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讀懂廣州粵韻丨廣州自古憑海興 乘風破浪續傳奇

2025-04-01 15:40 阅读量:5k+

华人号:蓮花時報

廣州,深受海洋文化滋養。從10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到100多年前的一口通商,再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海洋成就了廣州歷史的高光時刻,也塑造了廣州人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拼搏性格,並轉化為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千年的變遷,大海的「味道」,已深深融入城市的肌理。如今,廣州正憑著開拓、進取、創新的膽識氣魄,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黃埔古港碼頭遺址

背山面海 海陸滋養

在廣州海珠區石榴崗路與崙頭路交會處,一片黑褐色的礁石牆靜靜矗立於鬧區。從旁邊經過的人,也許不會想到,腳下的土地,曾是巨浪拍打的海岸,眼前的這塊礁石,竟是「世界第一古海岸遺址」——七星崗古海岸遺跡,它見證了廣州與大海的深厚淵源,無聲地告訴人們,古老而又現代的廣州,是一座從海洋中「長」出來的

古海岸留下海洋「胎記」

山海環抱離世界「最近」

「五嶺以南,皆為大海」,在中原人還沒進入嶺南之前,今天的珠江三角洲所在之地,是一片較淺的開闊海灣。海水退去,位於珠江三角洲北緣的廣州,留下許多古海岸印記。

中國近代地理學重要奠基者吳尚時雕像

1937年,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吳尚時發現了七星崗古海岸遺址,離海岸線100多公里,被認為是海面從大陸退出的最遠里程。在此之前,地理學家普遍將義大利距今海岸50公里的波河海蝕遺跡視為海面從大陸退出的最遠里程。七星崗古海岸形成於6000年前,是海浪拍擊沖蝕的傑作。如今,這裡已建成古海岸遺址公園,走進公園,海蝕穴、海蝕崖和海蝕平台仍清晰可見。海蝕崖頂高於海蝕平檯面約3米,崖面向南;海蝕穴位於海崖腳,向海蝕崖內凹入。穴前的海蝕平台,寬約10公尺。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

七星崗並非古海岸遺址的孤例。從這裡往西騎30分鐘,便是曉港公園,園區內有一處紅岩石崖,浪跡斑駁。崖壁上嵌著「滄海遺礁」四字。據地質學家考證,這片赤紅色砂岩形成於億萬年前的地殼運動,經數千年海浪侵蝕而成,也訴說著廣州由海變陸的歷程。

在曉港公園以東約30公里的黃埔區南灣村,也有一塊1萬多平方公尺的巨岩。岩崖高五、六米,岩壁陡峭,被稱為廣東第二大古海蝕岩,有「南海碣石」之稱。明代嶺南大儒陳獻章等人到南灣遊玩講學,見到古岸碣石,觸景生情,在岩石壁上揮墨大書「常春岩」,雖經歲月風化,至今仍清晰可見。

曉港公園內「滄海遺礁」字跡

廣州古海岸遺址,不僅是自然奇觀,更是地理變遷的見證者。根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李平原博士的研究,距今1.2萬年至8000年,地球被冰川覆蓋,海平面比現在低100—140米,珠江口延伸至260公里外的南海北部大陸架邊緣。 6000年前,海平面快速上升,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區被海水淹沒,形成江海相連的古河口灣。今天的越秀以南的大部分都曾是汪洋大海。此後,海水退去,珠江泥沙沉積,島嶼連片成陸,廣州等城市才「長」出來。

「包山帶海,連山隔其陰,巨海敵其陽,五嶺峙其北,大海環其東,眾水匯於前,群峰擁於後。」

——《羊城古鈔》形容廣州山川形勝

三江匯聚包山帶海陸地海洋雙重滋養

從大海裡「長」出來的城市,不只廣州一城。但廣州海洋文化之所以悠久又厚重,還得益於「三江匯聚,山海環抱」的地理構造。清代《羊城古鈔》形容廣州的山川形勝為「包山帶海,連山隔其陰,巨海敵其陽,五嶺峙其北,大海環其東,眾水匯於前,群峰擁於後」。

攤開中國地圖,廣東位於陸地南端,粵北是綿延不斷的南嶺群山,自東向西穿越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等地,成為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阻擋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和沙塵,孕育出獨特嶺風風。南嶺向南的餘脈末端,就是老廣熟悉的廣州白雲山與越秀山,塑造出廣州「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模式。

廣東中部是珠江沖積的三角洲平原,宛如雄鷹的胸膛,肥沃而豐饒。廣州恰似一顆明珠,鑲嵌在三角洲的北緣。

廣東的南面,則是浩瀚無邊的南海。南海常夏無冬,季風驅動海水移動,為古代居民乘坐簡陋的舟楫來往於南洋諸國,提供了天然動力。

背山面海,三江匯聚,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在國內其他沿海城市並不多見。因此,廣州自古以來,既是陸路的樞紐,也是海路的門戶,受到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雙重滋養。

南海神廟

天然良港島嶼眾多全球交通樞紐之一

在中國綿長的海岸線上,你或許會發現,大致以長江口為界,以北的岸線大多比較平直,近海岸的島嶼較少。但長江口以南,海岸線曲曲折折,海灣眾多,珠江口就是其中較大的一個曲折,在江海交匯處,形成深入大陸腹地的海灣。這個楔子狀的海灣,海岸線漫長,沿岸分佈著廣州港、蛇口港、香港港、澳門港等國際大港。

珠江口外的大海中,又有無數因山脈沉沒海灣而形成的群島,諸如大虎島、橫琴島、桂山島、萬山群島等,它們屏列海中,不僅為來往海船避風、避難之地,還能提供淡水、食物供給。這些星羅棋布的島嶼,猶如陸路驛站,拉近了廣州與世界的距離。

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曾說:「可能世界上沒有一個地點,在近距離和遠距離的形勢,比廣州更為優越。」既說明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帶,能夠與週邊城市高效聯動,又道出了廣州通過珠江水系和海上交通,成為連接內地與沿海的樞紐,也是中國與世界連接的重要節點。

珠江口雖然位於中國陸地的南緣,但恰好位於南北半球陸地的中間區域。有人做過測算,如果以廣州為圓心作圓,半徑1000公里內武漢、海口等囊括其中;3500公里內則覆蓋了北京、上海、東京、馬尼拉、新加坡、曼谷等亞太地區的重要城市。梁啟超曾說:「考各民族競爭交通之大勢,則全地球最重要之地點僅十數,而廣東與居一焉,斯亦奇也。」

至今珠江口仍是全球交通樞紐之一,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廣州港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廣州、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其中,廣州港南沙港區已經開闢了連通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的國際航線。廣州白雲國際機場2024年旅客吞吐量高達7,636.9萬人次,持續成為全球最繁忙的機場。

勇於冒險 闖出生路

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曾說:「連接陸地的不是大海,是航海的人。」

生活在嶺南的古越人很早就馳騁於這片廣闊的海洋。隨著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嶺南沿海居民不斷乘風破浪,邁出國門,走上與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

與農耕文化安土重遷、自給自足的文化心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沿海居民「以舟楫為食」、逐海洋之利的生存方式,迫使他們在廣闊、浩瀚的大海中,直面風浪,從而鍛鍊出敢於冒險、勇於向外開商的進取精神;海外文化精華,又善於將本土傳統與外來元素融合。

冒險拼搏粵人勇拓商路

千帆競發累積海洋文化

風浪做伴測量潮汐海洋文化初步孕育

康有為曾說:「吾粵人海無涯,自漢時與諸蕃互市,環行海外諸國,多吾粵人。故粵人之善商業、務工藝、履巨海、涉洪濤而交於諸蕃,渡天性。」領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珠江口海河重疊,是海洋動物生長繁殖棲息的樂園,不僅有被譽為「水上大熊貓」的白海豚,還住著150多種魚類、40多種浮游植物、60多種浮游動物,堪稱天然糧倉。廣州及週邊地區發現的相關遺址顯示,古越人很早就在這裡生活,他們依水而居、以漁為業,世代與大海打交道,他們被認為是疍民的祖先。以海為生的模式,孕育了最早的海洋文化。

這種海洋文化歷史悠久。宋代週去非在《嶺外代答》中為我們刻畫了一群以江海為家的水上居民:「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蜑」就是疍民。

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面對浩瀚的大海,疍民用漁網測量潮汐,與大海風浪做伴,既有收穫的喜悅,更有巨大風險。遇到暴雨颱風,很可能葬身大海,遇到一些鯊魚等肉食性魚類,往往非死即傷。但為了生活,他們冒著風險出海,不僅磨練出堅忍不拔的性格,甚至有著主動、機敏的商業觸角。有一次,週去非乘船東行,即將抵達廣州時,就有疍民急忙劃著小船,靠近他的船,拴著兩條鱘魚和鰩魚向他兜售,「餘東歸,將至番禺,有蜑急桌就舟,縶共生育鰇的孕育。

清代畫作裡的黃埔古港

海絲路上千難萬險粵人闖出商都繁華

重商是海洋文化的一大特徵。珠江三角洲雖土地肥沃,但人多地狹,難以依靠土地自給自足,當地人反而更注重商品交換。廣州是中國最早的商港之一,南越先民成為開闢中國海上絲路的先驅。沿著海絲之路的商貿之路,累積了廣府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蘊。

嶺南地區早在先秦時期就與南海諸國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南海區域內海舶已無遠弗屆了。 《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番禺(即廣州)是珠璣、犀、玳瑁、果、布等商品的集散地。 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腹地發掘的南越文王墓,出土了乳香、象牙等舶來品,讓後人得以管窺兩千多年前廣州的海洋文化氣息。

自唐中葉以後,海上絲路取代陸上絲路,成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作為海絲的起點之一,廣州海貿也達到極盛之境。唐人賈耽曾記載,中國的海舶從廣州啟航,歷南海、印度洋,雲帆高掛,直抵巴士拉港,這是當時全世界最長的航線,長度不下14,000公里。隨著廣州通海夷道的開通,世界性海洋貿易圈的形成,廣州成為世人矚目的港市。廣州對外貿易之繁盛,如同劉禹錫所描述的:「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

宋代,廣​​州也依然保持其繁盛的格局,時人程師孟的詩句「千門日照珍珠市,萬心煙生碧玉城,山海是為中國藏,梯航尤見外夷情。」正是對此的生動寫照。

面對蒼茫無邊、深不可測、巨浪翻滾的大海,古人耕海有著怎樣的經驗?史志沒有為廣州人留下多少筆墨,但我們仍能從一些僧侶的記錄中,感受當時的心驚膽戰。晉代僧侶法顯的《佛國記》就記錄了海上航行九死一生的歷程。東晉末年,65歲的法顯西行取經後,搭乘商船沿海上絲路返回廣州。啟程不久便遭遇暴風,巨浪轟鳴,桅杆斷裂,船體損壞,商人們紛紛拋貨減重。法顯蜷縮艙中,緊抱典籍,怕落入水中。就這樣漂流13晝夜後,船遇一小島,船隻被修補後繼續航行百日,抵達今印尼爪哇島一帶。再次等待5個月,又啟程往廣州。不料,途中卻遇颱風,商船被吹偏航向,缺水、缺糧,船體顛簸,艙內惡臭,法顯嘔吐不止,幾近葬身大海。幸虧最終安全抵達岸邊。蹣跚上岸後,他才發現自己竟然到了山東,距離廣州有2000多公里。

海上航行是勇敢者的冒險。儘管如此,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許多廣府商人踏上了海貿之路。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杜重遠曾說:「粵人性爽直,有膽略,到外經商,純恃個人的冒險精神。」正是這種冒險精神,讓廣州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開放、進取的姿態,不僅成就了千年商都的繁華盛景,還書寫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篇章。

「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

——(唐)劉禹錫

多元文化共存共融新鮮事開眼界

多元文化共生,是廣州海洋文化的另一個寫照。與海為伴的廣州人,不僅敢於漂洋過海謀生,還敢於接受新鮮事物。無論是從早期的古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或是到後來的西方文化,只要是優秀的,廣州人大多能吸收進本地文化,再輻射其他地方。今天,廣州許多著名文化遺跡,如西來初地、光孝寺、六榕花塔、華林寺、懷聖寺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黃埔古港……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鮮明印記,猶如歷史珍珠,鑲嵌在廣州城市的各個角落。

明清時期,外商聚於廣州城,一批傳教士也跟著商船來到澳門、廣州等地,帶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技成果、新奇物品以及新的思潮,打開了南粵人的眼界。望遠鏡就是其中之一。望遠鏡被譽為當時最重要的科學發明之一。 17世紀中葉,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攜望遠鏡經由廣州府進入中國,大抵因看得「遙遠」,又像中國神話故事中的「千里眼」,故而被稱為「千里鏡」。

學者、富商、達官貴人對這個新奇玩意兒極為著迷,爭相一睹它的奇妙。最著迷的,當數廣州學海堂創辦者、道光年間兩廣總督阮元,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57歲的阮元來到廣州,第一次用望遠鏡仰望蒼穹,觀察月球,眼界大開,再聯想中國月亮神話,揮舞著寫下著名的《望遠鏡仰望蒼穹,觀察月球,眼界大開,再聯想中國月亮神話,揮手寫下著名的《望遠鏡》中天隔歌盡誰能舟?此時的阮元,意識到神話和科技是並行不悖的文化載體,都能激發人們不斷追求與奮鬥。

1915年,在舢舨洲島礁頂部,為方便各國商船進入廣州建造了燈塔。百餘年後,舢舨洲燈塔成為廣州唯一「活」的古燈塔,繼續發揮航標功能。

開眼看世界引領新風潮

正是因為與世界交往頻繁,近代之後,廣州猶如一架望遠鏡,外國人透過它窺探東方文明古國的神秘,中國人則在這裡眺望世界,進而引領中國近代新思潮和社會變革。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南下廣州禁煙。進士出身的林則徐,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在廣州,他看到另一番景象,英文報紙、西醫藥房、外銷畫……這些與海外密切相關的東西隨處可見。他意識到,在其所知之外,還有一個浩瀚的大千世界。為盡快了解這個世界,林則徐組織編撰了《四洲志》,敘述世界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系統化的世界地理誌書。林則徐也因此成為中國「開眼界看世界」第一人。

廣府人走向海外帶來了巨大影響。當林則徐在廣州編撰《四洲志》時,有個15歲的廣州府香山少年容閔正在澳門馬禮遜學堂的閣樓學習英語。 1847年1月,容閔、黃寬和黃勝跟隨美國人布朗從廣州黃埔港出發,前往美國求學,成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這位在西式學校學會用刀叉吃飯的年輕人,20年後促成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其中70%出自廣東,深刻影響了中國。

來自廣州的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詹天佑父親詹興洪曾經營茶葉生意,後來生意失敗,只得以代寫書信、刊刻印章謀生。當容閔招募出國幼童時,詹興洪決定讓詹天佑出去闖蕩。幼童出國留學需要家長簽字,詹興洪在保證書上寫道:詹天佑到外國學習先進技術,他學好了,就一定聽從中國差遣,不會留在外國另謀生路。 「生老病死,各安天命。」這既是當時詹父無奈的「生死狀」,也是為子女追求未來的膽識,這才成就了第一代中國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

當詹天佑回國時,鄭觀應正奮筆疾書,寫出驚世駭俗的《盛世危言》:「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這個廣府人把「商戰」概念刻進求新求變的骨髓,影響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很多人。康有為大呼「能變則強,不變則亡」。他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把「求變」二字烙進每個讀書人心頭。在此求學的梁啟超,後來提出「變者天下之公理」的名言。他的那篇《少年中國說》,至今仍在課本裡激勵中國少年奮發圖強。

當梁啟超在《新民說》裡呼喊「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時,他說的不僅是思想革命,更是海洋文化敢闖敢拼的破立精神。這種精神不僅藏在南海神廟碑林和十三行商人的契約文書裡,也流淌在東山洋樓、西關騎樓街以及各種新式學校、醫院中,成為廣州海洋文化開放包容、進取開拓的生動見證。

「千門日照珍珠市,萬心煙生碧玉城,山海是為中國藏,梯航尤見外夷情。」

——(宋)程師孟

融入城市 匯聚拼搏

回望廣州發展史,離不開廣州開放、創新的「海洋基因」。 「敢為天下先」「殺出一條血路來」,正是海洋文化意識和精神的典型體現。新中國成立後,廣交會的成功創辦,打開中國通往世界的大門。改革開放以來,廣州人敢走沒人走過的路,率先進行價格改革,湧現了第一批個體戶,第一棟商品房……「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的千年海洋文化盛景,匯聚成一股敢為人先、敢於拼搏的厚重底蘊,繼續在城市的「血脈」中。

海洋文化融入城市肌理

敢為人先爭當全球玩家

高端海洋工程裝備不斷湧現

2024年9月,國務院核准《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首次將「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寫入城市定位。這份規劃背後,是幾代用生命丈量深藍的壯闊史詩。

20世紀初,中山大學的西沙群島科考為廣州海洋探索播下種子。 1965年,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在廣州成立,眾多海洋研究機構相繼落地,拉開廣州挺進深海大洋的大幕。 「耕海人」冒險探索的過程中,曾出現「生死相託」的感人場景。 1976年3月30日,萬噸科考船「向陽紅五號」從廣州鳴笛出港,開啟新中國首次遠洋調查。莊嚴隆重的誓師大會上誓言鏗鏘,儘管沒有太多遠洋調查的經驗,對浩瀚的太平洋充滿未知。但他們依然無畏前行,甚至有人在出發前,就寫好了遺書。隔日,「向陽紅十一號」從黃埔港出發,兩船在西沙群島附近會合,組成中國首次遠洋考察編隊,橫跨東西半球,航程13800海裡,創下眾多新中國第一,如「追颱風」填補海洋氣象學空白。

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保存了一塊黑褐色的厚層結殼,它正是來自深海海底的礦石。自1980年代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進行大量深海大洋探索,在太平洋勘探發現了許多深海礦產資源。

在一代又一代「耕海」人的拼搏下,廣州海洋「家底」雄厚。目前,廣州有7位海洋領域兩院院士,66家涉海科研機構(含高等院校22所),4處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34個省會級以上海洋重點實驗室,27個省級以上海洋工程技術中心。

「夢想號」大洋鑽探船

高端海洋工程裝備不斷湧現,從無人潛航器到深海採礦機器人,廣州正在智慧水下機器人、新一代潛航器等領域不斷刷新紀錄。 2024年11月,「夢想號」大洋鑽探船正式在廣州入列,成為全球面積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優的「海上移動實驗室」。 「夢想號」長179.8米、寬32.8米,高81.2米,最大鑽深達11000米。可以探秘馬裡亞納海溝,「打穿地殼、進入地球深部」夢想不再遙遠。

「海馬號」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

當然,廣州海洋硬核科技還有很多,例如「海馬號」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探索三號」深遠海科考及文物考古船、6000米級深海光學探測器、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以及大洋鑽探岩心庫等,廣州不斷寫海洋文化傳奇。自2020年以來,廣州市海洋生產總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維持在10%以上,年平均成長近6%。

6000公尺級深海光學AUV「探索6000」

敢於面向世界創新突圍

千年潮湧,孕育出廣州人「敢闖深藍」的商業文化。從古港商船到跨國電商,從廣彩瓷器到智慧飛行器,海洋文化的開放與冒險精神,正化作企業搏擊全球市場的風帆。

來自潮州的宋駿,2024年11月起在希音平台開店,藉助在海外市場的廣大影響力,月銷量超萬件,工廠型企業做跨國的優勢得以發揮。而創立於2012年的希音,背靠廣州的跨國電商基因與成熟供應鏈,已成全球時尚領域成長最快的出海品牌。廣州的供應鏈就像大海,總是能托起創業家的船。

2024年9月,廣州小鵬汽車正式進入西班牙市場。當地媒體驚嘆中國汽車闖進了地中海、大西洋。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說,自己在廣州生活幾十年,「這裡敢闖敢拼、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優越的創業環境,讓我對創造一家更偉大的科技公司抱有堅定的信心。」在何小鵬的心中,造車不是閉門賽,而是環球航行。 2020年,小鵬汽車進入德國、法國、英國等市場,敢於與世界老牌汽車同台競技,成為「全球玩家」。

這樣的全球玩家,在珠江兩岸處處湧動。億航智能研發的無人駕駛航空器在18個國家安全飛行超5.6萬架次,從杜拜到巴塞隆納的天空,都有廣州智造的航跡。廣汽在尼日利亞、埃及、南非等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完善的銷售網絡。埃及街頭穿梭的傳祺與千年金字塔相映成趣。 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廣州雙魚體育用品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官方獨家供應商之一,小小乒乓球裡也藏著「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雄心壯志。

從古至今,海洋一直是廣州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篇章,開放創新、敢為人先的「海洋基因」一直流淌在城市的「血脈」中。千帆競發,奮勇向前。今天,海洋文化所孕育的闖勁兒、拼勁兒以及「殺出一條血路」的膽識氣魄,依然是廣州面向世界、創新突圍,向「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挺進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撐。

科考船停靠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碼頭

廣州擘畫海洋發展新空間

2024年,廣州編制完成了《廣州市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規劃》,落實廣州2049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兩江東進,兩洋南拓」的空間發展方針,結合「優近拓遠,江海聯動,城海共融」的發展原則,提出「一帶三區,串珠成鏈」的總體空間格局。

「一帶」:在珠江——東江——獅子洋——伶仃洋沿岸地區,佈局海洋科技產業大平台、大項目、大集群以及相應的城市配套,形成匯聚全球頂尖海洋創新資源,構建富有廣州海洋特色、多元活力的世界級海洋創新發展帶。

「三區」:中部海洋創新區以珠江前航道沿岸為核心,佈局海洋研發、文化、總部等新功能,活化中心城區老城市海洋新活力;

東部海洋創新區以環獅子洋黃埔中心、東部中心、蓮花灣等為核心,重點發展國際航運、海事仲裁、海洋金融、海洋資訊服務、海洋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等高品質現代化海洋服務;

南部海洋創新區以伶仃洋北部的南沙灣、龍穴島、萬公頃沙為核心,推動港產城融合互動,支撐南沙「未來發展核」全面建設,打造海上南沙新區。

「串珠成鏈」:培育多條從內陸向海延伸的海洋創新鏈,連結全市域的海洋科技、產業,服務功能片區,整合資源,推動全域向海發展。

繁忙的廣州港海嘉汽車碼頭

海洋科技廣州結碩果

2023年,廣州海洋生產總值超3,700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全市海洋經濟活動單位約3萬家,其中規上企業超150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300家。

船舶和海洋工程是廣州傳統優勢產業,集聚了廣船國際、黃埔文衝、英輝南方等40餘家船舶製造企業,是我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廣州有7位海洋領域兩院院士,66家涉海科研機構(含高等院校22所),4處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34個省會級以上海洋重點實驗室,27個省級以上海洋工程技術中心。

在2023年世界銀行等聯合發布的「全球貨櫃港口績效指數」排名中,廣州港在全球貨物吞吐量前十港口中位列第三。

2024年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中,廣州維持全球第十三位。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讀懂廣州粵韻丨廣州自古憑海興 乘風破浪續傳奇》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