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讲述:一幅改变历史的新闻图片 ——《战火中的女孩》及其背后的故事

2022-12-15 01:08 阅读量:5.7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多伦多

讲述:一幅改变历史的新闻图片

——《战火中的女孩》及其背后的故事

孙瑞祥Jack Sun(加拿大)

一群人站在一起合影的黑白照描述已自动生成

《战火中的女孩》(又译《战争的恐怖》),Nick Ut 黄幼公 摄影

2022年12月3日晚,我终于在多伦多见到了记挂四十多年的潘金福 Kim Phuc Phan Thi 女士和Nick Ut 黄幼公先生 ,现场聆听了他们的亲口讲述。五十年前那个凄惨且影响世界的故事再一次深深打动了我。

图片包含 文字, 男人, 建筑, 球拍描述已自动生成

潘金福女士演讲 孙瑞祥 摄影

穿红色衣服的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潘金福女士演讲 孙瑞祥 摄影

五十年前的1972 年6月8日,年仅九岁的潘金福 Kim Phuc Phan Thi在越南家乡村庄,被南越战机投掷的燃烧弹波及,把她全身衣服烧毁。金福在剧痛、爆炸和浓烟中赤裸全身拼死逃命。那一刻惨况,被在南越工作的美联社记者 Nick Ut 黄幼公拍摄入镜,照片迅即登上了世界报刊头版,转年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Pulitzer Prize新闻奖,成为全球最知名的战争照片之一。这幅照片的发表令美国民众震惊不已,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于是在美国掀起了新一轮反战浪潮。据称,正是这张照片带来的震撼力促使越南战争提前了半年结束。

报纸上有人的照片上写着字描述已自动生成

黑暗中的人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早在四十年前我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时,我的老师就在摄影课上提到过这幅《战火中的女孩》(又译《战争的恐怖》)经典照片。我被照片呈现的场景所震撼,一直想知道照片里的人和事后来怎样了。2021年初,我在多伦多受邀为加拿大中国摄影学会举办讲座,主题是“摄影记者的情怀”,我在介绍“百年经典瞬间”时选择的第一幅照片就是这一张。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一年后我能在多伦多聆听两位当事人的亲口讲述。

12月3日晚6点30分,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何伯钊剧院。“向金福Kim Phuc致敬 – 和平、爱与宽恕”报告会,在雄壮的加拿大国歌声中庄重开始。包括加拿大联邦参议员、国会议员在内三级政要以及各族裔近400位嘉宾出席活动。身着红色旗袍端庄秀丽的潘金福女士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她的演讲,她向大家讲述了自已的战祸经历,分享了她的人生感悟。生动的话语、感人的图片把我们带入了金福不寻常的人生历程。

人们在看台上的人群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报告会现场 孙瑞祥 摄影

对于金福而言,1972年6月8日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人们在喊叫:“必须逃离这地方!他们会来轰炸,我们都得死!”几秒钟后,“轰!轰!”大地开始颤抖。拖曳着黄色和紫色烟雾的凝固汽油弹翻滚着,爆发出灼人的热浪,落在了9岁小女孩金福藏身的寺庙周围。火焰向四面八方飞溅开来,树木被点着,变成了一根根疯狂燃烧的火把。由于北越与南越军队激烈争夺金福他们世代居住的展鹏村,金福一家已经在这座寺庙里躲避了3天,但仍然没能逃脱厄运。

一群穿着军装的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一条火舌勐地卷住金福的左臂,迅速将她的棉布衣服烧得一干二净。不知所措的小姑娘用右手胡乱拍打着火的左臂,灼痛感撕心裂肺地袭来。金福下意识地跟在哥哥和表姐弟身后,沿着公路没命地奔跑,边跑边呼救。在力竭倒地前,她并未注意到一群外国记者正向自己围拢过来。当时,闻讯赶来的美联社摄影记者黄幼公只用了一秒钟,便拍下了这张标志性的黑白照片。就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黄幼公并未意识到这将是一张改写越战历史的新闻图片。

一群人站在一起合影的黑白照描述已自动生成

(照片中五位孩子左起:Kim的哥哥,2004年癌症去世;Kim的弟弟,定居在加拿大;Kim本人;Kim的表弟或堂弟,仍生活在那个村里;Kim的表妹或堂妹,去年去世。)

黄幼公当时只有21岁, 1951年3月出生在越南隆安,越南华裔,后成为美国公民。 黄幼公的哥哥也曾为美联社工作,在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执行采访任务时不幸身亡。悲剧发生后,黄幼公的嫂子向美联社推荐黄幼公去工作。1966年,黄幼公继承哥哥的遗志加入了美联社越南胡志明市记者站。

图片包含 户外, 人, 围栏, 草描述已自动生成

当年的黄幼公

说到黄幼公,潘金福女士的脸上充满了感激之情,声调也变得异常激动。她当即邀请摄影师也是自已救命恩人的黄幼公先生上台和大家见面,在场听众报以热烈掌声。两个人相互拥抱着,共同讲述了当年那刻骨铭心的一幕。

人的照片上写着字描述已自动生成

潘金福与黄幼公演讲 孙瑞祥 摄影

当时黄幼公抓拍完照片,立即驱车将不省人事的金福送到附近一家小医院。医生告诉他小女孩的伤势非常严重,已无药可救。黄幼公立即亮出媒体证件表明身份,恳请医生尽一切可能救活金福。在得到院方“不会放弃”的保证后,黄幼公才离开医院,赶回南越首府西贡冲洗照片。在战争中丧失亲人的痛苦,让黄幼公对金福的遭遇尤为同情。“看到她没命地奔跑,我哭了起来,”他回忆道,“如果我不帮她,如果她有什么不测,我想我不会原谅自己,会自杀的。”

穿西装打领带的人站在一起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潘金福与弟弟(左)、黄幼公 孙瑞祥 摄影

当时赴展鹏村采访的还有英国独立电视网记者克里斯托弗·韦恩。金福逃出村庄时,韦恩把水壶里的水喷洒到她的背上帮其降温。从同事处得知金福还活着,韦恩找到了她,设法把她转送到了美国人开的一家大医院,那是西贡惟一可以医治重度烧伤的医院。1997年,金福与韦恩重逢于美国,谈起往事二人感慨万千,这是后话。

“每天早上8点,护士都会帮我除去身上的死皮,我实在忍受不了痛苦,切的时候大哭不止,有时还会昏厥。”在金福瘦弱的身躯上,约有三分之一的皮肤属于三度烧伤,好在面部未受波及。经过14个月漫长而痛苦的治疗,前后17次大小手术,她的身体才慢慢复原。此时,她已经看过那张著名的照片,却不清楚自己无意间已经影响了越南战争的进程。

文字图案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潘金福回忆录

这幅照片的刊发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美联社有严格规定不得发布裸体照片。看到小女孩全身一丝不挂和痛苦的神情,所有人都担心照片能不能被采用。几经争辩,时任美联社驻东南亚首席摄影记者赫斯特·法埃斯最后一锤定音。他意识到这是一张不可多得的佳作,“比起照片的新闻价值,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计”。经过争取他的意见得到了采纳。4天后的6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报纸上看到这张照片时大为震惊,甚至一度怀疑它是编造出来的。这幅照片震动了美国朝野,促使国会重新思考战争的未来。曾在 1971 年任美国国防部雇员期间将政府机密文件透露给媒体的著名反越战人士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对黄幼公说:“是你帮忙结束了越战!”

一群人在广场上描述已自动生成

这段痛苦经历改变了金福的一生,伤愈后她发奋读书立下了做一名医生的志向,终于被医学院录取。金福成为名人后不断有媒体采访,严重干扰了她的生活。金福想换一个生活环境,向政府提出申请出国留学,不久得到了去古巴赫瓦那大学深造的机会。这个时候黄幼公也已离开越南,调到美联社洛杉矶分社工作。1989年黄幼公还专程到哈瓦那看望过金福,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金福亲切地称呼黄幼公为“叔叔”。

正是哈瓦那之行给金福的生活带来了福音,在这里金福认识了现在的丈夫裴辉全。由于被重度烧伤,金福的后背和胳膊留下了无法消除的严重疤痕。她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人想要娶我,因为我身上有那样的伤疤。”不料,裴辉全对此却毫不介意,全身心地爱着金福。1992年两人结为伉俪,并辗转定居在了多伦多。说到这里,金福的脸上充满了幸福与感激,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全家福照片。此时,在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中裴辉全先生起身和大家见面,幸福的笑容挂在他们的脸上。

男人和女人在接吻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片包含 人, 宝宝, 游戏机, 男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1995年,潘金福在加拿大接受了著名摄影师乔·麦克纳利的采访并同意对方拍摄自己依然满是疤痕的身体。)

一群穿着西装的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金福夫妇和两个儿子

起初,金福一家在多伦多的生活是一种隐居状态,不想被人认出。直到1995年春,隐居于多伦多郊区的金福被当地的《星期日太阳报》“挖”了出来。此刻,再度成为公众人物的金福终于改变了拒不接受采访的态度,决定站出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她要为灾难中的孩子们伸出援手,为世界和平鼓与呼。此刻面对这张照片,金福有的不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感激。他要感谢这张照片让她正视了自己的人生,她说:“我心里依然有伤,身上也还是有疤。那天发生的一切也都记得,但是,我心灵上的伤口被治愈了。照片里那个小女孩不再奔逃,而是飞翔。”

一群小孩在桌子上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片包含 游戏机, 桌子, 房间描述已自动生成

1996年11月11日,美国退伍军人纪念日,金福受邀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发表演说。不知是否巧合,当年轰炸展鹏村的参与者——老兵约翰·普拉默也在场。集会之后,普拉默与金福被安排了一次简短会晤,普拉默向金福致歉,金福则对“伤害我的人”表示了宽恕。

1997年,走上国际舞台的金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和平亲善大使,并在美国发起成立了“金福国际基金会The Kim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基金会宗旨为透过医疗及心理支持,协助无辜受害儿童自危难中解除伤痛,重燃希望,恢复喜乐。为实现潘金福之梦想理念,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提供资金支持多个国际组织的工作,从而使罹受战争、暴力或物资匮乏伤害的儿童获得免费医疗、生活必需和教育援助。

小孩们站在一起合影的黑白照片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片包含 人, 户外, 大, 男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五十年生活磨砺,金福已不再仅仅是战争的受害者,她成为一位积极倡导世界和平的亲善使者。数十年来,金福到访了多个战乱国家,并通过她本人创立的金福国际基金会,向战争受害儿童提供医疗和心理援助。她嘱咐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不要放弃:“不要失去希望。不要失去你的梦想。”2022年6月8日,在那张著名的照片拍摄50周年纪念日,潘金福写下这样一段话:“这张照片将永远提醒人类不要忘记战争之痛。而且,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和平、爱、希望和宽恕的力量,要远远强于任何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

图形用户界面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潘金福演讲 孙瑞祥 摄影

一群人站在台上描述已自动生成

全体起立向金福致敬 孙瑞祥 摄影

牵头发起此次“向金福Kim Phuc致敬 – 和平、爱与宽恕”活动的,是荣获全球和平联盟Universal Peace Federation 颁授“和平大使”称号的李良美先生,他在十多年前认识了定居在多伦多的加拿大公民潘金福。 李先生表示:“金福在经历了漫长的创伤治疗和康复岁月后,得以由一名战争受害孩子,蜕变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亲善大使。种种历练,实在令李良美深受感动,大家为她作为和平的象征而感到自豪。”

共同协办此次活动的包括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属下的妇女赋权会WE (Women Empowerment) Club ,以及Stronger Together Coalition。以创作Sometimes When We Touch一曲享誉盛名的美国格林美音乐大奖兼五次加拿大朱诺奖得主Dan Hill,也莅临活动现场倾情献唱向金福致敬。

人们在看台上的人演出描述已自动生成

演出现场 孙瑞祥 摄影

舞台上弹吉他的人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演出现场 孙瑞祥 摄影

文末,我的一点感言:半个世纪前的这幅照片,原本我只是作为新闻摄影教材讲给学生听的。几年前,我给天津师范大学摄影专业学生开设“社会问题摄影报道”课程时就介绍了这幅作品,现在回想起来我讲授的内容有些肤浅了。现场聆听了金福女士和黄幼公先生的生动讲述我心生感概。从最初命悬一线身心受到极度创伤的小女孩,到如今成为赢得广泛赞誉的联合国和平亲善大使,这个世界向我们传递的是友善、信心和希望。人们回忆灾难的历史是不愿意看到悲剧的重演;人们记住战争的残酷是因为向往和平永驻。

向金福和黄幼公致敬!向一切爱好和平、珍惜生活的人们致敬!

2022年12月10日 多伦多

(孙瑞祥摄影外,其余图片来自网络)

图形用户界面, 网站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形用户界面, 网站描述已自动生成

加拿大中国摄影学会讲座海报 2021年

电子设备的屏幕上写着字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加拿大中国摄影学会(CCPI)注册会员证

孙瑞祥Jack Sun,新闻传播学教授、文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定居加拿大多伦多。加拿大观察、瑞祥视界、瑞祥文创工作室创办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讲述:一幅改变历史的新闻图片 ——《战火中的女孩》及其背后的故事》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蒙古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