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11:35 阅读量:11.6万+
华人号:社会能见度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识,在党的领导下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把定分止争做深、做实,将法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司法之力助推社会治理。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做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刻揭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特质、科学内涵和基本方略。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呈现主体多元化、诉求复杂化、类型多样化的特征,传统诉讼模式已难以完全满足群众高效解纷的需求。我们要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大格局,汇聚解纷合力,形成“非诉挺前、诉讼断后”的良性解纷生态。一是完善协同联动机制。聚合行政机关、专门机构、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裁决、仲裁等职能,深化“法院+”多元解纷体系建设,织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解纷网络。推进重点领域纠纷化解,加快住建、金融、物业等行业调解组织建设,实现“类案专调”。发挥人民法庭作用,广泛建立法官联系街道(乡镇)制度,主动向党委、政府预警矛盾纠纷,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前端介入,推动风险化解走深走实。二是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设立司法服务窗口,择优选派精干审判力量进驻,助力综治中心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窗口、化解矛盾前沿”的职能作用。提供释明引导、先行调解、一审立案等服务,积极探索开展简案速裁快审,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链条化解。加强对基层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升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的法治化能力。三是强化司法确认效能。明确司法确认审查规则,制定统一操作指引,加强合法性、自愿性审查。优化与诉讼程序的衔接,对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及时引导当事人变更或者撤销原调解协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打通司法确认案件快速执行通道,推动司法确认程序与速执机制有效衔接,实现简案快办、繁案精办。通过法官驻点指导、典型案例示范、文书模板共享等方式,提升司法确认知晓度。增强效力保障,推动司法确认裁定书自动履行情况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增强司法确认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坚持“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做实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国法院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指出,要积极回应民生关切,聚焦民生难点堵点问题,持之以恒抓好重点民生司法政策措施落实。我们要树牢“一盘棋”理念和“一次性化解纠纷”意识,通过优化诉讼程序衔接、强化内部协同联动,切实防止“一案结多案生”。一是做实立审执一体化。立案阶段,加强立案审查,精准识别纠纷性质,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程序,避免因诉求不明引发程序空转。审理阶段,注重合并审理与释明权行使,对关联案件集中处理,减少重复开庭与证据审查;深入开展庭审实质化改革,围绕争议焦点,组织当事人充分举证、质证,最大限度还原案件事实真相,把化解矛盾、服判息诉的功课做足,依法作出“最优”裁判。执行阶段,完善执行风险提示、自动履行告知、财产保全释明等制度,加强终本案件管理,着力提高实际执结率。同时,加强立审执协调融合,裁判时就考虑后续的执行工作,避免不当裁判无法执行而再生纷争。加强裁判文书说理论证,做好判后答疑,讲清法理情理,既解“法结”又解“心结”。二是深化跨领域协同。健全完善民事案件与行政案件互相转换机制,打破民行诉讼壁垒,破解循环诉讼、民行裁判冲突等难题。落实府院联动机制,探索行政机关自我纠错改革,加强行政调解与行政复议衔接,努力实现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深化执破融合改革,通过“以破促执”“以执助破”,有效避免程序空转、资源消耗,更好实现市场主体“挽救”和涉企案件“出清”,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强上下级法院沟通联动。优化诉讼管辖,规范指定管辖和集中管辖适用,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减少案件在审级间的反复流转,减少当事人诉累,提升解纷效率。完善交叉执行工作机制,通过运用督促执行、指令执行、提级执行、集中执行、协同执行等方式,有效化解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长期未执结案件。加强对下业务指导,用好用足审委会、专业法官会议、“一网一库”、院庭长阅核等,健全发改案件跟踪督办、双向评查异议反馈机制,统一裁判尺度、规范法律适用。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做实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们应当立足审判职能,“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推动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一是以普法宣传促进社会法治意识提升。构建“线上+线下”普法网络,用好新媒体平台、社区宣传栏、乡村大喇叭等载体,扩大法治教育覆盖面。开展分层分类精准普法,聚焦涉养老诈骗、非法集资、物业纠纷等重点领域,针对不同群体,靶向施策,提升法治教育效果。打造沉浸式普法场景,选取赡养、土地纠纷等民生案件开展巡回审判,“零距离”旁听庭审,让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以案例示范明确行为规则。“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越是争议性案件,越要注重发挥公正裁判的评价、规范、引领作用。坚持跳出“办理”看“治理”,通过案件审理,明晰社会行为边界,引导公众形成稳定法治预期。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说理,以“小案件”诠释“大道理”,体现价值导向,回应社会关切,促进法治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三是以司法建议促推补短板堵漏洞。坚持问题导向,瞄准民生热点、社会堵点、治理难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寻案件背后的行业漏洞和社会问题,向职能部门、企业等发出司法建议,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