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戏曲“出圈”:传播规律绝不能替代艺术规律

2025-04-22 20:43 阅读量:3k+

华人号:光明网

今天谈谈戏剧“出圈”的话题。一直不想谈,实在是被“出圈”这个词腻歪了,忍不住了。同时也声明,我并不反对“出圈”,比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粤剧《白蛇传·情》、越剧《新龙门客栈》,包括秦腔演员安万的走红,等等,对于戏剧行业来说,无论是科技赋能还是作品和演员自身的魅力,能够扩大传播引起热烈反响,绝对是好事情。

让我腻歪的是“出圈”的语境和导向,是碎片化剪辑欣赏的“点捕”,是流量逐渐干扰本体审美和专业评价的“狂欢”,是走过路过的情绪价值释放后的一地狼藉。

在文化传播当中,“出圈”所描述的破圈层、跨领域指向充满了一种“不仅我懂,很多人也懂”的庆祝气氛。在传播分众化、用户精细化的当下,这种终于找到共鸣和能够分享的喜悦,反映出“圈层茧房”内在的真实孤独,而“出圈”成为一种愿景,就不仅是市场逻辑使然,也是情绪价值的附丽。但是,频频“出圈”、动辄“热搜”所掀起的喧哗与骚动,不仅在制造审美疲劳,而且不得不事实地不断降低情绪阈值,让“出圈”不再那么让人期待。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碎片化审美和情绪化评价,其反刍于创作是相当有害的。
这是技术加持的典型场景,所有的仪式感都隐约有着赛博朋克的狂欢属性,但正如庞勒所描述的群体心理特点,“趋同”的情绪释放未必真正反映“个性真实”,因此注定“出圈”本身只会是外在和表面的。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出圈”现象会被轻易迭替,至于“一阵风”的热度和流量到底是谁收割了谁,并没有多少人关心。某种意义上,这更像是一道有关流量的默契,传播平台、演出者获得了短期收益,粉丝得到了情绪价值,如此而已。
至于作品真正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价值内涵与审美意趣,事关剧种本体的程式、唱腔有什么特色,不说完全没有接收到,但绝对在对位猎奇、捕捉颜值和释放情绪之后。我们承认借助传播来普及和“扩粉”的合理性,也认为由普及到提高的循序渐进需要迈出第一步,但倘若它们反而成为左右审美聚焦和本体走向的第一性内容,味道就变了。
这并不是虚言。

越剧演员陈丽君在越剧《新龙门客栈》中反串饰演“玉面郎君”贾廷
陈丽君因《新龙门客栈》而“走红”,为越剧新生代演员的崛起树立了标杆。她确实是十分优秀的越剧演员,在剧中也确实有不少“高光”片段令人迷眩。但话说回来,以“挑眉”“眼神杀”的“点捕式”审美来取代对剧目及她表演风格的欣赏,而忽视了越剧女小生的传承脉络和越剧自身的魅力,其对于戏曲传承与传播的价值和意义难免要大打折扣。
在演出现场,不少粉丝并不在乎陈丽君演了什么,而只在乎她出场的各个瞬间能够举牌欢呼,甚至不惜干扰到其他演员。这不仅是对陈丽君的不尊重,也是对其他演员和越剧艺术的不尊重。而不尊重的另一种体现,是“因为爱,她的所有都是好”,是各类平台上互怼的偏执,容不得任何批评意见。在粉丝圈层的强势带动下,本体审美被淹没,专业话语失声失调,倘若演员和院团都看不到,甚至还食髓知味地去迎合、去制造诸如此类的“高光”片段,渐渐忽视艺术创作的自身规律和剧目整体的审美完整性,长期隐患堪忧。
试想一下,如果编剧只关注情境、场面的“高光”可能性而不聚精会神地编织情节、严密逻辑,导演只关注妆造、服装而不注重调度与节奏,演员只关心颜值和亮相,整台剧目只关注仪式感,会是什么样子呢?除了满台亮眼、拍照好看,我不知道还有什么。
在当前多元文化消费的场景中,戏剧和戏曲已然成为分众类别,有的剧种甚至已经进一步细分到小众的场景。在这个意义上,对照老一辈艺术家那个“角儿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期待戏剧行业能够出现更多的“出圈”演员、“走红”现象。但是,传播规律绝不是也不能取代艺术规律,否则只会是流量过后,没什么能够剩下的了。
秦腔演员安万
秦腔演员安万的“走红”,客观来讲有他自身的独特路径和市场逻辑。在“走红”这一点上,至少满足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情绪期待,比如他的个人遭遇、他演出的传统经典剧目等等。在评价“安万现象”时,有人就做了理性的提醒,我以为是很必要的。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众传播逐渐兴起,邵培仁就在他的专著《艺术传播学》里阐释了艺术传播在艺术生产链条当中所发挥的贯穿全过程的作用。时至今日,这种“贯穿全过程”的渗透早已不仅是链条层面的,更已影响到日常的思维、话语和审美。
在出版业迎来“读图时代”时,人们一度恐慌深度思维和文字想象的瓦解,而“视觉时代”则进一步加剧了审美“浅表化”。在这过程中,尽管仍不乏优秀的文艺作品出现,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症候,“浅表化”已不仅是事实,而且不断地衍生出“玩梗”“颜值”“出圈”“情绪价值”等具有流行标识性的商业逻辑和娱乐语系,甚至逐渐替代艺术规律的合法性。比如,“流量至上”和“只要爱,就是好”,就是这么任性。
问题在于,受众任性大可随意,艺术从业者不行。更进一步讲,我们甚至还必须正视这个“浅表化”“情绪化”的环境,去坚守艺术的内核精神,去等待“圈层茧房”的焦虑情绪过后,有真正的回头和发现,从而连接起真正的、持续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启迪。(作者:许勉)
来源:艺评空间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戏曲“出圈”:传播规律绝不能替代艺术规律》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马达加斯加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