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中国富平·水水:种地(七)

2025-04-06 13:01 阅读量:3.5万+

华人号:西部文学

题记

泥土铸成的黄土高原,千百年来,北风吹蚀着贫瘠的肌肤,干旱压弯了倔强的脊梁。多少次浴火重生,信念不灭。黄土虽一时助长泥泞,但希望的种子终将破土而出。

《种地》(七)

水水

张家人不但勤劳,脑子特别灵活。很快就有了自己美丽的家园、蜿蜒崎岖的小院,绿荫覆盖,牛羊撒欢,门前石径而上,错落有致的一个个农家小院,就像爬在窑背偷看自家姐妹上妆的眼睛,闻到了香,就知道做的啥饭了。邻居听到笑声,伸出头向上张望,打着招呼:下来吃点。“”不拉不拉,刚吃过”。笑声荡漾整个山村。门前随手可摘的枣儿,酸枣儿,红红绿绿,惹人眼。落雨的山,更可爱。小草上滚动着晶莹的绿,当你不由自主去摸它,它会瞬间消失,藏在你的衣袖上。山像被牛乳洗过,让人神清气爽。红沟烟雾缭绕,山泉汩汩,不绝于耳。更增加了一份寂静与神秘,高瞻远瞩、宁静致远不是词汇,而是一种内心毫无波澜的感觉,一种深度的体会。不禁赞叹张家祖先的明智,为子孙后代开垦了这块与世无争的神仙福地。

邑子山人不拘泥于这片小天地,年轻人不断地去外面闯荡,学习各种手艺。据不完全统计,张家人人都有一门或者几门手艺傍身。木匠、泥水匠、笼匠、小炉匠、石匠等。解放后,在一次对外人口登记中,邑子山在外人口竟占中山村多半以上。

更厉害的是解放前他们就有自己的手工作坊——泥瓦瓮作坊。在今天的庄里镇友谊村(瓦瓮窑旧遗址),过去叫瓦瓮窑。据张家老人张红旗、张红喜说,现在的老坟村和上下柏树窑也是当年张家的地盘。老坟村就是因过去是张家的老坟而得名。现在虽无从考证,但那些窑址残留的瓦片垒起的村畔一段路今天依稀可见,佐证了张家祖辈曾经的辉煌。来自五湖四海的张家工匠们后来分居在瓦瓮窑村周围的老坟村、上下柏树窑村,形成了三角鼎力的居住地势。这些自然村庄,现取名友谊一、二、三队,这样的友谊是十几代张家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的结晶。今天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虽然已经尘封百年,成为历史云烟,可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的汗水,润物细无声,使种子,满山遍野,破土而出。化作春泥更护花,装扮着北山的一季季春天。

一九五九年,中山村修建学校,邑子山人无私奉献,拆了邑子山人侍奉百年的爷庙,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吃苦,让他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大山外面的天地。

说来也神奇,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仿佛张家先人的遗愿,他们在爷庙下挖出了一块石碑,石碑上清楚记载了张家祖先来邑子山的始末。讲述了张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的传奇人生。

第一辈人,今富平县美原镇以东的张村,距美原镇大约五里,是明朝中期来陕西,距今大约五百年。

第二辈人,就是给“白家沟”焦家拉长工的那辈人。

石碑上记载着四个先辈的名字:张俸农、张俸杰、张俸超、张俸涛。记载了祖先在西北创下的业绩:“谷张一川,马湾一湾”。而马湾正是今中山土山村与长春友谊村之间的马湾古道一带。

据张家老人讲,在那个纯农耕生活时代,先辈的生意遍布西北,特别是手工作坊,生意红火的不得了。方圆百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张家手工坊里的日用生活用品,如泥瓦瓮、瓦罐、泥碗等。瓦瓮窑作坊的日用器具通过马湾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铜川、耀州、黄陵、甘肃、新疆、内蒙等西北各地。据村子老人回忆,那时候,夜深人静,整休能听见从马湾经过的张家马队铜铃声。

入社后好久,土山村马湾一带的土地都是红土地,不长庄稼,也验证了那段火红的时光。

后来张家老大又在庄里街道开了木工部,专做木笼生意。老大心细如发,手艺精湛,人又善良仁厚,门庭若市,是庄里周边的名人。

张家虽然有很多生意,但他的后生们不会忘记种地。每逢收种时节就会回到家,忙完地里活计再出外做生意。

记得有年跟父亲来山北犁地,中途休息时,父亲和宋叔叔、八大、说起他们小时候在邑子山逛庙会的事。父亲说,邑子山北山上原来是密密麻麻,一眼看不透的树林,山上有两个很大的庙,爷庙和娘娘庙。爷庙里有关公(关云长),娘娘庙里有观音菩萨(送子观音),庙里爷很灵,夏收时节,如果发现北边山头上黑云密结,狂风卷起,只要庙门一开,爷的食指一指,天空立马云开雾散,艳阳高照。送子观音菩萨也很灵验,所求所祈皆如愿以偿。所以,烧香还愿的信徒络绎不绝,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绝,云雾缭绕。

还记得七零年的特大冰雹,冷子疙瘩打了方圆几里,而偏偏邑子山和我们那一带的麦子只是轻轻被扫了一下。大家都说,那是邑子山上的神灵保佑。

那年我们周围几里几乎麦子颗粒无收。还清楚的记得,母亲领着我和姐弟在地里扫麦粒,扫麦颗的人黑压压一片,有坐着的,有跪着的,还有爬着的,累了,在地里睡会,再接着扫,有位七十多岁的婆婆一边扫一边哭:“老天爷啊,你还让不让人活呀”!那情景好不悲伤!

人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邑子山的爷庙常年香火不断。周围十里八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事没事都会来庙里给爷烧香磕头,还愿。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保佑这方众生平平安安。

作者:水水,原名焦水菊。陕西省富平庄里人。退休中学英语教师。喜爱文学,随性写点生活感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中国富平·水水:种地(七)》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南岛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