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大咖说|常纪文:低碳转型如何避免“越绿越贵”?

2025-04-09 16:36 阅读量:12.4万+

华人号:华声中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提出健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价格政策,探索有利于促进碳减排的价格支持政策,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体系。

  为更好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自2024年以来,相关部门不断推出相关政策。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等多份指导性文件。2025年3月2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发布,将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从发电行业扩展至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高耗能行业。

  随着转型的持续推进与深入,哪些行业还具有较大节能减排空间?推进绿色转型,离不开成本的支出,发达国家已出现能源产品“越绿越贵”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避免陷入此类困境?围绕这些问题,中新经纬《大咖说》独家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所副所长常纪文。常纪文表示,在夯实能源的基础工作方面还需要继续坚持干下去,积极推动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而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有望实现产品在全球“越绿越便宜”。

  常纪文(受访者供图)

  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仍是重点

  中新经纬:我国节能降碳呈现哪些特点?

  常纪文: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主要是通过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强化碳排放强度管理,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

  我国一直在推进能源的绿色低碳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光伏发电、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很多年都是全球第一,占比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的销量也连续领跑全球市场。但是由于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伴随大量消耗能源,且化石能源还在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实现碳达峰的挑战仍然很大。

  中新经纬:要按期实现碳达峰,接下来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常纪文:夯实能源的基础工作还需要继续坚持干下去。此外,还需要积极推动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降低工业能耗总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我们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客观上会使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更快增加。

  由于我国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来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所以各行业低碳转型的进度是不一致的。比如,发电行业是唯一最早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行业,水泥、钢铁、铝冶炼三个行业刚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且水泥行业已提前实现碳达峰。各行业规划的碳达峰时间表也有所不同,比如,根据相关部门的规划,钢铁行业是力争2025年前碳达峰,有色金属行业是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这意味着,我们在这些行业的节能降碳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挖掘。同时,这也说明,绿色低碳转型是我们的长期战略,必须要长期坚持。

  中新经纬:要进行绿色转型,就意味着要进行大量的成本付出,这是否意味着“越绿越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常纪文:进行绿色转型肯定是有成本的,比如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除了建设风力光伏发电装置以外,还要配套建设好多设施,包括电网、储能设施、智慧调节系统等,相关的基础设施成本和管理成本也会比较高。能源产品“越绿越贵”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中国的国情不同,依托中国巨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可以减少市场推广的一些成本,把成本摊薄,避免走入发达国家产品“越绿越贵”那样的困境,促进产品在全球“越绿越便宜”。

  此外,我们还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前端上要加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加强抽水蓄能、化学储能等科学储能设施建设,把调峰做好,让更多的绿色电能输送到用户需要的地方。第三,大力发展氢能和氢化工产业。氢能是非常清洁的能源,不过目前还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面临经济性的问题。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相信氢能产业一定会获得巨大发展的。

  中新经纬:从政府角度来讲,该如何对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的有效引导?

  常纪文:在做好宏观调控和政策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一些市场化的机制对企业进行有效引导,如我们现在常用的市场化机制碳交易、绿色信贷、ESG(环境、社会、治理)管理等就非常好。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每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约51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以上。这仅仅是将发电企业纳入的量,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后,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所带来的引导效果是非常大的。而绿色信贷通过利率、额度限制等方式则可以对企业从资金层面形成直接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碳价格较为合理

  中新经纬:您如何看待碳交易在推进绿色转型中的作用?

  常纪文:在推进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手段扮演了关键角色,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碳交易来为碳定价,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权获得额外收入,而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完成减排任务,从而降低整体减排成本。

  中新经纬:不同产业间的减排成本和效率存在差异,可能导致配额分配不公平,进而影响碳市场价格变动。您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常纪文: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目前全国碳市场中进行交易的是发电行业,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进来,肯定会涉及到不同产业间碳减排成本不一样的问题,如果碳交易在全行业内自由进行会影响碳交易的公平性。比如在碳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交易主体可能会从相对更容易减排的那个行业去购买指标,这就会导致某些减排困难的行业压力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碳交易主体双方限制在同一行业内进行,或者是针对不同行业减排的难度系数,在碳交易过程中进行加权。‌

  中新经纬:您认为什么是合理的碳价格?当前国内碳价格是否合理?

  常纪文:2024年我国碳交易价格出现大幅提升,最高时曾突破100元/吨,现在已降低到85元/吨左右,较最初的48元涨幅超过70%。不过,目前我国的碳价格是比较合理的。

  看碳交易价格是否合理,主要看是否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需要注意的是,碳价格不能太低,太低就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是碳价格也不能太高,否则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影响企业发展。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如果碳排放指标越来越稀缺,碳价格可能还会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中新经纬: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的碳价水平如何?未来应运用什么机制进行国际碳交易?

  常纪文:从国际市场上来看,我国的碳价格并不贵。比如欧盟的碳价格目前是每吨60多欧元,是我国的5倍多。这主要因为我们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在转型期,要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等目标。价格太高,很多企业承受不住。但是从购买力的角度来看,我国碳价格还有一定上涨空间。

  目前,国际碳交易并未广泛地在各国之间开展,主要是在部分国家或区域内进行。2024年11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各国代表就国际碳市场标准达成了一致,批准了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即6.4条,为全球各国开展碳交易的标准。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今后中国和国外开展碳交易是可能的,但基于价格方面存在的差距,建议还是采取协商机制,且有必要在初期将国际碳交易限制在某些领域,慢慢磨合好了再继续扩大范围。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大咖说|常纪文:低碳转型如何避免“越绿越贵”?》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意大利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财经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