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兼职儿子兼职父亲|诚信故事

2025-04-26 06:24 阅读量:1.1万+

华人号:福根一字乡愁


兼职儿子兼职父亲
               ◇南竹

      1941年的初春,尤溪蓬莱山脚下张姓人家的木屋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在烽火硝烟中降生的男婴,命运的齿轮从一开始就悄然转动。由于家境贫寒,3岁的他被送给了隔壁乡瓦厝崙的廖姓人家。他本姓张,收养他的是两位父亲。其中一位在国民党抓壮丁前,拿出一挑粮食给了他的生父母,并将他托付给了另一位乡村父亲抚养。俩人在晒谷场的石磨旁立下约定,等他长大后生儿育女,要过继一个儿子给参军的那位父亲。

      岁月流转,瓦厝崙的青石板路上,总飘着若有若无的杉木香气。然而,参军的父亲随着国民党军溃败,从此没了音讯,有人说他去了台湾,生死不明。那时没人想到,这一隔,便是七十年的山高水远。但乡村父亲一生信守承诺,含辛茹苦地将两男两女四个儿女养育成人。在修改族谱时,还把小儿子的名字修在了参军父亲的名下。

      廖家祖上曾是旺族,祖房瓦厝崙兴旺时住有雇农一两百人,他小时候就生活在这里。可命运并未眷顾这个孩子,13岁时,养父因病去世。原本家中还有一千多斤余粮,可仅仅两个月后,养母就卖了粮食改嫁他人,他成了孤儿。为了生存,他先是看养了一群鸭子,后来又学会了种田、当修路工人。高强度的劳作让他甚至出现了便血的情况,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努力养活自己。

      20来岁时,他干起了伐木放排的行当。那是一份极其危险的活儿,有时要趁着下大雨发洪水的晚上,点起火把,脱下衣服,下河挡栏拼木。他赤着上身站在木排上,火把的光在洪水中碎成流萤,照见他绷紧的脊背如岸边的巨杉。乘着山洪将木材漂出山外,他必须在漩涡中拦住散架的木排,让松木和杉木乖乖连成“木船”。当木排漂到生父所在乡镇的铁索桥下,岸边长辫姑娘递来的姜汤比火把更温暖,这是洪流里漂来了一世姻缘。这个情结成了他小儿子后来创作《一字乡愁》歌词的源泉,如“一艘小船靠上幸福的彼岸,就追寻短短的票根呦。”

家乡“乡愁石”(五彩紫云石)

  青年时期,他开始艰苦创业。他先是在老家做手工粉干,后来又到本县外乡继续这份营生。手工粉干的作坊都在凌晨三四点醒来。石磨转动的吱呀声里,他和妻儿揉着雪白的米粉团,蒸汽爬上土灶的铁锅,模糊了窗纸上的月光。九点钟的板车装满百斤粉干,车轮碾过露水未干的乡间小道,他要在十几个村庄间走家串户叫卖,买者多数以稻谷换购,晚上八九点钟拖着四五百斤稻谷回家。当时他把小儿子带到当地初中读书,每逢周末,小儿子都会陪他一起,用脚步丈量每一个村庄,眼看父亲在每扇木门前弯腰微笑,听“换粉干喽”的吆喝声惊飞竹篱上的麻雀。若干年后,家乡的粉干香飘到东南亚,而他留在每个村庄的一丝一缕乡愁,早已成了家人记忆里最温暖的地图。

      村民们都知道他一辈子都在干大劳力活,干活时总是拼尽全力。去钩烟田时,哪怕涉水穿高筒靴,他也毫不退缩。中年时,他还学会了当伐木包工头,而且从来不拖欠工人工资,挣来的钱都用于家用和子女上学。山林里的担当,是比树影更长久的信义。

      他不仅对家人负责,对村里的人也十分热心。有一回上山劈草,遇到一窝大黄蜂,他冷静地教同伴躲进草丛,用大草帽遮盖,大家才安全躲过一劫。还有一次,下雨天几位工友一起劈草,有位工友劈了一小捆杉木枝准备带回家烤烟用,被管山人得知要扣工钱。工友害怕被罚,不仅不敢要工钱,还把柴刀和劈刀都藏在了山上。他自告奋勇,把柴刀和劈刀带了回来,还把工钱领回。因为不知工友的居住详址,他上门找了两次都没遇到人,直到农历十二月二八九(大年前),才终于找到工友,把工钱和工具交到了他手上。他还在自留山栽植了一片茶园,当村里开路需要经过此地时,他毫不犹豫地主动让出茶园地,用于修路和建造蓄水池,造福了村民。

  他从小没上过学,目不识丁。但年迈时,他喜欢到村老人队看电视,看不懂字幕就主动请教身边的村民。慢慢地,他不仅能跟着读出字幕,还能看懂“老人戏”,甚至从头到尾讲出故事梗概,浑浊的眼睛里映着电视屏的光,比星光更亮。为此,村民们都称赞他口才好、记性好。

      他一生用汗水换取劳动成果,先后与族人合建迁居了两座房子。生活中,他自己省吃俭用,连一碗面都舍不得吃,却经常给孙子孙女买吃的。他和妻子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养育了两男两女,当儿子出门在外时,他们还一起帮忙带大了孙子孙女。

      对于人生的善后,他也早早做了安排,自己选好建好墓地,生前省吃俭用,临终前还留下“手尾”七八万元,分给每一个子孙,也作为丧事费用。同时还不忘嘱咐,要在墓碑上刻上“过继男”,以历史确认这个儿子过继给了参军的父亲。

       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一口气吊着两天,直至见过所有亲人,听了“法师”指点的吉时,他才放下了最后一口气。那时的他,仿佛看见两个父亲在月光里走来,一个穿着军装,一个戴着竹笠,两人都笑着,像极了晒谷场上那个交换粮食的午后。有人说,台湾那头的海面上,那晚也有月光,照亮了某个老人案头泛黄的家书,信封上写着“福建尤溪廖家收”,邮戳早已模糊不清。

      出殡那天。孙子孙女们捧着粉干祭品走在最前,那是他当年走村串户时的味道。墓碑上的字在晨光中清晰如昨,仿佛两个父亲的身影在云端重叠——一个用粮食托孤,一个用一生践诺,而他,这个在“兼职儿子”和“兼职父亲”间行走的男人,最终把自己活成了一座桥——桥的这头是瓦厝崙的晨雾,那头是海峡对岸的月光,而桥下流淌的,是整整八十年的光阴。

  当山风掠过瓦厝崙的飞檐,捎来远处溪流的声响,那是当年放排时的涛声,是粉干作坊的磨盘声,是他教孙子孙女念字幕的轻声——这些声音汇聚成河,在时光里静静流淌,诉说着一个关于承诺、担当与爱的故事,比任何族谱都更长久地,刻在了人心深处。

      注:部分情节据村民父亲生前友好口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兼职儿子兼职父亲|诚信故事》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印度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