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袁明华:落花生——大元心目中白露节气代表性时食

2024-09-26 08:46 阅读量:3k+

华人号:华人头条-荟萃文坊
 

 

 

关于落花生的一点思绪

 

 

 

花生太普通了。

言下之意,太普通的东西,往往不足为奇。

全世界各个角落,各种肤色,都在吃花生,中餐厅吃花生,西餐厅也吃花生,吃猪肉的吃花生,清真餐馆也吃花生,酒吧吃花生,咖啡馆也吃花生,喝威士忌吃花生,喝鸡尾酒也吃花生,西方人一杯冰可乐也能配一碟花生。

如此说来,花生的普通,普遍,普及,在二十四节气所有时食中,首屈一指。

这个花生,并非专指时食,无论水煮的、油炸的、醋泡的,还是盐炒的,都是一年四季通吃的副食品。

 

 

我们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叫熟视无睹,见得多了,反不入眼,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主义大师梭罗在其遗作《野果》中曾这样感慨:“对于浑然天成、真实而美丽壮观的事物我们近乎冷漠,视而不见。身边方圆十几英里内,就有世界上最美的风光。我们居住在这里,要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恩赐,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对此毫不知情,无动于衷……如果我们稍有见识,提高一些欣赏品位,就能发现这里原来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这等于告诫我们,你吃在嘴里,看着碗里,可能从未想过长在地里那些事,就如现世的中医和大厨,干着与植物密切相关的行当,却早已丧失了神农氏和孙思邈那点精神,科学在这两个行当,基本上就堕落成了从柜里到锅里到碗里那点程序,顶多再噱头一些肤浅的理论。

 

 

 

 

 

请随我再次进入戴娜家的自留地。

从杭州到上海有一条老公路,叫杭海路,据说这条老公路的路基是从前的海塘,也就是说,历史上某个阶段,老公路的南面,是钱塘江水面。今年开业的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就建在九堡段杭海路边上。

戴娜老家就在老公路的南面,诗意地说是在从前钱塘江的水面上,现在归属余杭区南苑街道钱塘社区十五堡,地处余杭区东南边缘,往南越过一排挺拔的水杉树,就进入了乔司农场,乔司农场再往南至钱塘江边就是下沙的地盘。

站在这样的土地上,绵绵不绝的乡愁中,飘飞着沧海桑田的气息。

早些年这一带盛产下沙小花生,闻名遐迩。就如临平山北的小林黄姜远胜于山东大姜,下沙小花生也比山东大花生好吃得多。

 

 

落花生奇异的生长特性,在这样的土壤里,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钱塘江边辽阔的沙地里,眼下已经找不到落花生了,仿佛跟着日渐衰退的芦苇荡里的野鸭子一起消逝了。代之拔地而起的新城、高教城和钢筋水泥丛林,似乎已经容不下一粒小小花生米的存在,就连乔司农场也找不见花生地了。

作为世界上生产总量和出口总量均排名第一的花生大国,落花生都去哪儿了?

我们生活在高度发达的沿海城市,过往许多微不足道的事物,正在毫不留情地加速裂变。

同样微不足道的自留地,也不过是留给自己的一点念想而已。

那么,落花生,你奇异而神秘的生长特性,我们还有资格去惊叹吗?

还有多少人渴望种自己的菜园?

又有多少人还会像戴娜父亲一样坚守自己的菜园?

又还能坚守多久?

 

 

 

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

戴娜父亲也许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也不知道曾经出现过一位叫落花生的人。

自从民国文人许地山一篇不足500字的小散文《落花生》进入小学课本后,许多人因此记住了落花生的名字,许地山后来干脆用落花生做了自己的笔名。因为《落花生》简洁、有条理、主题积极、富有教育意义,太适合“专家”眼中的“范文标准”了,便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但许地山没有正面切入这个问题,没有深入观察过,自然也回答不了。他要是观察到了,我想他必定会大吃一惊,震撼其生长过程,远胜于他在《落花生》中所“深刻”的那点积极意义。

钱塘社区十五堡的戴娜的父亲,是处在城市边缘的朴实的农民,没有读过多少书,也很少进城,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除了家人,他的心思都花在了土地上。

估计也没有人会像我一样,经常来光顾他的土地,经常来跟他讨一些时食,他觉得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他说:“我就种一些自己吃的,你想了,就随时来,吃不光都老在地里了。”

言语间,黝黑的面庞,似乎带着几分羞涩。

我说,从百度百科搜知:花生,原名落花生,一年生草本,根部有丰富的根瘤。

“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这显然又是一个很不靠谱的案例。所以我常强调,移动互联网时代,远离了辞典的学生,不要过于依赖“度娘”,科学的东西,不能人云亦云,一不小心,以讹传讹,自己却浑然不知。

移动互联网还能搜索到:地面上开花,地底下结果,落花而生,所以叫落花生。

此说无病,但隔靴搔痒,没有说到点子上。

 

 

但凡结果的植物,无论木本还是草本,通常因花而果,是花朵本体内的一个演绎过程,花粉受精后,花朵深处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待花蒂老去抑或凋落,果实就成熟了。

落花生的神奇在于,它的因花而果,是在茎上开花,到地下结果,而它的果实又确实是由花朵内的子房发育而成,只不过它不在花朵本体内完成,而是由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子房柄——这个子房柄真是一绝——在花朵老去时破朵而出,先是在空气中往上,如蔓生之须,晃晃悠悠,貌似不堪一击,实则极其神勇,往上伸展时陡转一个极其美丽的弧度,便往下扎进土里去,等于将胚珠送进了大地母亲的子宫。而它又与同样在土壤中生长的土豆等块茎植物有本质的区别,土豆一类的块茎植物,其开花结果没有因果关系,你在地面开你的花,我在地下结我的果,而且往往是地下的块茎成熟了,地面的花朵才会开。

可有一比的是菱角,菱角的花与果,和落花生一样,是有因果关系的,它在水面上开花,隐到水下结果,隐到菱盘底下去结果。此二物,虽说一是水生植物,一是土生植物,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隐匿结果,隐秘成长,也许因防范天敌而进化,与树上的板栗和水中的芡实进化出刺猬武器一样,是为了保护自己,但相比人类在温暖舒适的子宫中孕育,它们的艰难何止翻上千百倍,尤其是落花生!

这就是我常感慨的,在我们不知其所以然的深处,往往储蓄着无尽的宝藏,宝藏里有无尽的稀罕。

 

 

我相信戴娜父亲是听懂了我在瞎叨叨些什么的,可他不说,只是做给我看,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有图有真相”。

他种了两块地落花生,先带我到后种的一块地里。

翠绿色的茎蔓长势喜人,椭圆形的叶片甚是讨人喜欢,尤其是闪烁在绿叶丛中的一朵朵鲜黄色的蝴蝶形小花,叫人抢着多拍几张,忍不住想要即时传递给远方的朋友:你可知道落花生长在地里的模样?

戴娜父亲在沟边蹲下来,拨开垄上的叶丛让我细看,黄花从茎底渐次往上开,上面的花开得正艳,下面的花已经枯萎。他说,下面的老花已经往土里扎针了。于是他用粗糙的双手刨开泥土,扎进土里的针便暴露在我的眼前,有的还在往下扎,有的针尖上已经结出了小果实。等上面的花老了,越往上,针柄就会伸展得更长。

他一直把子房柄叫作针,那可真是个神针啊!

记得有一首童谣是这样唱的:

 

落花生,开黄花,

花儿落了把头扎,

一头扎进泥土里,

长到秋天人人夸。

 

他说,他不会唱,但他笑得分明比唱还要舒畅。

接着便迫不及待地带我去看先种的那块地。

看他的脚步,比泥土还扎实。

先种的落花生明显已经老了,叶面上起了斑斑点点的黄色,有虫子咬的破洞。

没借助任何工具,用双手就轻松地拔起了一蓬。

哇,好多花生荚啊,拎起来时,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大串铃铛啊,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坑窝中的泥土弥漫着花生的芳香。

 

 

这下完全可以明白了,落花而生的花生,绝对不是根瘤,根上是没有花生的,花生都是从茎上挂下来的。

多么好的沙土啊,就这样能轻松拔出来,残留在土中的花生荚也同样可以用双手轻松刨出来,他细细地刨,不留一点遗憾。

戴娜父亲显然来了兴致,拔了一蓬又一蓬,采摘后装了满满一大袋,都让我带回了家。

顺带又拔了几蓬番薯。

我舍不得洗,连沙土也带回了家。

嗅着这样的沙土,就能听到钱塘江的潮声,灵魂也是可以触摸的。

 

 

 

 

 

那天晚上,今年第一次从地里现拔来的时鲜落花生,落到了我的锅里。

一锅清水,加一勺盐,什么八角、茴香、桂皮、花椒、冰糖,都不放,绝对地原汁原味。

我告诉我的孩子,做人也是这个道理,要原汁原味。许地山的《落花生》其实也是要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但他过于做作了。做一个有用的人,首先要做一个原汁原味的人。世上所有的时食,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不要在大棚里逆时而生长,更不要转基因。要沐天地之风,汲自然之灵气。飘飞在时食中的乡愁同样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贴地而行的人。我们读那么多的书,走那么多的路,原汁原味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追求。

在这一点上,我更喜欢老舍的《落花生》,老舍不虚。

老舍真的很好玩:

 

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假若有人问我:“你要是做了皇上,你怎么享受呢?”简直不必思索,我就答得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

 

又说:

 

你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还说:

 

冬天在路上,刮着冷风,或下着雪,袋里有些花生使你心中有了主儿;掏出一个来,剥了,慌忙往口中送,闭着嘴嚼,风或雪立刻不那么厉害了。况且,一个二十岁以上的人肯神仙似的,无忧无虑的,随随便便的,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花生,这个人将来要是做了宰相或六部尚书,他是不会有官僚气与贪财的。他若是做了皇上,必是朴俭温和直爽天真的一位皇上。

 

由此可见,老舍爱花生真是爱到家了。

细腻的描述中流动着情感的波涛,跟花生米一样,越咀嚼越能嚼出味来。

更重要的,老舍是有科学精神的,别看他写得油腔滑调,他那个“脱”、“抱”、“吻”,是有科学依据的,有科普打底。

做一个原汁原味的有科学精神的自由的人,走着走着,你也许走成了戴娜父亲这样的人,也许走成了袁隆平那样的人,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即便走成了老舍那样的结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袁明华:落花生——大元心目中白露节气代表性时食》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卡罗莱纳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C-社区生活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最新资讯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