋年间。闽西的客家人和河洛人也是由中原一带南迁至此,龙岩采茶灯文化可能因为只是老百姓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而中断,无法向前追溯,以至于有文字记载的只有270多年。

关于参与人数和男女的规定,很多地方的采茶灯(舞)的人数是6、8或是12人,这一点,新罗也是相似的,新罗的采茶队伍组成人员有茶公、茶婆和采茶姑娘8~12人。茶灯也是神灯,是神,当然就必有许多禁忌。但是,这些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民俗禁忌与习惯,正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渐渐地被打破和改变。在整个表演活动的过程中,过去只有男性才能进行烧香、敬茶、点蜡,包括跳舞,现在却改变为只要有人做这些工作就行,男女不分。新罗从前也是女性不能参与的。

关于茶灯的“灯”的制作、样式和大小。龙岩采茶灯的“灯”其实也是“篮”,有灯耳也称灯把。“灯”由底托、主体(圆形或六角形)部分、“灯”口和灯耳(灯把)四部分构成。灯的主体,表面裱纸上也可以涂画一些简单、寓意吉祥的彩绘,不写字,灯的上部稍宽,并且大于灯的主体,灯的底座,均为可以上下活动、在灯内是能插蜡烛的木板,在底座两边用一根约高于灯体的铁丝或较粗的竹篾弓成“活扣”形,后面两端连接,用来托起整个灯体,灯的顶部中央联接一根细长的竹篾或铁丝为手持灯耳(灯把)。从前的“灯”多是竹条或竹篾编的。由于传统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经济价值极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手工艺者已经出现了断层,传统竹篾制作灯的工艺也慢慢失传。现在的有铁线编的,还有塑料做的,在舞台上的根据需要做的更加精美一些。在民间,采茶灯的“灯”是很简易的,如,新罗美山村的采茶灯,“灯”是由铁线编成六角形,中间插些假花,接一个灯耳就是一个“灯”了。灯的大小适中,提着好看,轻便、小巧便可,没有具体的规定。表演时,用左手提上方或是托下方,有“提灯”“托灯”“挎灯”和“勾灯”等的执法。

茶灯与龙灯一样,主要是以祈福、驱邪、除瘟疫、免灾星等为目的。茶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吉祥之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属性,同时,也寄托着当地民间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祷,期盼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美好。

节选自《岩声》2024年第1期。

《岩声》,国内统一刊号:CN-35 ( Q )0135,是研究龙岩文化,联系海内外龙岩华人华侨情谊,宣传龙岩历史,讲好龙岩故事,保护、弘扬、传播侨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刊。立足龙岩,联谊全球。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采茶灯“灯”的由来和演变》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特殊)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龙岩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