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魂灶魄说磁灶
1275年,马可·波罗路经泉州,惊叹于此处繁华,“城甚广大”“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游记中马可·波罗特别提到,在泉州附近有造碗及制瓷之处,“既多且美”,且“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盛产瓷器的泉州晋江磁灶,大约就在此处。
1979年,晋江草庵挖出一口酱色釉碗,轰动世界。这口碗独特之处在于碗内刻有“明教会”三字。“明教会”,也就是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中反复提到的明教。在此之前,一般认为明教元代才传入中国,“明教会”碗的发现,将这个过程提早了200多年。“明教会”碗后来成为晋江博物馆镇馆之宝。这口碗,正是宋代时烧制于磁灶镇。
磁灶镇因瓷得名,被誉为瓷乡。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值仲夏。从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出发,约十多公里即到磁灶,楼宇林立,商业繁华,虽曰镇,却是一个中小县城规模。不过,华丽的现代外表之下,磁灶骨子里却是传统的,有着一段上千年土与火、陆地与海洋的交响。
金交椅山窑址是磁灶最具代表性的窑址之一,坐落于一处丘陵之上。20世纪初,专家对金交椅山考古发掘,在不大的山头上发现了5条窑炉残基,其中宋元窑炉就有4条。金交椅山窑址被认为是磁灶外销瓷最重要的产地之一,只是由于岁月的侵蚀,这处重要的窑址在我们这些外行看去,不过只是几垅黄色的土堆。如今,为更好保护遗址,原来窑炉上方加盖了几条长长的红色走廊,绿树掩映当中,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条龙脊,很有些气势。
相比金交椅山窑址,我们看到的蜘蛛山古窑保存得要更为完好。当年烧造瓷器的龙窑还在,约一人多高,十多米长。窑身就地取材,用当地产的石头砌就,顺着山坡向上爬升。每隔几米,窑身的两侧还会各有一窑口,便于添柴加火,保证炉温。蜘蛛山窑就坐落在一处磁灶古村中,与附近民居仅隔数米,到今天还能保存得如此完整,着实不易。如今,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已大大增强,蜘蛛山窑址上新挂了文物保护单位公示牌,标明文物安全责任单位、文物保护范围等信息,还有文物保护守法提示牌。附近民居的山墙上,以壁画形式再现了磁灶窑当年制作的各个流程,可见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珍视。参观完古窑,再看看这些壁画,颇有些穿越之感。
磁灶因火而永恒。因为有着众多窑址、无数古瓷,磁灶一千多年的历史变得可观、可看、可触摸。据研究,磁灶古窑址多沿溪分布,数量众多,金交椅山窑址、土尾庵窑址、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是其中的代表。考古调查共发现南朝至清代窑址26处,其中宋元窑址12处。磁灶窑址也是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古窑址群。
磁灶因海而著名。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磁灶产的瓷器,沿着梅溪、晋江这条水路,到达泉州港,开始漂洋过海之旅。这些外销瓷器,深受东南亚、西亚甚至非洲当地百姓的喜爱,能拥有这样的中国瓷器也成为有些当地人财富多少的标志。在磁灶的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我们还能看到不少外销瓷器,青、绿、黄、黑、酱色釉居多,家居食用器皿为主。近年来,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不断有宋元时期的中国陶瓷出土,其中不少和磁灶窑的器物相同相似。2007年,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上岸,在发掘出的6万多件瓷器文物中,也有不少出自磁灶窑。
作家二月河在写到家乡南阳的白河时曾说,白河的美,不逊于杭州西湖,只是有点像村姑,有风致,文化程度不高。他的一位朋友看了西湖的断桥,回来失望之极,二月河安慰说:“你太痴了,贾宝玉一样,特跑到井栏上祭奠金钏,林黛玉就嘲笑他,不知哪里舀一碗水一样祭奠。西湖上有三潭印月,白河的湖面没有印月吗?西湖风月无边,白河风月有边儿吗?”总结吃亏的原因,二月河说,学历低,就是受欺负。以此来看,留过洋的磁灶,学历着实不低。
明清时期,磁灶窑生产总体延续宋元风格,但受到“海禁”政策以及东南沿海内忧外患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泉州港走向衰落,磁灶窑业逐渐衰落,窑场减少,产量递减,质地粗糙,器形也逐渐单一,主要生产缸、瓮、罐、钵等大件日用陶瓷。到清朝末年,磁灶窑业逐步转型,从生产日用器皿转为生产建筑陶瓷。
此次磁灶之行,我们意外参观了磁灶当地一位民间收藏家的磁灶瓷器收藏。老板年纪不大,收藏瓷器纯粹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磁灶的外销瓷并非收藏热门,所以目前市场价格并不算高,短短几年时间,老板的藏品数量已颇为可观。在展厅中,我们看到除执壶、军持等常见的磁灶外销瓷之外,占据半壁江山的却是为数众多的建筑陶瓷构件,其中还有一种大多数人从未见过的稀罕物——滴水兽。
中国古建,最具装饰性地方集中在斗拱与飞檐,比如故宫。但故宫建筑的飞檐相对平缓,飞檐上蹲着的各种神兽,更多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审美功能反而退居其次。但在闽南,飞檐高高翘起,檐上各种装饰实实在在,龙飞凤舞,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豪华者,如漳州东山关帝庙太子亭的屋顶,据说各种故事里的人物有120个之多,造型生动,千姿百态。闽南古建上的装饰物,大多由瓷器加工而成,这种技艺被形象地称为“剪瓷”或“剪碗”。沿袭闽南古建的装饰风俗,闽南很多民居建筑的屋脊上也流行安置陶瓷装饰物,如风狮爷、烘炉、钵子等,起到镇风辟邪之用,这些陶瓷制品,很多就产自磁灶窑。滴水兽,也是一种建筑构件,可能源于南洋,最早出现在华侨所建的小洋楼上。滴水兽形象多样,有狮子、金鱼、麒麟、老虎等,寓意趋吉避凶、迎福纳祥。我们在民间博物馆看到的滴水兽,据说年代都不久远,但生动鲜活,让人驻足流连。
中国是瓷的故乡,瓷器在中国的发展蔚为大观。但是除了生活日用器皿,瓷器后来大多迎合文人士大夫雅好,成为案头清供,紫砂如此,钧瓷汝瓷青花瓷也大体如此。但是在磁灶,从一只小小的滴水兽身上,我们看到了陶瓷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磁灶的“滴水兽”不断进化,走出晋江,走向了全国。在磁灶,我们参观了一家现代的瓷砖制造企业,在企业展厅的宣传板上竟然看到了清华大学的新清华学堂、人民日报新大楼等地标性的建筑。细听介绍才知道,原来这些“网红”建筑外立面均使用了磁灶产的陶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磁灶人在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中,烧制出了现代版的釉面砖,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现在,在国内瓷砖市场上,晋江磁灶与广东佛山等地齐名,佛山主攻内墙砖,磁灶则以外墙砖创造出新的奇迹,一批又一批磁灶人从古窑中获得新生。
从瓶瓶罐罐,到建筑构件,陶瓷的功能在变,瓷作为磁灶的魂不变。
看完了瓷,再来说说灶。什么是灶?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个离得开灶?灶就是生活,蒸蒸日上的生活。
磁灶人很早就过上了不错的日子。1984年,磁灶成为福建省第二个“亿元镇”。想想当年的场景吧,村村有窑炉,根根烟囱高耸入云,按当地的话说,每根烟囱下都有个万元户。此后十年,磁灶稳居福建经济十强乡镇行列。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整治烟尘污染,磁灶的烟囱没了,经济却出现了阴霾。2003年,福建十强乡镇里磁灶消失了。烟囱倒了,但磁灶人的精气神不能倒。凭着爱拼会赢的干劲,借着晋江经验的东风,磁灶人与时俱进,转型升级,又在陶瓷市场上重新打了一个翻身仗。
如今我们到磁灶时,看到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个个村落,都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走在村子里,闻得见花香,听得见鸟鸣,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还有那么多修建于不同年代的各式各样的建筑,漂亮的祠堂自不必说,更有富有晋江当地特色的石质老屋,新起的小洋楼,新闽南风的民居等等。
小楼都很漂亮,但磁灶人又面临一个新问题:年轻人都出去打拼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如何让老人也过上幸福安稳的好日子?为解决这一问题,磁灶走出了一条“嵌入式”养老的新模式。在磁灶大浦敬老院,我们遇到了很多当地居民,大家以前是邻居,现在搭伴养老。我们到的时候,几位七八十岁的阿姨正在兴致勃勃地打当地的一种纸牌。老人们说,敬老院里都是熟人,一日三餐可以在这里解决。因为敬老院就在村里,出入非常方便,到敬老院就跟在村里遛弯一样,家里有事也不会耽误。敬老院中还有中医康复理疗室、中西医结合医疗室、心理疏导室等,让老人的健康更有保证。
建设敬老院,既是为了解决外出村民的后顾之忧,更是为了让村里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目前,磁灶的养老院已基本实现村级全覆盖,这种嵌入式的养老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磁灶也因此被晋江市列为“养老先进镇”。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磁魂灶魄说磁灶》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肯尼亚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