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迁社区“枫”景看雄安基层之治
为破解回迁社区治理难题,雄安中院积极探索“1+2+3”多元解纷新模式,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案件增量迎来拐点——
几年前,孩子们的学校在乡里,离村三里地,每天接送得骑车;村里没什么休闲场所,想娱乐得专门跑趟县城;家旁边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
几年后,村民搬进了楼房,步行不到10分钟就是学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舞蹈、手工等各项活动定期开展;家门口马路宽敞,健身广场、公共绿地成了遛弯好去处。
七年多来,雄安新区从无到有、拔节生长。2021年起,征迁村民陆续回迁安置。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很多村民笑言:“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种好日子!”
回迁社区不同于普通社区。面对新的居住环境、新的生活习惯,村民们各种不适应。大家对社区的概念非常模糊,对物业的具体职责更是知之甚少,大小矛盾一触即发,难以调和。
其间,雄安新区两级法院的收案量也随之水涨船高,大量邻里纠纷、物业纠纷、房屋租赁纠纷等涌入法院。
而就在2024年,全区法院收案量增幅出现明显下降,有些地区甚至负增长。
这一拐点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治理密码”?近日,记者走访雄安新区多地回迁社区一探究竟。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雄安新区容西片区馨水东湾小区5号楼回迁群众家里,大红“福”字高挂,美味佳肴摆满了餐桌。又一批村民在回迁新房里迎来了第一个春节。
“节日里,社区工作者入户走访了新入住居民,给大家拜年,了解需求,让回迁群众在新房里满意地度过第一个春节。”容西片区玉水社区党总支书记杜苁荟边翻阅着手里的“民情台账”,边向记者介绍。
在《河北雄安新区容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西片区的定位是,“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的宜居宜业综合城区、生态智能创新城区,服务搬迁安居,保障起步区及周边地区建设……”也就是说,这里以安置搬迁村民为主。
“我在自己家跳绳,楼下邻居凭什么投诉我?”“本来村头就能修电动自行车,现在去哪里修?”“谁家熊孩子又往电梯里扔垃圾?”……
在杜苁荟看来,村民过渡到市民过程中的这些不适应,就像是发展中的阵痛期,社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解决大事小情,压缩阵痛时长,让回迁居民实现平稳过渡。
定期走访,了解诉求,只是第一步。为把诉求解决好,容西片区建立了“一呼联应”社区治理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容西管委会社区建设处处长王向忠的基层工作经验很丰富。他习惯把每一个社区比作“战区”,把社区书记比作“战区司令”。他说,为破解大规模回迁安置片区特殊的基层治理难题,社区各有关单位、驻区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必须跨前一步、联合响应,形成完整闭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作为雄安新区首个新建片区人民法庭,容城县人民法院容西片区人民法庭积极响应“一呼联应”工作机制。
“我们在玉水社区设立了‘网格法庭’,配备了‘网约法官’,还加入了社区工作群。看到相关法律需求,‘网约法官’会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容城法院法官李英华说,“网格法庭”“网约法官”就是“1﹢2﹢3”多元解纷新模式中的“2”。
在“一呼联应”之外,法庭还主动对接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党组织体系,协助排查矛盾纠纷,并定期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模拟法庭等活动。
据介绍,雄安新区全面整合基层治理一张网,健全完善“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党组织体系。
两级法院共设立1200余个线上“网格法庭”,服务新型城市回迁社区治理。
如今,一呼联应、多方联动,已成为雄安新区当前社区治理的一大特色。2024年,雄安新区将“一呼联应”工作机制升级到“未呼先应”,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既能即时响应居民需求,又能主动预见并解决潜在问题。
“以前在社区办事,不知道该找谁,程序上也模糊不清,现在社区都提前帮我们考虑到了,办事效率、质量有了大提升,幸福感满满!”越来越多回迁居民对新生活竖起大拇指。
一场示范庭审正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定安社区“网格法庭”开庭。
这是一起典型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被告潘某租赁了原告邢某的一套房屋,租房过程中,双方因租金未及时给付、房屋玻璃破损等问题争执不下。
容东片区是雄安新区回迁群众数量最多的新建片区,仅其北部安置区就涵盖了19个社区,安置了6万余名回迁群众,日常治理任务繁重。
随着回迁安置工作的稳步推进,外来租房人口持续增多,房屋租赁纠纷逐渐呈上升趋势。这不仅对前端的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增大了法院后端的收案负担。
“把这起案件做示范庭审,是因为不少调解员在‘解纷指导码’上申请了类似案情的咨询。我们也邀请了容东管委会工作人员和容东片区25个社区的调解员们到现场旁听。”
容城法院书记员刘家培提到的“解纷指导码”,就是“1﹢2﹢3”多元解纷新模式中的“1”。
据容东片区定安社区党总支书记郭俊媛介绍,雄安新区加快构建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楼门长、综合服务站等“六位一体”的统筹协调机制。
很多社区还成立了由社区工作者、楼门长等组建的调解团。社区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楼门长多是原来十里八乡有威望的人,熟悉社情民意。一些针头线脑的小矛盾,调解团基本上都能调和。
“但在回迁社区,居民都是农民进城,法律基础薄弱,各种需求明显比普通社区旺盛,光靠调解团也不行,需要有个法律后援团。”这是很多社区书记都在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雄安新区两级法院将“解纷指导码”张贴到了社区的基层调解组织。调解员有咨询需求,扫码即可联络到对应的“网约法官”获得线上即时的专业法律指导。
同时,“网约法官”也会通过基层调解员的一手数据反馈,有效提升指导调解的精度和力度。
“你看我们这个‘1﹢2﹢3’多元解纷新模式的名称中,专门加了一个‘新’字。最显著的‘新’,就在于变参与调解为指导调解。”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任华鹏拿出了两份文件作对比。
原来,早在2023年,雄安中院就针对基层新建安置社区小微纠纷频发多发的问题,在全区推广了“解纷码”。但在当时,这个码叫“雄法解纷码”,直接面向群众,老百姓有相关纠纷需要解决,都可以扫码线上咨询,对易成讼纠纷,法院及时联合基层调解员共同参与调解。
“这样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咨询量太大了,基层调解组织的效能并没有被完全激活。”
任华鹏说,结合现实情况,雄安中院进一步研究了相关法律规定,依据基层人民法院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将“解纷码”调整为面向基层治理单位和调解组织开放,以现场开庭、示范调解、法律明白人培训等形式,做实做细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精准助力提升调解员调解能力,促推壮大基层调解力量。
“今天真是学到不少!有法官做‘军师’,我们对法律条文和责任划分更有谱儿啦!”基层调解员的底气越来越足。
据统计,自2024年初“1﹢2﹢3”多元解纷新模式运行以来,全区法院全年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收案量同比下降3.42%,逆转了2023年同期增长93.39%的局面。
“以后可不敢把马桶当垃圾桶用,啥都往里面扔。前段时间,隔壁社区因为这个坏习惯,把2楼住户的下水道堵了,物业和10多户业主都赔钱了。”
在这起纠纷中,2楼住户家被淹,将楼上业主和物业公司起诉到了法院。业主们都认为,这事儿不该自己担责,是物业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疏通下水道。物业则认为,是高层住户往马桶里乱扔垃圾才导致下水道堵塞。
社区工作者联合法院多次走访调查,搜集证据,开展调解。各方始终争执不下,难以达成合意。
最终,承办法官综合考虑市场行情,确定了损失金额,划分了赔偿责任。各方服判息诉,履行到位。
继2021年村民陆续回迁安置到新小区后,物业管理也成了一个大难题。不少物业公司担心,一些小区属于多个村庄混合安置,村民不适应城市生活,管理起来心里没底。
“看来在做好回迁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的法律服务之外,还得下大力气助力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容城法院的法官们从受理的各类物业纠纷出发,开始寻求源头解纷之道。
2024年5月10日,容城法院与容城住建局联合举办物业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各社区负责人、各物业公司负责人都参加了此次活动。
容城法院副院长李训民对这次活动印象深刻:“在这次活动上,法院干警对参会人员开展了物业法律知识专题培训,将理论知识与鲜活案例相结合,逐一解答物业服务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过去一年,容城法院还就完善监管机制、监督物业公司依法履行公示义务等问题,向当地住建部门发送了司法建议。住建部门也认真作了复函反馈。
目前,双方已搭建起“法院﹢住建局﹢社区﹢物业公司﹢业委会”的物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共同推动将物业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在萌芽阶段。
“法院﹢基层组织﹢第三方调解力量”,三线联动,汇聚多元共治力量,这就是“1﹢2﹢3”多元解纷新模式”中“3”的含义。
“多方力量汇聚到家门口,工作也越干越顺了。”社区工作者们称此项工作为“美美与共”。
据统计,自2024年初“1﹢2﹢3”多元解纷新模式运行以来,全区法院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收案量同比下降35.95%。
蛇年春节前后,雄安新区迎来了第11批次回迁安置房交付验房活动,本次回迁涉及容城与安新两个县的4435户,共计14217名回迁群众。
从“一张白纸”,到拔节生长,如今的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激励着雄安法院探索参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举措。
在容城,以线上解纷端口15分钟链接响应为标准,线下“网格法庭”15分钟路程可达为标准,构建起15分钟多元解纷服务圈。
在安新,人民法庭结合白洋淀工作实际,形成全面覆盖、亮点突出、条线联动的多元解纷新格局,定期起航“甘棠1号”巡回审判船,深入水区、淀泊、码头巡回开庭。
在雄县,18名法官与12个乡镇19个社区全面对接,负责包联片区的矛盾预防、法律指导、纠纷调解等工作,推动人民法院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未来已来。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在这座“未来之城”拓展着更多“妙不可言”的新场景。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从回迁社区“枫”景看雄安基层之治》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