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05:10 阅读量:5k+
华人号:光明网作者:朱 丹(国家京剧院二级舞美设计师)
舞台灯光也是戏剧的视觉导演,是舞台时空的编织者和情感的放大器。从戏曲程式化的光影到当代沉浸式剧场中的数字交互,灯光设计始终在技术演进与美学范式迁移中寻求动态平衡。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艺术创作观念的不断发展,我国舞台灯光设计经历了从技术追赶到范式创新的转型,彰显出数字时代的全新活力。
民族舞剧《红楼梦》将层层帘幕作为灯光载体,营造大梦一场的大观园氛围。资料图片
中文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在灯光设计中使用时间码编程技术,提高了巡演中的装台效率。资料图片
从照明工具到叙事主体
从原始火光到气体放电灯,从用盐水缸机械调光到用人工智能语音编程,灯光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影响着戏剧的叙事范式。当下舞台上的灯光已突破辅助性定位,从视觉照明工具提升为具有自主表意能力的叙事主体,是编码文化记忆、建构集体想象的新媒介,与表演、舞美、音乐等要素紧密配合,共同构建了舞台的叙事空间。
作为戏剧艺术的视觉叙事中心,舞台灯光的本质在于构建四维时空连续体中的情感语义场。当下,舞台灯光主要通过三重维度介入戏剧叙事。
运用色温变化与光影运动形成蒙太奇语法,构建舞台场景转换。舞台灯光色温的冷暖变化,光影的疏密、形态、运动速度都是实现舞台空间、时间转换和角色心理转换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敢于斗天地 天堑变通途”篇章的群舞中,随着音乐节拍的变化,灯光色温由冷变暖,实现了从大雪纷飞的自然环境,到劈山凿洞的炽热劳动场面,再到回忆过去的温馨画面三个场景的自然转换。舞台上战天斗地的英雄们的身影随着灯光运动变化,形成长短交替的动态效果,营造出时光的流逝感。光影和色温的协作配合舞蹈动作和音乐渲染,使舞台画面呈现出电影中的镜头叠化效果。
借助影子剧场原理外化角色的潜意识流动,即以影子投射为主要手段来讲述故事。如评剧《祥子与虎妞》将重心放在了祥子与虎妞的婚姻爱情与悲剧结局上,突出了对虎妞这一人物性格的刻画。剧中,一场表现虎妞和祥子在卧室亲密关系的戏,就是利用灯光从二人背后投射,以二人在窗户上形成的剪影完成的。这种类似皮影戏的形式,既体现出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传统,对虎妞泼辣直爽的性格进行了虚化表演,也为舞台增添了趣味性。
通过灯光语言灵活调控,实现中国戏曲“写意留白”与现代戏剧心理现实主义的审美对话。中国戏曲讲究通过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与极简舞台设计激发观众想象,如《三岔口》中,是在全亮舞台上用动作表现黑暗中的打斗。而现代戏剧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则要求舞台精确还原现实细节以呈现人物心理。舞台灯光便因其亦虚亦实的美学特性,成为在传统与现代、写意与写实的审美表达间建立对话的桥梁。如在新编京剧《慈禧与德龄》慈禧生日的一场戏中,仅用暖红侧方位光束投射在寿堂的“寿”字上,营造出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简约的设计为戏曲身段表演保留了空间。而当荣禄死讯传来时,灯光骤然变化,由暖红变成冷蓝,寿堂瞬间转变成灵堂,实现了“以光代景”的写意与心理外化双重效果。
每一束光都携带文化基因
从最早一批灯光设计师边拆边学西方戏剧舞台的灯光技术,到如今在全球演艺设备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灯光装备技术的进步为舞台灯光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为现代戏剧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
中国舞台灯光艺术承袭着“五色观”的文化传统。“五色观”色彩体系源自《周礼·考工记》,将青赤白黑黄与东南西北中方位对应,构建起天人合一的符号系统。这种色彩思维突破视觉表象,与五行学说相关联。舞台灯光设计将传统五色观转化为具有叙事张力的视觉语法,丰富了舞台的意象空间。如京剧《纳士归宋》中,采茶一场中的灯光由浅蓝渐变至雪山的冷白,遵循的就是传统色谱中“天青—碧落—挼蓝”的递进关系。在“梦回江南”段落中,则运用从宋代青绿山水画作中提炼出的青楸、芽绿、豆绿、官绿几种光色,形成展现江南风光的视觉韵律。光色的变化不仅实现着基本照明功能,也隐喻着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
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为舞台灯光设计提供了海量的符号资源。灯光设计师通过解构与重构传统文化元素,将文化内涵转化为当代舞台的视觉语言。如舞剧《孔子》中,灯光师将古代服饰上的云纹、回形纹等图案通过激光投影映射在舞台地面,舞者与光影纹样互动,形成“人在画中行”的视觉效果。民族舞剧《红楼梦》的灯光设计将层层帘幕作为载体,选取流光浮云、珠帘金屏、落花滴雨等视觉元素,在虚实之间营造出大梦一场的大观园氛围。
随着文旅融合带来的文旅戏剧热潮,国内舞台灯光设计开始突破传统剧场边界,与环境照明形成跨界关联,在实景演出中表达“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如张家界的《天门·狐仙》突破标准化灯具思维,依据山体肌理定制迷彩色灯具,使灯光硬件与自然岩壁融合。灯光设计运用色温校准技术还原“晨昏四季”的光影流变,以投影映射再造“云雾缭绕”的山水意象,既保留传统色彩的象征体系,又通过技术参数重构出自然意境。新型舞台灯具和设计理念打造的实景演出使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技术相互结合,催生出既具历史纵深又有科技含量的当代艺术语言。
贯通虚实、连接古今的媒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舞台灯光设计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互动化的方向迈进。
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灯光表现力。LED矩阵与全息投影的组合衍生出虚实相生的美学形态,既深化了戏剧本体表达,又开创了数字时代的美学范式。如文旅演出《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即是一场融合了全景多声道、全息技术和虚拟现实的视觉盛宴。该剧通过在舞台空间汇总构建超尺度环幕、天幕、地屏和纱幕等媒介手段打造出重度沉浸、虚实相生的综合感官体验,实现了真假、虚实完美结合的创新舞台演出模式。
智能编程技术的引入,使舞台灯光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动态捕捉实现精准调控,极大提升创作效率。如中文版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在立戏之初便确定使用时间码编程技术,为其日后巡演奠定了技术基础。时间编码通过预设时间线效果锚定,使灯光效果能够精确地与音乐节奏同步。在后续巡演中,只用调节光位,无须对每一个效果的关键节点重复修改,最大力度还原了首演的效果,极大提高了装台效率。语音交互技术的成熟,也让灯具编程从手动操作转向人机对话,设计师得以专注戏剧叙事本身。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基于剧本和舞美方案设计的情感曲线,自动生成基础光效方案,再由灯光设计师进行深化设计,进一步实现戏剧情感与光效的完美契合,也将成为可能。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正重塑舞台灯光设计的互动维度。空间计算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光照与实体灯具的物理对齐,使观众在虚实融合的光影中获得沉浸式体验。追踪技术与AI算法的进步,使演员动作捕捉精度大幅提升,解决了灯光动态追踪的技术瓶颈。如在一些实验剧目中,演员“甩发”动作可以通过实时交互生成光影轨迹,形成“以光追形”的动态美学,显著增强了观演互动性。
从戏台油灯到智能化灯控系统,无论是传统戏曲的写意留白,还是现代舞台的沉浸叙事,灯光始终是贯通虚实、连接古今的媒介。当智能灯具能解析剧本情感曲线,虚拟光影能唤醒集体记忆,唯有持守人文温度,方能让每场演出都照亮人们的心灵。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30日 16版)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