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乡村振兴进行时 | 陈桂梅:在贫瘠冻土中播种希望

2025-04-17 09:31 阅读量:4.7万+

华人号:中华儿女

一头短发,手上沾满泥土,眼神中带着自信与乐观。眼前的陈桂梅,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但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劲头的她,是位助力乡村振兴的“穆桂英”。

陈桂梅(左二)参加 2023 年辽宁省创业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面对生活的困境,陈桂梅没有被吓倒,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带领家人和乡亲们,用双手改变命运,走上一条绿色生产、提质增效的致富路。

陈桂梅的故事犹如奋斗与希望的交响曲。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只要心中有希望,手中有行动,就能创造出奇迹。

知识才是真正充饥的食粮

1994年,陈桂梅从内蒙古远嫁到辽宁北镇市高山子镇季家村。当时,丈夫家徒四壁,几亩薄田是唯一的生活依靠,而公公因早年意外重伤后失去劳动能力。几间土坯房蜷缩在乡野,漏风的墙壁和纸糊的窗棂在风中瑟瑟发抖,发出簌簌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庭的苦难。“婆婆患有老慢支,做日常的家务都很困难。还有一个小叔子,因幼年时患脑膜炎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生活十分艰难。”当年婚后没几天,陈桂梅发现,婆婆给的2000元彩礼是借的,而且结婚时所有的花销也都是借的,一共借了7000多元的外债。

面对这样的困境,陈桂梅没有退缩,对心有愧疚的丈夫说:“不要紧,只要弯下腰,咬紧了牙,我陈桂梅什么都能做……”她决定与心地善良的丈夫一起扛起这个家,立志通过发展大棚种植来增加收入,改变命运。

在不懈努力下,他们累计建设了9栋大棚,实现了小规模经营。几年间,他们不仅还清了家里所有的外债,还修缮了那几间破旧的土坯房,让这个家有了一丝温暖和希望。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个家庭。1997年,陈桂梅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眼干燥症,只要进入大棚干活,眼睛就会疼得难以忍受。这让她意识到,仅靠体力是无法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的,于是她决定寻求知识的赋能。

在实践中,陈桂梅慢慢发现土地因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出现退化,深感传统种植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探索生态种植模式,改善土壤环境以提升农产品品质。2000年,刚从北京治眼病回来的陈桂梅在村里的小卖店看到一份沈阳农业大学的招生简章,向体制外农业生产一线人员招生的两年制半脱产培训班。这让一直怀揣梦想的陈桂梅有了试一试的想法。但家人全都反对,他们主要是担心,大城市有许多诱惑,怕年轻漂亮的陈桂梅不回来了。

送陈桂梅到沈阳的当天,丈夫哭了:“桂梅呀,你这一走,就不能回来了……”陈桂梅安慰他:“放心吧,我既然嫁给你了,就不会变了!”

为期两年的半脱产学习,她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当时,班里70多名同学都是各县区主管农业相关人员,只有我是自费参加学习的农村妇女。因为家里的钱几乎都用来治疗眼疾了,只能勉强凑齐学费和住宿费。”那期间,为了节省开支,陈桂梅只好把每天伙食费控制在不超过3元的标准。早上,她只吃一个5角钱的馒头,喝一杯开水;晚上,则吃一份2元钱的炒饭。在课堂上,她总是最认真的那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注释的术语,仿佛知识才是她真正充饥的食粮。

陈桂梅说,那段时间是自己人生最开心的时光。“因为在那里我不仅开阔了视野,真正理解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意义,而且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与温暖。”凭借努力学习,陈桂梅掌握了设施农业栽培管理及植保、土肥等技术系统知识,成为众多同学中仅有的5位优秀学员之一。

2002年,陈桂梅毕业后放弃了继续学习和留校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季家村。惋惜她不能留校,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专家姜启良教授找陈桂梅谈了一次话,专门给她写了一个绿色无公害的药物名单,并特别嘱咐她,不能把剧毒高毒农药放到农田里去。

返乡后,陈桂梅在公路边创办了一家植物医院。她坚守恩师姜启良教授的教诲:做事先做人,不要把对人体有害的农药或化肥施入农田里。她带领村民科学种植,并尽力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用新模式攻克多个技术与实践难题

合作社是连接公司与农户的关键纽带。陈桂梅牵头成立北镇市合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出任理事长,吸引了311户成员加入。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投入品团购、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服务,组织农户统一生产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

一年四季,每天天未亮,陈桂梅就在大棚里忙乎开了——每隔40分钟巡查一次温度,每天至少走15里路;观察作物生长情况,琢磨如何为农作物创造一个适宜的良好环境,又能抑制、减少病虫害发生;手把手教授农民整枝、修剪……

种植基地是农产品的生产核心区域。陈桂梅创立的北镇市健生源生鲜食用农产品有限公司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建成现代化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负责统筹规划和市场开拓。陈桂梅积极与多家超市、大型网络平台建立长期合作,还与某生鲜集采供应链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多个省市,与国内某知名品牌合作,通过第三方加工还远销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

陈桂梅说,“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各方优势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公司有市场渠道和资金优势,合作社提供技术和组织服务,基地保障生产,农户负责具体种植,各方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农民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以“那日松”种植小区为例,农户通过在基地种植果蔬,每户年增加经济收入均超过3万元。周边更多农户受到辐射带动,加入果蔬种植行列,北镇市及周边地区万余人参与种植,增加经济收入超亿元。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深谙此理的陈桂梅以肥水技术管理为主攻方向,运用专业知识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在多重现实需求与挑战下逐步创建出“有机堆沤肥+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叠加的肥水管理技术模式。

言及这种新的技术模式,陈桂梅娓娓道来:传统秸秆焚烧导致环境污染,而通过将秸秆粉碎堆沤发酵,将农家粪转化为高价值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并且,通过有机堆肥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有益微生物菌群繁殖,为农作物提供一个良好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该模式还能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养分精准供给,符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陈桂梅说:“农民面临传统种植收益低、技术应用门槛高等问题。该模式通过技术集成,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产出效益,同时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农户参与,助力乡村振兴。”

陈桂梅坦言,难点是农民认知为技术推广带来的障碍。“农户对新技术接受度低,担心成本与风险。我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科技大讲堂’及田间地头现场手把手示范操作、对比试验(如传统施肥vs有机叠加技术的产量与收益差异),增强农户信任。此外,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降低操作难度。”

施肥、环境管控、病虫害防治,向农民传授如何准确掌握作物生理病状与病理、病症鉴别及诊治方法,避免误判,因误施农药增加农残风险……棚菜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陈桂梅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在无数次摸索和实践中终于形成了绿色生态栽培管理方法。

温室分散,难以统一管理,也是一大挑战。为了破解规模化应用的配套难题,她带动15户村民建成19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形成“科技示范户+合作社+电商”的产业闭环,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路径。她掐指而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农户每亩增收1万元,化肥用量减少35%以上;土壤有机质提升0.5%,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这一模式的成功应用,不仅破解了农业面源污染与资源浪费的难题,更通过技术集成与机制创新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陈桂梅一直坚守“绿色、创新、共赢”的人生哲学。她深知土地如同母亲,长期过度索取会让其“生病”,便积极推广绿色种植理念,使用腐熟农家粪和生物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利用诱虫灯等物理方法防控病虫害,致力于生产绿色、无农残、无污染的蔬菜瓜果。她也深知,农业发展绝非一人之功。为带动家乡农民科学种菜,陈桂梅筹资创办“惠农科技大讲堂”,推广自创的“有机叠加”施肥技术和科学栽培管理方法,多次聘请农业专家为大家传授技术,解决生产难题。

合作社积极推广科学安全的栽培管理方法,带领农户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先后荣获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辽宁省巾帼科技培训示范基地、锦州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历经风雨中直面成功与失败

以前,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近年来,随着电商销售模式层出不穷,陈桂梅团队也在积极探索,进行渠道转型,开拓线上市场,优化供应链管理。“一是电商平台深度合作,二是品牌化运营与数字化营销,三是供应链与物流升级,四是政企联动与资源整合。”

陈桂梅团队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高频次直播活动,展示农产品种植过程、绿色生产技术及产品品质,吸引消费者关注。他们积极参与北镇市政府组织的电商直播节、跨境出海大会等活动,对接京东、天猫等平台资源。

在电商直播节中,他们通过直播实现果蔬日销量突破万单。此外,他们开发微信小程序作为线上交易平台,结合社区团购模式,直接触达消费者。用户可通过小程序下单,公司提供“基地直采+社区配送”服务,缩短供应链条,保障蔬菜新鲜度和供应时效。

“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塑造‘果然御鉴’绿色生态果蔬品牌,强调生态种植、无农残等核心卖点,提升产品溢价能力。”陈桂梅说,利用电商平台的用户画像和消费数据分析,定向推送促销活动,优化产品结构。例如,针对年轻家庭推出“生态蔬菜礼盒”,针对健康人群推广“高纤维果蔬组合”。

团队通过整合供应链,集中管理生产与销售,缩短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他们与邮政局合作建立冷链物流体系,保障生鲜产品长途运输质量。利用数字化系统管理库存,实时监控产品流转,降低损耗率。依托政府提供的电商培训,提升团队直播运营、数据分析等数字化能力。与农业农村部门合作,接入市场价格、消费趋势等数据,指导种植计划调整。如今,当地的绿色果蔬通过线上线下平台销往辽宁省内外,部分农产品将通过合作商进行深加工后走出国门……因为线上销售的成功探索,公司成为东北地区“互联网+农业”的标杆案例。

如今,陈桂梅团队带动周边2万余农户实现稳定增收,部分农产品通过与第三方合作远销17个国家,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企业。2022年,“果然御鉴”品牌获评“全国消费者放心品牌”,公司被选为“中国消费者可信赖企业”。

2022年,经北镇市农业农村局筛选和组织推荐,陈桂梅作为锦州、北镇两级人社部门培育扶持的创业带头人,在当地人社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凭借精湛技艺和高超本领从全国106名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作为辽宁省唯一种植类选手参赛,一路过关斩将跻身前40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大国农匠”。决赛现场,“大国农匠”选手分组进行了激烈角逐,大赛评委随机出题涉及农业种植、绿色生产、绿色生态农业增效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陈桂梅面带微笑,沉着应对,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风采。预赛第二名、决赛二等奖——陈桂梅喜摘辽宁全省第一位种植类“大国农匠”桂冠。那一刻她泪水止不住流淌下来,多年的辛苦与委屈在那一刻消散。

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妹到成为“大国农匠”,陈桂梅深切体会到,成功与失败就像人生天平的两端,看似对立,实则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如今的她。

成功时,那种从心底涌起的喜悦与自豪,自然是难以言表的。当自创的“有机叠加”施肥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取得显著成效,看到乡亲们因蔬菜品质提升、产量增加而鼓起的钱包,陈桂梅心中满是成就感。

在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陈桂梅也遭遇过质疑和挫折。有的农民对新方法心存疑虑,不愿意尝试;有的时候,由于气候等不可抗力因素,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些时刻,陈桂梅也曾陷入自我怀疑,感到迷茫和沮丧。但正是这些失败,让她学会了反思和成长,她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实际困难,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提升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

“失败是成功路上的基石。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下一次能站得更稳;每一次挫折,都让我离成功更近一步。”陈桂梅说,“成功给予我自信和动力,失败赋予我坚韧和智慧。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带着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敬畏,继续在农业农村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做果蔬农业安全的守护者

陈桂梅的父亲是满族,母亲则是达斡尔族。1974年,在陈桂梅3岁这年,她的父亲陈焕栋带领全家从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的一个小村庄迁徙至他们眼中的“北大荒”,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定居点在达斡尔语中叫作“霍日里绰罗”,意为“野雁栖息的河湾”,可初到时连只麻雀都不曾落脚,更别提野雁了。陈桂梅的父亲带着家人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搭建起简陋的住所,开始日复一日地开垦荒地,播种希望。

陈桂梅(前)在田间现场传授整枝修剪操作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原本寂静的土地逐渐热闹起来。众多来自河北、山东、辽宁等地的移民,携家带口涌入这片土地,寻找新的生活机会。“父亲总是慷慨地将家中有限的食材无偿分给他们,并协助他们妥善安置。”渐渐地,霍日里绰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然村。陈桂梅的父亲陈焕栋是1951年入党的老党员,成为该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肩负起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重任。

陈焕栋常常告诉儿女们的话是:“我们家可以没有房子住,可以吃不饱饭,不能看着别人饿着冻着。一个人,只要活着,就要有恻隐之心。”这话埋在了陈桂梅的灵魂中。

“我8岁的时候母亲就离世了,是父亲把我们6个姊妹拉扯大的。”陈桂梅接受采访时说,父亲的开拓精神与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她。“‘桂梅’这个名字寄托了父母对我的美好期望,希望女儿既有如桂花般的高贵、祥瑞和聪慧,又有梅花般坚韧不拔、高洁的品质,能够在人生道路上稳健前行,拥有美好的未来。”

昔日的农业能人陈桂梅,如今成功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带领当地农户共同致富的“穆桂英”。内心曾积满苦痛的她,面向阳光。陈桂梅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经常帮助、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接力做“代理妈妈”让爱伴随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并适时参加地方救援队伍,尽自己所能建立“政协学习屋”。

“大国农匠”、“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辽宁省创业带动就业先进个人”、“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辽宁省致富女能手”、“辽宁省妇女十一大代表”……一项项荣誉,凝聚着陈桂梅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付出的才智、心血和汗水。她说:“未来,我会继续在农业领域深耕,不断探索创新,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做果蔬农业安全的守护者,让更多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端上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乡村振兴进行时 | 陈桂梅:在贫瘠冻土中播种希望》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