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庙檐下的香火与禅思------王成祥

2025-04-29 08:50 阅读量:8k+

华人号:西部文学

庙宇的香火,袅袅千年,不熄不散。它不只是砖瓦垒砌的形制,更是人心深处的长明灯——当尘世的风烟掠过,它总在寂静处亮着,守着信仰的余温,也映照着众生跋涉的魂灵。

——题记

一、圣山烟霭

距离老家王庄新村三百米外,那座唤作“圣山”的古庙已在炊烟起处渐渐浮现。说是山,却不见嶙峋石骨,唯有香火堆叠起的千年层峦。老辈人言,这里要追溯到盛唐郭令公勒马平叛时,再往前,竟能触摸到黄帝部落衣角上沾的丹砂——传说嫘祖在此为黄帝炼丹,青烟缭绕处,人们唤她“含丹”。名号嬗变如流云,究竟是嫘祖另一个名讳,还是黄帝生命中另一段被遗忘的传奇?早已湮没在甲骨文的裂缝里。

曾留心过残碑断碣的周先生,对此有过一番思量:无山何以称圣?原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为炼丹的祖母立庙,将高阳故里的黄土垒成了神坛。安史之乱的马蹄踏过,药王与汾阳王被供上神龛,丹炉余温却渐渐凉在史册夹页中。而今殿阁里供奉着送子娘娘、财神爷,倒也应了人间烟火——信徒们跪拜的,究竟是上古的丹火,还是自己心底未了的尘缘?

故乡这座被尊为圣山的古庙,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究竟矗立了多少年?如今已无人能说清。那些滚烫的历史,早已被时光研磨成齑粉,散落在残存的几块近代重修碑文里,字迹漫漶如老人昏花的眼。我尚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某个黄昏,古戏楼的雕花斗拱在烟尘中轰然倒塌。郭子仪的神像被推倒时,人群忽然骚动——传说神像腹中藏有照妖镜,能照见人心的魑魅魍魉。那些争先恐后扒开废墟的手,究竟摸到的是铜镜的冰凉,还是自己掌心的汗?

老辈人总爱说起庙会盛况。山西的驼铃、内蒙的皮鞭、甘肃的口哨,混着千百头骡马的响鼻,在关中平原上搅起漫天黄尘。那时没有手机导航,商队跟着星斗赶路,要走破十几双草鞋才能抵达这场牲口交易的盛会。更有意思的是,历代庙会必设赌摊,官府却始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铜钱在香灰堆里叮当翻飞。如今回想,那掷骰子的声响,倒比诵经声更似某种亘古的祷告。

残存的碑文记载:渭北平原上,圣山庙会的香火鼎盛。那袅袅青烟,终日缭绕于飞檐斗拱之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地质勘探队的钻机声,惊散了最后一缕香火。庙会的钟声,就此沉寂了三十余载。记得九十年代中期的某个夏日,冰雹将方圆数里的麦田砸得七零八落。村里的老辈人蹲在田埂上,捻着焦黄的麦穗,忽然说起:“该把圣山的香火续上了。”这话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四邻八乡的心。那些年,庙会就在断壁残垣间重生,没有飞檐画栋,只有虔诚的香烛在风中明灭。说来也怪,自那以后,乌云竟再未在我们头顶倾倒过冰雹,连年丰收的麦浪,在阳光下泛起金色的涟漪。

新千年之后,圣山庙会却在时代的浪潮中沉寂了整整十载。那十年间,庙门上更换了牌匾——“圣山历史纪念馆”,七个大字在五星红旗的映照下闪烁着新的光芒。作为村里少数舞文弄墨的游子,我有幸得老会长何兴民青眼相待,得以在纪念馆修复与庙会重光的事业中略尽绵力。那些考证残碑、爬梳古籍的日夜,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乡下书生,第一次触摸到了庙宇文化深藏的脉络。

且容我从后殿的重建说起。这座圣山历史纪念馆,全然是民间自发之力垒砌而成。回溯上世纪九十年代,方圆百姓你凑五元、我捐十元,硬是攒出了后殿的梁木——说是殿宇,实则不过三间茅草屋,在风雨中飘摇如残烛。前殿稍显体面,是从别处搬来的原来庙宇的殿房构件,倒也勉强撑起了门面。后殿像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支撑到2023年早已墙皮斑驳,窗棂朽坏,再难担起承续香火的重任。老会长王兴民召集各社商议,众人推举何明坊接掌重建事宜。这位新会长果然不负众望,以村民捐赠的厅房为基,竟在原址上化腐朽为神奇。那年春分刚过,工匠们便以义工之姿聚集于此。爱心人士的善款化作砖瓦木石,在叮当斧凿声中,三间茅屋渐渐脱胎换骨。不过一年光景,五间榫卯大殿拔地而起,飞檐如雁展翅,斗拱似莲绽放,俨然渭北平原上新生的古建明珠。更可喜者,何振峰捐资十七万修建的石牌坊同期落成,青石雕花在夕阳下流转着千年文脉的辉光。

甲辰年(2024)三月初一的古庙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新建的后殿还没有完工,内装饰还在设计之中。资金短缺的阴云笼罩着筹备工作,更令人忧心的是,这场停办十年的庙会,能否在断代多年后重焕生机?

新任会长何明坊站在未完工的殿前,肩上仿佛压着千钧重担。各社社长会议上,众人的声音却出奇地一致:“办!决不能寒了乡亲们的心!”会长带头掏出两千元积蓄,像一粒火种投入干柴。谁曾想,短短半月间,村民捐资如涓流汇海,义工队伍似春草勃发。网红们举着手机穿梭在施工现场,将重建的影像传遍网络——古老的庙会,就这样插上了现代传媒的翅膀。

三月初一那天,上百家商贩的彩棚如花般绽放在圣山脚下。锣鼓秧歌、大型秦腔吸引了三万人潮涌动,这场跨越十年的重逢,不仅续上了中断的香火,更点燃了乡村文化复兴的星火。八十六岁的老先生伫立在殿前久久不愿离去。老人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跟1953年庙会上的一模一样啊……”他颤巍巍抚过廊柱,仿佛触摸到了七十年前的阳光。

甲辰年的庙会虽显仓促,却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更多可能。那些未尽完善处,反而成了吸引善缘的契机。何保忠家族四代人的坚守,在这个春天结出新的果实——外甥的石牌坊尚泛着青辉,妹妹何淑玲又请来李英峰大师重塑郭子仪、孙思邈、送子娘娘神像。大师以盛唐气象为范,将三尊古像如婴孩般裹藏在新塑像腹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拥抱。最妙的是正中楹联:“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当下,世间万物皆浮云乐于其中”——这二十二个鎏金大字,既是书法家王泰昌的笔墨,又何尝不是圣山千年香火淬炼出的生命哲学?

粮价跌了,油价涨了,庄稼人的钱袋子像秋后的蚂蚱,越来越瘦。可越是这般光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反倒愈发明亮。圣山后殿的重建,在三百多个日夜里,硬是攒出了三千多个工时。那些皴裂的手掌,有的只领过微薄的饭钱,有的连这也不要——王石匠整整凿了二百多个工时的柱础,手上的血泡结了又破,却说:“给子孙留个念想,要啥钱哩。”

三年来,何明坊这位村民小组长兼会长的身影,总在晨雾未散时就出现在工地,月光满檐时还在忙碌。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不分男女老幼,还有人放弃了在外打工的机会,义务参与庙宇建设,为这一古老的文化殿堂增砖添瓦。就这样,在爱心人士的支柱下,在几百双粗糙手掌里,四十亩荒坡上,石门牌坊擎着流云,石狮镀上金边,青铜钟亭守着月光。那些不要工钱的工匠们,把唐风宋韵砌进了每一道砖缝。

年逾七旬的王玉凤虽未受过学堂教育,却以勤勉坚韧的品格赢得乡邻敬重。当圣山历史纪念馆筹建工程启动时,这位双鬓染霜的老农妇将四季农事与土木工程合理安排,四百个昼夜轮回间,她如同精准的日晷指针,既未误春耕秋收,更未让大殿工程延缓分毫。工地上处处可见其执拗身影,更携古稀丈夫百日并肩,两袭粗布衣衫在殿前穿梭。当乡邻赞叹其堪比壮劳力的劲头,她抚着斑驳墙面动情道:“字虽不认得半个,但咱对圣山的赤心是真的。”

当圣山需要重续飞檐翘角时,程克敏怀揣着三代家传的墨斗站了出来。他仰首观檐、寻访名师、推敲榫卯……指甲缝里嵌着的木屑却比任何典籍都更鲜活,四百个昼夜轮回,他的凿斧声始终是工地的晨钟暮鼓。殿宇落成那日,整个高阳都听见了古建筑重新呼吸的声音,老匠人却将八千元工钱轻轻放进功德箱……

七旬泥瓦匠邓兴民退休未歇,将半生技艺倾注圣山后殿重建。每日骑行十余公里往返工地,严寒酷暑从未缺勤。七旬之躯攀高走低,日均劳作超八小时,甚至雪夜路滑跌入沟渠左臂受伤,次日仍裹绷带砌墙。更带动周边二十里匠人投身建设,泥刀起落间,将退休金岁月皆夯作精神殿堂的基石。老人笑言:“瓦缝里藏的汗珠子,就是最好的功德碑。”

退伍老兵王仓顺与战友王积贵,乙巳正月率众攻坚圣山后殿。两老匠自筹建材、联络工匠、动员乡邻,四十昼夜以军营纪律打磨古建:榫卯严丝合缝,彩绘矿物颜料流淌盛唐气象。三月初一庙会前夕,三尊两米泥塑神像凛然落成。两名老兵却悄然退出人群,唯有旧军装上的泥渍与新漆彩交相辉映,见证着铁血军魂与千年匠艺的传奇共振。

李英峰居士冒严寒驻圣山。这位深研敦煌壁画三十载的非遗传承人,在零下十五度的殿宇里破解着矿物颜料与北方寒冬的密码。四十昼夜,他呵气成霜的画笔让唐代壁画的魂灵在当代苏醒:郭子仪甲胄流转永乐宫的天衣飞扬,孙思邈药箱沉淀着莫高窟土红的千年沧桑。当三尊神像迎得开光首缕晨曦,专家惊见泥胎里跃动着活的传统:衣纹褶皱藏着吴带当风的笔意,送子娘娘眉间凝着周昉敷彩的余韵。最令乡民动容的,是完工当日这位艺术大家焚香九叩的虔诚——鎏金彩绘映着他霜染的鬓角,恍若古人今匠在香雾中完成了隔空对拜。而今圣山聘书上的“名誉会长”衔,于他是又一方钤印,正点点渗入庙宇新生的年轮。

养殖户何荣陈是圣山历史纪念馆六社之一的洼里分社社长,乙巳(2025)年庙会暨民间文化艺术节期间被聘为圣山历史纪念馆执行会长,协助会长何明坊抓落实,做具体工作。何荣陈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养殖专业户,日子在当地过的不算富裕,而且一切顺当,干啥事成啥事,只要他认准的事,就是难度再大,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结果。他粗粝掌纹里既有饲料粗糠,也沾着新漆彩绘的金粉——这或许便是当代村民最朴素的鎏金方式。

当圣山庙会的铜锣喑哑至第十个春秋,何荣陈叫来了推路机碾过被侵占的庙产耕地,硬是用一天一夜在争议地上推出通往纪念馆的专道,随后对被占有土地的村民做了必要的赔偿,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次年开春,面对四十亩坑洼不平的土地,他联系煤矿上的推土机和大型装卸车,自掏腰包给机械加油,当推土机在煤老板赞助的柴油里轰鸣七天七夜,上万方黄土搬离原位,平整出了能容纳两万人的广场。大数据统计2025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约10万人参加的圣山历史纪念馆庙会暨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能平安落下帷幕,与何荣陈、何明坊众多爱心人士默默无闻的付出是分不开的,精彩的故事瞬间再从庙会的举办说起。

二、庙会纪事

我的家乡蒲城高阳,藏在渭河北岸的褶皱里。这里远离城市,地域偏僻,完全靠天吃饭,文化生活相对落后。但得益于湿润的气候,农作物生长良好,老百姓的生活虽算不上富裕,温饱却绰绰有余。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最困难的60年代初,从这里走向社会——上学、参军、在煤矿下井挖煤当工人,结婚生子也未曾离开。这里的一草一木,早已深深刻在我的心灵中。尤其是退休之后,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每每想起,眼泪便如潮水般涌动。家乡的地下埋着祖宗,地上留着我童年和青年的足迹,更有一座横亘千年的古庙——圣山庙。它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虽历经朝代更迭,屡遭破坏甚至毁灭性摧毁,却又一次次重建。在老百姓心中,它始终是精神殿堂、文化丰碑,世代相传。新时代,为了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圣山庙更名为“圣山历史纪念馆”。为此,我写过不少文章,而这一篇,只讲圣山庙会的事儿。不过在说庙会之前,有必要先对“庙会”这个大众熟悉的词做个简要解释。

庙会,作为中国民间宗教、岁时风俗与集市贸易的独特形式,其兴衰始终与寺庙的宗教活动紧密相连。通常在寺庙节日或特定日期举行,庙会多设于庙内及周边,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与演变,深深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

上世纪50年代前,圣山庙会的盛况只能从老一辈的口述中略知一二。改革开放后,庙会虽得以恢复,但因环境与经济条件所限,形式虽在,内容却略显单薄。即便如此,老一辈圣山人仍竭尽全力,让庙会焕发出他们记忆中的荣光。

随着时代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圣山庙更名为“圣山历史纪念馆”,古老的庙会也因此被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我对庙会的理解,既来自父辈对旧时代零星的讲述,也源于近年来亲身参与庙会策划与组织的经历。正是这份参与,让我深切感受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从未消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炽热。

随着农历三月初一临近,圣山历史纪念馆的后殿建设工程仍未封顶,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峻。面对这一困境,会长何明坊召集各分会会长紧急商议。现实情况令人忧心:老一辈会长们已年逾古稀,既无精力也无余力;年轻会长虽满怀热忱,却肩负着养家重任。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乡镇民营企业纷纷倒闭,幸存的小商户也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六位分会会长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农民,靠着几亩薄田度日,生活本就捉襟见肘。

更棘手的是,时值春耕大忙,村中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农活全落在六七十岁的老人肩上。就在这进退维谷之际,会议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各位会长一致决定:庙会不仅要办,还要办得更好!他们当场承诺每人出资2000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资金。在仅剩的一周时间里,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一方面加紧完成收尾工程,一方面借助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现代传播手段为传统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方圆百里的商户和演艺团队前来助阵。

庙会当天,彩旗招展,五星红旗在广场中央迎风飘扬。琳琅满目的商品摊位、络绎不绝的赶会人群,车辆排起的长龙绵延数里,共同见证了这一传统盛事的成功举办。

10时整,圣山历史纪念馆大殿广场上,隆重的庙会开幕仪式正式开始。约2000余名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其中包括为纪念馆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社会各界代表、工程建设者、文化名人以及群众代表。

首项议程是为历史纪念馆简介碑和名人题词碑两块纪念石碑揭幕。陕西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渭南市原政协主席陈俊哲题词:“古有夫人苦炼丹,子仪思邈解民难。前贤往圣忧天下,惟愿苍生多乐欢。”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贵乾题词:“一圣双贤立古庙,高阳地灵多英豪。物竞天择五千载,普济黎庶行天道。”

84岁高龄的渭北文化名人、史学研究专家王孝文先生发表讲话:“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圣山庙会在历史长河中曾具有重要影响,后因历史原因中断多年。值得欣慰的是,在高阳及周边地区爱心人士的努力下,庙宇文化得以恢复发展。本次活动的重大意义在于将圣山庙宇文化推向新高度。需要指出的是,对庙会文化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人们常简单理解为‘敬神'活动,这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多是为人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英雄人物,他们受到后世尊崇,体现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庙会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效果。县级剧团的秦腔连唱三天三夜,贸易物资交流不仅承载了文化传播的功能,更显著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庙宇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圣山历史纪念馆已成为高阳这个古老镇点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2024年尾声,但人们对庙会的热议仍未减退。来年庙会的筹备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会长们提议将庙会形式从今年的“集中举办”恢复为以往的“各社轮流举办”,以充分调动分社积极性、减轻总社压力,同时给予各社缓冲发展的机会。这一意见迅速达成共识。

然而,确定2025年庙会由哪个分社牵头成为难题。由于近年经济不景气,群众手头拮据,各分社均难以承担启动资金。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互相推辞之际,洼里社社长何荣陈主动请缨:“其他社有困难,洼里社虽也没钱,但庙会不能不办。庙在洼里社的地盘上,我们义不容辞!”这一表态让众人松了口气,却也为何荣陈捏了一把汗。

春节刚过,洼里社下辖的四个自然村(王庄、洼里、马窑、老城)便进入紧张筹备。以王庄村为例,村民仅用两天便自发捐款2万余元,用于购置社火服装、道具、竹马和铜器。排练中,上至70多岁的大嫂大妈,下至20多岁的年轻小伙,全员参与。每晚文化广场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头攒动,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村民们全家出动,唯恐错过这一文化盛事。

洼里村作为中心村,历史上对庙宇活动极为重视,圣山重要节点活动均由该村主导,新时代庙宇重修亦由其牵头。此次社火表演,洼里村率先垂范,马窑、老城等村也积极捐资捐物,挖掘独特民间社火文化遗产,并动员在外工作的村民返乡参与。这一活动不仅展现了地域文化特色,更增强了群众凝聚力。

洼里社承办乙巳年(2025)圣山历史纪念馆庙会暨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实为一场无声的全民动员。四个自然村2000余名群众积极响应,许多人暂缓外出务工,自筹资金购置道具服装,在相互切磋中精心排练,力求庙会上一展风采。我切身地感受到民间蕴藏着大量接地气、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亟待持续挖掘提炼,使之成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载体。

晨光破晓时,天地已然换了容颜。昨日还肆虐着西伯利亚的凛冽狂风,今朝竟化作一片澄澈的宁静。寒意悄然退去,零度的长夜被五度的暖意轻抚,一轮红日自东方缓缓升起,将天边染作金红。几缕纤云游弋而过,如丹青妙手勾勒的飞白,为披挂盛装的圣山历史纪念馆添了一笔灵动的神韵。

九时十分,鼓乐骤起。各村社火队身着锦绣华服,列阵如虹。彩旗方阵开道,千面旌旗猎猎生风,迤逦数里,宛若一条自晨曦中苏醒的蟠龙,在赤色朝晖下鳞甲粲然。队伍徐行过初春的黄土塬,荒莽的原野霎时化作斑斓的瀚海。远处圣山祭坛早已人声鼎沸:商贾摊棚罗列如星,油糕、醪糟等乡味蒸腾着热气;戏台锣鼓与叫卖声交织,秦腔吼破云霄。

十时整,社火大戏开场。丑角摇扇嬉闹,旱船劈浪而行,“白先生问诊”令人捧腹,扇舞翩跹似蝶,华山古戏法变出满堂喝彩。三十余项百年绝艺轮番登场,围观者摩肩接踵,万人空巷。至晌午收锣时分,喝彩声仍如潮水般在广场回荡。

这座圣山历史纪念馆,原是岁月沉淀的琥珀。自甲辰年(2024)始,经我倡议,千年庙会更名为“历史纪念馆庙会暨民间文化艺术节”。旧俗新演,非为革故,实乃鼎新。古老的祭祀香火间,从此多了时代的光斑:让秦腔与街舞同台,令竹马与无人机共舞。此般薪火相传,不仅继承了祖先的智慧,更为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圣山历史纪念馆之所以能绵延千年而不衰,除却那些宏大历史人物的光环,更因其本身便带着几分神异。山上有株杜梨树,春秋二季皆开花,这在植物学上怕是难以解释的。此树历经劫难,屡遭砍伐,却总断不了根。我幼时所见,树干已非一人能合抱,如今更是亭亭如盖矣。传说黄帝夫人含丹曾在此植桑养蚕,古碑斑驳,犹记历代采桑旧事。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我四大妈尚在此采桑饲蚕,缫丝织线。那些桑树虽屡遭斧斤,却总能在圣地一隅抽出新芽,这般顽强,不知已延续了几千年。今重建含丹夫人殿,特将此桑与杜梨圈护起来,视为圣山奇观。

乙巳年庙会,盛况空前。商贩半月前便争订摊位,地方小吃罗列,华山戏法、舞狮助兴,更有新添歌舞以娱青年。那华山戏法本是非遗,与社火、地方戏同台,竟吸引了八方来客。尤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赵扬武团长率众名角登台时,万人剧场水泄不通。一耄耋戏迷紧握赵团长手,颤声道:“我十年前便爱看您的戏,今日得见,死而无憾矣。”其情其景,令人动容。

庙会人流自甲辰年二万骤增至十万,商贾获利颇丰,经济文化双丰收。圣山文化之根,早已深植民心,化作精神血脉。李延军先生抱病踏勘黄帝都城三十平方公里,证圣山实居其中;八十五岁的王孝文先生考据出此地供奉郭子仪、孙思邈之由——郭子仪曾屯兵于此,孙思邈则曾朝拜含丹夫人。已故的王兴民会长三十年如一日,建殿宇、集文物,百姓称其为“活字典”。

今之庙会,赖新媒体传播之力,更显气象。然根本所在,仍是那些潜心研究庙宇文化之士。他们的心血,使这座古庙焕发新生。百姓捐资塑像,何三民献石狮镇门,何王成赠古钟报时。含丹大殿及夫人雕像,亦在筹备之中。圣山精神,正在这些细碎处悄然延续。

庙会收支相抵,尚有盈余。那些长明灯、婆娑帐,皆是信众心意。圣山之为圣,不在其高,而在这些点点滴滴的人间烟火里。

作者简介,陕西蒲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退伍军人,当过农民,下过煤矿,曾任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铜川市政协委员、《中国煤炭报》记者,现任《陕西煤炭》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已出版作品:长篇小说《黑与红》,新闻作品集《图腾如鸿》《冰点》,报告文学《陕西煤老板》《地层深处那束光》。曾荣获首届中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中国煤炭第六、七、八届“乌金”文学奖。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庙檐下的香火与禅思------王成祥》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湖南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